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朝鮮戰爭前後美國的幾個錯誤判斷

(2023-06-25 07:21:07) 下一個

朝鮮戰爭前後美國決策者的幾個錯誤判斷

黨史文苑 |2023-06-25  

對於朝鮮戰爭的起因, 有不同說法。其實, 隻要從當時世界格局來審視一些重大曆史事實, 許多疑問就會不言自明。朝鮮戰爭前後, 美國決策者在朝鮮人民軍與李承晚軍隊的力量對比、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導人的決策能力和魄力、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力等幾個方麵的錯誤判斷, 雖然僅是當時重大曆史事實的一部分, 卻可以對朝鮮戰爭的起因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解讀。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美國決策者沒有料到朝鮮人民軍會在極短時間內超過李承晚軍隊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 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在朝鮮半島, 金日成領導的勞動黨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人民政權屬於社會主義陣營, 美國支持的李承晚政權則屬於資本主義陣營。但是, 在蘇聯軍隊和美國軍隊分別駐紮在北、南朝鮮時, 朝鮮半島兩個政權的對立還不可能形成大的軍事衝突。

1948年底蘇聯軍隊撤出北朝鮮時, 美國軍隊則決定1949年5月撤出南朝鮮。在這5個月的時間裏, 美國極力扶持李承晚政權擴大軍隊, 為其提供現代化武器和大量經費並訓練軍隊。同時, 李承晚政權也迅速擴軍, 規定17歲到60歲的男人都屬服兵役的範圍。這樣, 李承晚政權軍隊擴充十分迅速, 不僅人數很快發展到15萬人, 更經美式軍事訓練並配美式裝備, 極大提升了戰鬥力。

李承晚以“反共急先鋒”著稱, 是一個有野心的人物, 他早有武力統一朝鮮的想法。1949年10月, 他在一次記者會上說:“要不流血, 統一獨立不可能實現, 即使實現了也不會長久。”10月31日, 他到美國的聖福爾號巡洋艦上發表演說稱:“南北分裂必須用戰爭來解決。”1950年2月, 他率領部分高級軍官到東京向麥克阿瑟匯報進攻北朝鮮的計劃, 聽取麥克阿瑟的“具體指示”。4月, 他又給集結在三八線的5個師加配了直屬炮兵和其他技術兵種。他在美國軍隊尚未撤出時就開始計劃進攻北朝鮮。在美國軍隊支持、鼓動下, 從1949年1月1日到4月15日, 李承晚軍隊37次在三八線挑起軍事摩擦, 並且秘密向三八線附近調集了多達41000人的軍隊。

李承晚的北進計劃得到了美國支持。在美軍撤離前, 美國向李承晚提供了價值達1.1億美元的武器裝備, 其中包括10萬件輕武器、5000萬發子彈、2000具火箭筒、4萬多輛各種運載工具和火炮。美軍還拓寬了仁川到漢城、漢城到釜山以及經過金浦機場和橫斷三八線的戰備公路, 擴大了以金浦機場為中心的飛行基地, 花巨資改進了仁川、浦項、麗水等港口, 在木浦、墨湖等地修建了海軍基地, 在重要地區修建了半永久性工事, 沿三八線構築了幾百公裏的戰壕和交通壕。一時間朝鮮南部到處都是軍事工事。到1950年6月, 在美國的幫助下, 李承晚政權已經擁有陸軍8個師近10萬人、海岸警衛隊6.1萬人、空軍近2萬人、警察近5萬人。美國駐南朝鮮軍事顧問團長羅伯特稱:李承晚軍隊是“亞洲之雄”。李承晚也覺得自己的軍事實力足夠強大, 開始著手向北進攻的準備。他同美軍及南朝鮮軍隊的高級軍官連續召開“高級將校會議”, 詳細討論了“完成戰鬥準備的問題”和“北伐計劃”。他將手下8個陸軍師分為兩個梯隊, 第一梯隊由5個師組成, 沿三八線展開;第二梯隊由3個師組成, 集結在漢城附近。1950年6月19日, 美國總統外交顧問杜勒斯出現在三八線李承晚部隊的戰壕裏。他舉著望遠鏡向北方眺望, 並與李承晚等具體商議“北進統一”的計劃。當天, 他在漢城發表演說, 鼓動李承晚部隊說, “你們處於自由世界的最前沿”, “你們要繼續擔負起自己為實現人類自由應負的責任”。

