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拜登不想對中國開戰 能會晤就已是成功

(2023-11-15 13:31:39) 下一個

拜登的思想是不想對中國開戰 “能會晤就已是成功”

2023年11月15日 來源:德國之聲

《柏林晨報》寫道,美國總統拜登希望在本國大選的混戰階段前實現與中國關係的正常化。《商報》寫道,緊密的貿易關係不再是和平的保障。

(德國之聲中文網)拜登與習近平會晤前夕,《柏林晨報》寫道,拜登希望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混戰階段前,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這正是拜登自2021年就任總統以來與習近平第八次接觸所希望實現的。"文章寫道,在目前的總統選戰中,共和黨一方將中國樹立為新的全麵敵人,要求在經濟以及知識產權領域對中國加以束縛。

文章寫道:"拜登的主導思想是:美國不想與中國有戰爭。'因此必須在誤會產生之前,提早相互交流',一位在華盛頓的歐洲外交官說道。'因此,會晤能成行就已是個成功。'"

"而習近平首肯則經過了數月時間。多位美國部長前往北京籌備。中國則派出高級外交官前往華盛頓談判,以確保黨和國家主席在加州的太平洋海岸將強大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信號發回國內。"

眾多議題中,台灣是難題之一。"華盛頓擔心北京幹預台灣明年初的選舉。"另一個難題則是經濟。"拜登保留了前任特朗普對中國產品的懲罰性關稅,這讓北京氣惱。更甚一步的是,美國想要避免中國接觸其關鍵技術,因此想在世界各地設置出口限製。"

事關全球秩序

《日報》寫道:"在根本的衝突議題上,鮮有空間提出共同解決方案。畢竟,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是關乎全球世界秩序問題。"

"經過數十年外交上的韜光養晦,習近平成為首位公開其雄心的中國黨總書記:不單要打破美國統領下的西方主導地位,而且要讓世界更多以北京為導向。為此,習與全球南方國家打造聯盟,為莫斯科和德黑蘭的專製者鋪開紅毯。這對烏克蘭戰爭帶來大規模後果,如今在加沙也是如此。"

命運共同體?

《商報》寫道,緊密的貿易關係早已不再是和平的保障。兩個超級大國更多是把經濟上的互相依賴變成了武器。

"拜登限製了中國對高科技的準入權,北京據稱則試圖將西方技術排除在國家機器之外。即便美國財長耶倫將與中國脫鉤視為'災難性的':當事關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時--這決定著21世紀的地緣經濟實力,兩個超級大國都與對方保持距離。"

文章寫道:"所謂'去風險'這一政治家對切斷經濟聯係的美化,是說得容易做得難。'中美國'(Chimerica)的概念就顯明這一點。經濟共生的反麵就是,雙方都將相互之間的依賴性作為武器,以便向對手施壓。拜登安全顧問沙利文稱,美國最大的挑戰就是,'相互依賴時代的競爭'。"

文章寫道:"不久前,許多政治家還堅信,緊密的經濟聯係是兩個國家不彼此開戰的保障。經濟上的'去風險'則對這一信念提出挑戰。一戰就證明了這一點:德國和英國一夜之間就切斷了當時緊密的經濟關係。"

"對拜登和習來說,不讓兩個超級大國對地緣政治統領地位的角逐激化為一場戰爭,非常符合雙方的經濟利益。但這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生戰爭'事故',比如在南中國海或台灣,-這方麵,1914年也是個警示的例子。"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拜習會”將促成中美經濟關係緩和?

為期一周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在舊金山拉開帷幕。11月15日即將登場的拜習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  

在2022年11月的巴厘島G20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麵。

(德國之聲中文網)自2020年以來,世界經濟遭遇一場又一場危機:新冠大流行、通貨膨脹、利率飆升、烏克蘭戰爭以及新近爆發的以哈戰爭。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經濟增長乏力,預計今年增長3%,明年增長2.9%。

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合計占全球產出的40%。過去5年來,華盛頓和北京持續展開經濟戰,令本已遭遇重重危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康奈爾大學研究貿易政策的高級教授埃斯瓦爾·普拉薩德 (Eswar Prasad) 表示,"在這樣充滿憂慮的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爭執不下,加劇了各種地緣政治危機衝擊世界經濟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專家:防止經濟關係惡化就是拜習會的成功

隨著拜習會11月15日將在舊金山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登場的消息傳出,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亞太經合組織現有21個成員國,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貿易總量占世界貿易的近一半。

雖然白宮方麵試圖降低人們對中美首腦一年來首次會晤的預期,稱並不期待會取得重大突破,但普拉薩德教授認為,宣布會晤取得成功的門檻其實相對較低。他說,隻要能防止雙邊經濟關係進一步惡化,那麽對雙方來說就是勝利。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在貿易領域相互依賴數十年的中美兩國正在"脫鉤"。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23年1-9月,中美貿易額為4959.85億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中國對美國出口3722.54億美元,下降16.4%;中國自美國進口1237.31億美元,下降6%。

拜登2021年上任後,保留了特朗普政府大部分對抗性貿易政策,包括對中國征收關稅。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的稅率現已超過19%,在2018年初特朗普開始征收關稅之前為3%。而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查德·鮑恩 (Chad Bown) 的計算,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稅從貿易戰開始前的8%升至21%。

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裂痕迫使許多其他國家陷入了微妙的困境。它們本想與中美兩國都做生意,現在卻往往不得不選邊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去年各國實施了近3000項新的貿易限製,而2019年的數量還不到1000項。更高的貿易壁壘導致全球經濟產出減少。該組織預計,今年的國際貿易僅增長 0.9%,大大低於2000-2019年期間平均增長4.9%的水平。

拜登稱與李強會麵“我沒想遏製中國”釋放積極信號

拜習會前夕,美方釋放出更多與中國建立健康穩定的經濟關係的信號。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上周五在舊金山結束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的兩天會談後表示,雙方進行了"坦率、直接和富有成效的"接觸。她相信,這次會談有助於為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之間舉行富有成效的會晤奠定進一步的基礎。耶倫重申,美國不尋求與中國進行經濟脫鉤,但對中國的一些非市場做法提出了關切。她特別提出,美國對中國對石墨和其他關鍵礦物的出口管製極為關切,並告誡中國的企業不得為俄羅斯國防工業部門提供重大支持,否則將麵臨嚴重後果。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7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晤

美國財長耶倫今年7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晤

美聯社認為,鑒於中國經濟麵臨房地產市場深陷危機、青年失業率高漲,消費者情緒低落、對在華外國企業的突擊搜查導致國際公司和投資者感到恐慌等重重壓力,習近平也有理由嚐試恢複與美國的經濟合作。

亞洲協會研究所副所長、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溫迪·卡特勒(Wendy Cutler)表示:"由於中國經濟麵臨嚴重阻力,許多美國公司正收拾行李離開中國,習近平需要讓投資者相信,中國仍然是一個開展業務仍有利可圖的地方。而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伊利諾伊州民主黨眾議員拉賈·克裏希納莫蒂 (Raja Krishnamoorthi)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表講話時樂觀地指出,習近平之前也曾改變過自己的態度,特別是去年突然宣布結束削弱中國經濟的嚴厲的新冠清零政策。他說:"我們必須給這種可能性一個機會,即使同時我們要對衝和保護我們的利益。這就是我希望我們也能從這次會議中看到的結果。"

(美聯社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