《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運用國家安全戰略的分析框架研究美國網絡安全戰略,目的在於係統分析網絡革命對國家安全產生的深刻影響。美國網絡安全戰略經曆了一個逐步發展、健全、完善的過程,曆經“防禦”、“控製”、“塑造”三個主要的發展階段。這一戰略的形成和發展,主要隨著美國決策者認知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其中...
參考資料
1 沈逸.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 [引用日期2020-06-11]
2 沈逸 中文主頁.首頁 [引用日期2025-06-11]
3 沈逸 中文主頁--首頁.複旦大學 [引用日期2020-08-06]
4 專家:美國關閉中方領館是世界外交史荒誕的一頁.網易新聞 [引用日期2020-08-09]
5 沈逸老師的個人空間.嗶哩嗶哩視頻 [引用日期2024-09-22]
6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沈逸 [引用日期2022-02-25]
7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官網 [引用日期2022-05-29]
8 沈逸 中文主頁--首頁.官網 [引用日期2023-01-24]
9 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 [引用日期2024-04-22]
沈逸:“這一幕,印象極為深刻”
作者:沈逸 2021-05-03 來源:複旦發展研究院
沈逸,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 & 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複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這一幕,印象極為深刻。告訴我一個大牌學者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在校園裏對待自己的學生,去行使或者踐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天然使命。
2021年不僅是共產黨誕辰一百周年,也是複旦大學前校長謝希德女士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謝希德先生一生可謂是叱吒風雲,作為一個科學家,作為複旦大學的校長,作為推動中美民間交往的一位知名人士,她在方方麵麵做出了獨到的貢獻。今天我們將介紹謝希德校長個人生平,看她如何從一個中國最早一批從事高能核物理研究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中成長起來,遠赴歐美接受當時最頂級的教育,然後回到新中國為我國半導體及複旦大學的建設貢獻力量。
謝校長1921年出生於泉州市,父親謝玉銘當時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博士,並且自20世紀30年代起謝玉銘開始從事氫原子方麵核物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也被楊振寧稱為快要觸摸到諾貝爾獎。用今天通俗的網絡用語來講,謝校長可謂是出生在頂級學術世家的學霸。
但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下,這個家庭不能夠獨善其身。他們舉家南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1938年,謝希德以全班第一的成績畢業於湖南長沙福湘女中。當時,高中畢業的謝希德已經被湖南大學錄取,但因患骨關節結核病而被迫休學養病,臥床四年。由於抗戰時期醫療條件極為有限,這也導致謝校長終身有一條腿行動不便。
1942年,謝希德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以極其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大學的物理係,隨後插班到廈門大學的數理係。
這是學霸謝希德校長的成績單,她的基礎物理理論、物理、光學、熱力學全部九十分以上,在物理學方麵展現出了驚人天賦。對於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 優異的成績使他們有機會進入歐美學界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所有人都在思考,我去接受這樣一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麽。而謝校長的目的始終如一,非常清晰——就是為了自己的祖國。
在由普林斯頓大學物理係訪問教授張文玉教授為謝希德撰寫的留學推薦信中,特別提到謝希德所擁有的天賦、上進心以及強烈的責任心。
1947年,謝希德被美國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錄取,攻讀物理學碩士學位,該學校給她免學費,還讓她擔任了普通物理實驗室的這個助教工作。
1949年,她以distinction “優異”的成績從史密斯學院畢業,這是她的成績單,從中可見所有課程全部是distinction(優等)。
這是1949年謝希德碩士論文《關於碳氫化合物吸收光譜中氫鍵信息的分析》,其中彰顯的謝校長英文書寫與口語交際能力幾乎達到了native speaker(母語者)的水準,這也在她後來擔任校長和美研中心主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到1951年,謝希德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研究員。值得注意的是,謝先生在1950年就拿到了麻省理工大學留校研究員的資格,從她博士成績單上可見所有科目的成績都是“past with honor ”(最高分)。1951年9月15日,謝希德被授予了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博士論文主題是高度壓縮中的電子波函數。