在蘇聯軍隊撤出北朝鮮時, 金日成手下隻有3個師, 這3個師的骨幹是他從中國抗日聯軍中帶回的朝鮮族官兵, 在朝鮮新招收的士兵尚缺少軍事訓練, 武器裝備還是收繳的日本老舊步槍, 許多士兵手中還沒有槍。大炮的數量更少。更重要的是, 美國有意造成南北軍事不平衡的意圖非常明顯, 李承晚憑借軍事優勢一舉消滅北朝鮮人民政權的意圖也暴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 金日成不能不感到極大的壓力。

為了北朝鮮人民政權的生存, 金日成曾經於1948年12月、1949年1月兩次向蘇聯方麵要求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 請求蘇聯向朝鮮提供武器援助。斯大林考慮到美國因素沒有同意締結朝蘇友好互助條約的提議, 但根據蘇聯駐朝鮮大使史蒂科夫的報告, 批準了由蘇聯遠東軍向北朝鮮提供軍事援助的計劃, 主要是提供一些輕型武器。金日成認為這遠遠不能保障北朝鮮人民政權的安全。1949年3月, 他親自到蘇聯麵見斯大林, 和他討論北朝鮮的安全問題。斯大林明確表示, 加強北朝鮮的軍隊是必要的, 但沒有必要害怕南朝鮮人。

1949年4月, 金日成接到準確情報:李承晚準備在5月美軍全部撤出南朝鮮後, 於6月對北朝鮮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兩個月消滅北朝鮮政權。金日成十分擔心, 他再次向斯大林求援, 要求蘇聯方麵於5月底前幫助朝鮮人民軍實現機械化, 於9月底前轉讓航空技術。但是, 這些援助不是一下就能到位的。

麵對如此危險的局勢, 金日成想到了毛澤東。1949年5月, 他親筆寫了一封自己親自署名、以朝鮮勞動黨中央的名義的求援信, 派特使金一持信秘密到北平麵見毛澤東。金一見到毛澤東後, 向他說明了北朝鮮麵臨的嚴重局勢, 突出強調了南北朝鮮難以並存的情況, 並轉交了金日成給毛澤東的求援信。毛澤東讚同金日成的看法。他認為金日成的分析很對, 北朝鮮與南朝鮮的衝突在所難免, 這種衝突, “既可能是閃電戰, 也可能是持久戰。對你們來說, 持久戰是不利的, 因為到時候即使美國不幹涉, 也會唆使日本向南朝鮮提供援助”。

金日成在信中講明了南北朝鮮軍事力量對比的懸殊情況後, 請求毛澤東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師編入朝鮮人民軍。當時,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指揮下的朝鮮族官兵共有5萬多人, 其中整編師3個、整編團1個, 其他人分散在四野各部隊中。這些朝鮮族官兵不僅裝備較好, 而且經曆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毛澤東基於國際主義精神, 明確向金一表示:考慮到朝鮮南北軍事力量對比的情況, 可以應金日成所請, 將在林彪指揮下的3個整編師的朝鮮族官兵編入朝鮮人民軍, 分別布防在東北沈陽和長春的2個朝鮮族師可以馬上編入朝鮮人民軍, 隨林彪在江南作戰的1個朝鮮族師也可以隨後編入朝鮮人民軍。由武亭率領的朝鮮族團1000多人早些時候已經回到朝鮮。一旦中國共產黨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 分散在人民解放軍中的其他朝鮮族官兵也都可以編入朝鮮人民軍。毛澤東還表示, 一旦情況需要, 中國就會派兵與你們並肩作戰。在此之前, 朝鮮半島最好不要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

