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最近的一篇專欄文章寫的是中國經濟麵臨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來很嚴重。但我也謹慎地承認,30年的經濟奇跡已經把中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經濟超級大國,它當前麵臨的問題不太可能改變這個事實。
但中國到底是多大的經濟超級大國呢?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嗎?還是仍落後於美國?
答案都是“是”。
因為這要看你使用什麽計量標準來衡量。而且沒有一種標準明顯的對。應該選擇什麽標準取決於你要試圖回答什麽問題。
衡量美中相對經濟規模的最簡單方法是用本國貨幣計算兩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然後按照市場匯率將國內生產總值換算成同一貨幣,這通常是將人民幣換算成美元,不過如果將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也沒有什麽不同。按照這種算法,中國經濟體量排名第二,中國2022年的GDP為18.1萬億美元,而美國的是25.5萬億美元:
但這種比較並沒有將兩國國內的商品價格考慮進來。如果按照國內生活成本的差別對GDP進行調整的話,中國已遙遙領先於美國,圖中標有PPP(即購買力平價)的條形就是這樣算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
為什麽我們也許要根據物價對GDP進行調整呢?一種回答是,如果你對GDP的變化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以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能受外匯匯率變化的極大影響,因為匯率有很大的波動性。
幾周前,我
嘲笑了《華爾街日報》對美國和歐元區以美元計算的經濟規模的比較,批評其極具誤導性。《華爾街日報》稱,雖然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在2008年時相同,但美國的經濟現在幾乎是歐洲的兩倍。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確實比歐洲的快,但《華爾街日報》報道的變化的大部分不是歐洲實際增長率弱的結果,而是歐元兌美元匯率下降的結果:
順便說一下,我在這張圖中給出了美元和歐元的相對通貨膨脹率隨時間的變化,可以看出,通貨膨脹率不是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匯率反映的就是貨幣市場上常發生的事情,即波動。
但對GDP進行物價調整還有另一個原因。如果你想比較兩個經濟體的實際規模(即每個經濟體生產的物品總量)或兩個經濟體內的生活水平的話,你就要知道一個經濟體內的商品和服務是否比另一個經濟體內的便宜,並將這點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