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曼哈頓工程,這一工程背後便是一群在核物理、高能物理等學科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天才級科學家。1951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的謝希德先生,可以說已經進入了美國、乃至全球最頂級的物理學術圈。
此時的謝希德麵臨著人生選擇,那就是未來應當留在何處發展。從早年開始,出生於頂級學術世家的謝希德女士就表現出對祖國的滿腔熱愛。
在1942年10月,剛進入廈門大學數理係的謝希德手寫了一份自傳,其中寫到:“國家在巨變中,人類的曆史正在重寫,中國的前途有待於這輩青年的努力。”
1947年,當時正在申請美國史密斯學院碩士的謝希德也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回答了“學成之後,向何處去”的問題——After my finish my graduate study in United States, I hope to come back to China where I shall both teach and continue my research (從美國畢業後,我希望回到中國教書,並繼續我的研究)。可見她從一開始就意識到,無論中國自身發展處於何等水平,她個人的發展成長、人生道路軌跡都是和國家緊密聯係在一起。
此時的曆史背景是,因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50年杜魯門出了國家緊急狀態聲明,隨後1952年出台了錢學森也受到影響的美國限製出入境法定,美國在冷戰背景下開始對中美人員交往實行脫鉤級限製,此時已經取得麻省理工博士學位的謝希德便在黑名單之上。在李約瑟的擔保下,謝希德以結婚為理由獲得去英國的簽證,然後從英國回中國(“美國—英國—中國”的路徑跟錢學森非常像)。
這是1952年謝希德和曹天欽夫婦回國的行李清單,主要帶回的物品是教材和書籍。
1952年的8月,曹天欽和謝希德搭乘輪船從英國出發,經曆了一個多月,在10月1日國慶節當天抵達上海,這也可以看成是個人命運與國家交織在一起後產生的無數偶然巧合。
然而這樣的選擇不是沒有代價的,謝先生的父親極力反對女兒的選擇,直至1986年謝玉銘先生在台灣逝世,父女始終沒有相聚,抱恨終身。1987年,謝玉銘的骨灰被運到北京,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
謝希德回國後就進入了複旦大學任教,1956年,35歲的謝希德與丈夫曹天欽一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牢記初心,對黨忠誠不負誓言了,謝先生先後出任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參加了黨的第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的代表。當時正在哈佛肯尼迪學院進修的複旦青年教師周明偉收到了謝希德先生的一封信,關心了他的起居、住行、學習,但同時也提醒他按時回國,報效國家。
1956年,謝希德與黃昆先生合著了《半導體物理學》這本權威級教材,這也是半導體學科中唯一一本中國的教科書;同年,北大開辦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的培訓班,黃昆先生任主任,謝希德先生任副主任,培養出了一批中國半導體的中堅人。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在冷戰背景下,中國、蘇聯等被列入蘇東陣營的國家麵臨巴黎統籌委員嚴格的技術、知識封鎖下,中國學者在半導體學科上的早期探索為後期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六十年代,謝希德先生所在的複旦大學固體物理教研室改名為半導體教研室。
在謝先生和複旦大學的五十年交往中,她以自己樸素的風格、平易近人的作風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給複旦師生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95年我進複旦念本科時,接到的第一個學生會任務就是去采訪一位叫謝希德的人,剛開始我當時完全不知道她是誰,後來才發現是校長。采訪時我問了她兩個問題後就不說話了,聽她向我娓娓道來。謝先生的樸實詞藻中有一種極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會讓你認認真真把她每句話記下來;你會發現所有問題在你問出口之前,已經得到了她的有效回應。
1983年《解放日報》報道複旦大學新任校長、中共中央委員、著名物理學家謝希德博士每天與複旦教授同乘校車上班。每天的班車上,她旁邊的位置一直是空著的,有人有事就可以坐在邊上跟她聊,就像工作崗位一樣。
這是謝校長的工作筆記,1985年的一周活動安排。她使用的紙都貼在上麵,非常樸素。
在1987-1988學年度第一學期複旦大學教職員工大會上,謝希德發表講話,特別提到了複旦大學從1986年秋季開始執行的“導師製”:謝校長親自聘請242名教授、副教授為一年新生擔任指導教師。
1985年的5月27日,謝希德為慶祝複旦大學建校80年發表講話。她提到,複旦當時已經湧現出了150多名拔尖的中青年教師,適當提拔這些拔尖教師,鼓勵冒尖,使他們成為教學科研的棟梁,提供各種機會,打破吃大鍋飯的現象等。同年,謝校長手寫了擬提拔40歲以下副教授和45五歲以下教授名單,在上麵我們還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葛建雄先生、陸穀孫先生、薑義華先生等,還有中文、政治、曆史、物理、外文係等院係中的知名學者的名字。這張擬提拔的名單,絕對體現了她這位戰略級科學家用人、識人眼光的老辣和獨到。
這兩張分別是謝校長為《複旦風》創刊號和為1986屆畢業生題寫的題詞,“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三個麵向,“畢業隻是學習曆程的另一個起點,而不是結束”。
這是是謝校長工作室的打字機,據統計,謝希德先生平均3天就需要為學生寫一封推薦信,這是用得最多的工具。