金一剛走, 毛澤東就指示高崗, 將分別駐紮在沈陽和長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2個朝鮮族師, 即李德山任師長的一六四師 (實員10821人) 和方虎山任師長的一六六師 (實員10320人) , 編入朝鮮人民軍, 於1949年7月開入朝鮮。這兩個師在開赴北朝鮮前, 全部換上了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最好的裝備。金日成隨即對人民軍進行了整編。到這年的8月, 人民軍總兵力已經達到8萬多人, 其中有5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機械化旅、2個炮兵團, 還建立了擁有74架飛機的空軍。另有4萬多人的警備部隊。1950年4月, 駐紮武漢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另一個朝鮮族師一五六師16000人更換夏裝和解放軍中的最好武器後開回朝鮮, 編入朝鮮人民軍。此後, 分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中1萬多朝鮮族官兵也陸續編入朝鮮人民軍。1950年9月22日中國政府在公開聲明中表示, “居留中國的朝鮮人民有權利回去保衛祖國”, 這實際上已經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朝鮮族官兵回國參戰一事公諸於世。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朝鮮族官兵的回國, 使朝鮮人民軍很快就擴充到9萬多人。由於這些朝鮮族官兵戰鬥能力很強, 武器裝備較好, 他們編入人民軍後, 大大加強了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1949年9月, 蘇聯援助朝鮮人民軍的第一批武器裝備運抵平壤, 其中包括重型武器。1950年1月8日, 斯大林正式同意向金日成提供援助 (但是, 這種援助是有償的) 。不久, 蘇聯的武器裝備陸續運抵平壤, 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更強了。此時, 手握重兵的金日成滿懷信心地向斯大林表示:如果李承晚北犯, 朝鮮人民軍不僅能夠有效保衛朝鮮人民政權, 還能夠有效反攻。金日成還擬定了一個一旦北朝鮮遭到李承晚軍事進攻的完整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使斯大林感到滿意。

直到現在, 仍有許多人十分奇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戰略重點在歐洲的美國, 為什麽要在遠東一個半島上打一場耗費如此巨大的戰爭?其實, 美國決策者之所以這樣做, 與他們在北朝鮮人民軍和李承晚軍隊力量對比上發生誤判有直接關係。正因為此, 他們才有這樣的打算:美國軍隊撤走後, 由李承晚軍隊武力統一朝鮮, 在遠東建立一個西方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 使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核心國家蘇聯處於東西兩麵夾擊狀態。對於美國決策者來說, 這個設想顯然是一著“妙棋”。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美國決策者低估了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決策能力和魄力

1950年6月, 早就在三八線集結大量軍隊的李承晚開始逐步擴大軍事挑釁規模, 並著手實施北進計劃。即使在這種情況下, 金日成仍然寄希望於和平統一。19日, 他向南方發出建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和南朝鮮的國會聯合起來, 建立單一的全朝鮮的立法機關, 以便統一祖國。但這個建議遭到李承晚的拒絕。

1950年6月25日上午9時, 朝鮮內務省發出令人震驚的消息:“南朝鮮偽政府的所謂國防軍, 於6月25日拂曉, 在全三八線地區向三八線以北開始了出其不意的進攻。”“現在共和國的警備部隊, 正展開著激烈的防禦來抵抗敵人。”當天, 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不僅打退了李承晚軍隊的進攻, 而且立即轉入反擊, 很快就將戰線推進到朝鮮半島南部, 並占領漢城。眼看整個朝鮮半島就要全部解放。

美國決策者這時才知道, 金日成的人民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李承晚軍隊。在這種情況下, 美國決定出兵支持李承晚。6月27日, 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軍直接介入朝鮮戰爭, 並命令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7月7日, 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 並糾集15個國家拚湊成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緊急入朝, 支援李承晚政權。

美國決策者們之所以決定直接出兵朝鮮支持李承晚政權, 與他們低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中國領導人的決策能力和魄力有直接關係。

當時, 美國決策者認為: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不久, 大陸還不穩定;恢複和發展經濟迫在眉睫;新中國經濟底子薄弱, 支撐不起一場現代化的大戰;新中國軍事力量也不能和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比, 甚至比不上李承晚的軍隊;新中國還有一個解放台灣的重大任務沒有完成, 其戰略重點在南方, 無力北顧。新中國領導人毛澤東如果敢於出兵朝鮮, 與美國交手, 將使新中國陷入經濟崩潰、軍事失敗、社會動蕩的被動局麵, 搞不好, 中共剛剛建立的政權會垮台。因此, 他們認定, 毛澤東沒有出兵朝鮮的魄力。正因為美國決策者有上述估計, 才決定直接出兵朝鮮, 並派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

美國決策者的估計有一定道理。但是, 他們低估了毛澤東等新中國領導人從全局考慮問題的能力和直接出兵朝鮮的魄力。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 毛澤東就對到訪的金日成說, 一旦朝鮮境內爆發戰爭, 我們打算在鴨綠江邊擺上3個軍, 帝國主義如果不幹涉, 沒有妨礙;帝國主義如果幹涉, 不越過三八線, 我們也不管;如果過了三八線, 我們一定打過去。當美國入侵朝鮮和台灣時, 周恩來總理兼外長於6月28日發表嚴正聲明, 強烈譴責美國“對中國領土的侵略”和“對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那時, 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就有派兵入朝作戰的打算。美國操縱聯合國組成“聯合國軍”後的7月13日, 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 調了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 加強東北邊防。當8月朝鮮戰局緊張時, 毛澤東反複考慮了派兵入朝的諸多問題。8月25日, 周恩來在第47次政務會議上說, 朝鮮戰爭拖長的可能性增加了。第二天, 周恩來在檢查和討論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的會議上指出:“我們對於朝鮮, 不僅看作兄弟國家問題, 不僅看作與我東北相連接有利害關係的問題, 而應看作是重要的國際鬥爭問題。”要設想戰爭的長期化, 要考慮到出國作戰的問題。他說:“如果出國作戰的話, 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

9月15日美國軍隊成功地在仁川實施登陸以後, 朝鮮的局勢急轉直下, 出兵朝鮮的問題已經作為應急方案擺在中國領導人麵前。9月17日, 中央軍委決定立即派遣一個5人小組隨柴軍武赴朝熟悉情況。9月22日, 中國政府公開聲明在中國的朝鮮人民有權利回去保衛祖國, 實際上已經對美國進犯朝鮮的企圖提出警告。9月30日, 當美李軍進抵三八線一帶時, 周恩來在國慶節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警告美國, 表示“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 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當美李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時, 周恩來在10月3日淩晨1時緊急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 向他鄭重說明中國政府對待朝鮮戰爭的嚴正立場, 再次向美國發出警告, 請潘尼迦將中國政府的警告轉達給美國政府。潘尼迦第二天即拍電報將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 經本國政府先後轉給了英國和美國政府。

對於中國領導人的警告, 美國決策者們卻認為是“虛張聲勢”。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認為, 周恩來和潘尼迦的談話隻是私下談話, 不值一顧, 因為中國隨時可以對此否認, 如果中國人“打算參加撲克牌遊戲的話”, 他們就應該比現在亮出更多的牌, 我們美國不應該對大概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恫嚇過分驚恐。艾奇遜還說, 看過潘尼迦電報的人“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即他們 (指中國領導人) 更為可能的是不介入, 而不是介入”。杜魯門則認為:“潘尼迦先生在過去就是經常同情中國共產黨的家夥, 因此他的話不能當作一個公正觀察家的話來看待, 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共產黨宣傳的傳話筒罷了。”在朝鮮的“聯合國軍”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則更加狂妄, 他得知中國政府警告的話後, 不僅置之不理, 反而籌劃起從滿州裏到蘇聯境內如何展開美國部隊的問題來。他還說, 即使中國軍隊過了鴨綠江, 也不可能在朝鮮半島維持幾萬軍隊作戰, 中國出兵, 至多出動幾千人在朝鮮做個樣子, 這幾千人也不堪一擊。他還宣稱, 如果美國通過海上再向仁川輸送一支精銳部隊的話, 就可以把毛澤東鎮住, 使毛澤東不敢派兵入朝。