1987年謝校長去美國訪問,《今日美國》刊發報道稱之為“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
從以上的展覽中我們看到,一個1921年出生於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女性,在個人成長、事業選擇及工作經曆中,不僅成長為一個一流的物理學家進入當時世界頂級學術圈,而且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將個人命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命運緊密捆綁在一起,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複旦大學校長努力培養人才,為中國和世界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這位從MIT畢業的博士從發達世界回到第三世界,幾乎在零起點基礎上,為中國的半導體、固體物理、核物理等學科篳路藍縷——我們從這一部分看到了選擇,這是那一代和共產黨同齡人的選擇。共產黨不是一個抽象的構成,那是一群人,這是那個時代中國的選擇。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心憂家國,心憂天下,無論是他們的個人成長,還是他們的認同,無論他們處在何種位置,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意義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基本認識和傳統,他們意識到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國家的命運得不到保障,國家的發展沒有道路沒有前途,個人的發展無從談起。為此,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而這些選擇背後都有其犧牲。謝先生在物理學領域真的是有天分的人,如果留在美國做研究可謂前途無量。但是她熱愛這個國家,她選擇回來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過程當中,在波瀾壯闊的曆史當中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篇章。
作為複旦大學校長,她可以為學生的出國留學創造最好的條件,但也要學生回來報效國家。她非常清楚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人才成長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係。我們感受到了謝校長的人格魅力,而這種人格魅力也是時代的產物。為祖國的強大,為人民的富足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卓越人才,教導他們熱愛這個國家,這就是謝希德。這些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就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千千萬萬黨員匯聚到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這100年間創造出了這樣的一個奇跡。1921年時有人說在這100年中,中國變成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國家,沒人能夠想象,但這個現實正在我們麵前實現。一代一代,一個一個的這樣的人,用自己的汗水、熱血、青春、生命,為這個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點點滴滴的貢獻。
我迄今為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年我看見這位小老太太,個子不高,說話輕聲細語,穿了一件灰灰的外套,不是什麽鮮亮的顏色,走路腿腳有些不靈便,乍一看真的沒有絲毫特殊之處。我在她那間擁擠的、到處都是書、桌子上堆的都是書的辦公室坐下,當時具體問了什麽問題,我如今不記得了,但我記得她輕聲細語講完三句話之後,我就失去向她提問的衝動,我就開始記,她就開始打開話匣子,把她要講的有條不紊地跟講給我聽,我一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麽,後來知道這叫人格魅力,這種魅力深深感染了我。
當時我對於謝希德是誰是沒有概念的,所謂沒有概念,就是我知道她是校長,是美研中心的主任,是什麽教授,她是從什麽樣的地方成長起來的,這些詞對於當時的我沒有概念,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個人的成長,閱曆的增加,我開始意識到這樣的一種成長背景,這樣的一個家庭對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麽,而有這樣一種成長背景的人,這樣的一個大人物,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將她要講的東西告訴我。而我那時還是剛剛進校的nobody,愣頭青,莽莽撞撞地電話預約了一下,就直接衝到她辦公室,占了她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問了極其幼稚的問題。這一幕,印象極為深刻。告訴我一個大牌學者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在校園裏對待自己的學生,去行使或者踐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天然使命,而且讓我感受到越回味越深刻的那種人格魅力。這就是這位與共產黨百年同路同齡人謝希德先生給我的最大的印象和感受,也是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個人的收獲與體驗。
圖像 | 觀察者網,圖片截取自嗶哩嗶哩視頻網,本文由發展研究院根據視頻整理編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