其實, 毛澤東此時已經下了出兵朝鮮的決心。1950年10月1日, 毛澤東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和斯大林的來信後, 把朝鮮特使樸一禹請到住處, 聽取了他對朝鮮戰況的介紹。之後, 毛澤東讓秘書趕緊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請到他的住處, 討論朝鮮戰局, 研究出兵朝鮮事宜。第二天, 中共中央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 邀請在京高級軍事領導人參加, 再行討論出兵朝鮮事宜。在10月2日下午召開的會議上, 毛澤東主張出兵朝鮮, 並且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 他鑒於林彪有病, 提議要彭德懷掛帥。10月4日, 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 當大家就出兵援朝擺了許多困難之後, 毛澤東說了一段非常有分量的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 但不管怎麽說, 別人要亡國了, 我們站在旁邊看, 不論怎麽說, 心裏也難過。10月5日下午, 中央政治局繼續在熙年堂開會, 對是否出兵援朝再次進行討論。在發言中, 彭德懷講了自己的觀點:出兵援朝是必要的, 打爛了, 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 它要發動侵略戰爭, 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等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 將來的問題更複雜, 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彭德懷發言後, 毛澤東站起來, 堅定地說:“彭老總說得好!我們出兵參戰的困難確實很多, 但是, 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 中國人民不能眼看著美國侵略者對其肆行踐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則齒寒, 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 必須參戰, 參戰利益極大, 不參戰損害極大。”

中共中央關於出兵朝鮮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10月8日, 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的命令。

但是, 在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鮮決策的前後, 美國決策者們仍然認為毛澤東沒有派兵入朝的魄力, 完全不理會新中國領導人的一再警告。1950年10月7日, 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 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10月9日, 麥克阿瑟發出了向平壤進攻的命令。接著, 又有大批美軍越過了三八線。

實際上, 毛澤東派兵入朝的魄力還不僅於此。在他看來, 即使蘇聯不出動空軍支持, 中國也要派兵入朝作戰。10月8日, 周恩來和林彪奉命飛赴莫斯科見斯大林, 請求蘇聯出動空軍支持中國誌願軍作戰。但是, 斯大林出於種種考慮, 明確表示蘇聯不能出動空軍到朝鮮為誌願軍提供支持。10月11日, 毛澤東接到周恩來關於蘇聯不打算派空軍支持誌願軍作戰的電報。12日, 他在發給周恩來的指示中說:“我們認為, 應當參戰, 必須參戰。”當周恩來把毛澤東的這一決定轉告斯大林時, 斯大林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10月11日, 彭德懷已經到達鴨綠江邊的安東市 (今丹東市) , 指揮誌願軍入朝。當天, 首批參戰的誌願軍中已經有2個軍跨過鴨綠江。10月12日, 毛澤東又做出決定:為了打贏首戰, 首批參戰的誌願軍部隊必須全部過江。10月18日晚, 毛澤東電令改編成誌願軍的原解放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鄧華:4個軍及3個炮兵師堅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 自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 (今集安) 線開始渡鴨綠江。

按照毛澤東電令, 10月19日晚, 組成誌願軍的我第四十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二軍、第三十八軍共4個軍, 另加3個炮兵師, 分別在安東、長甸河口、輯安3個鴨綠江渡口跨過鴨綠江, 進入朝鮮。10月21日晨, 彭德懷與金日成見麵。從此, 中朝人民開始了攜手同美李軍作戰的數年曆程。

美國決策者低估了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決策能力和魄力, 在評估毛澤東是否出兵朝鮮問題上發生了錯誤判斷,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美李軍隊遭到慘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朝鮮戰爭規模擴大、時間拉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國決策者低估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鬥力

當美國決策者們得知中國人民誌願軍已經開赴朝鮮時, 他們並沒有在意。他們認為, 誌願軍武器裝備十分落後, 士兵缺少現代化作戰經驗, 後勤保障也很困難, 到朝鮮來與具有現代化軍事裝備和作戰經驗的美李軍作戰, 等於是來送死。麥克阿瑟在從東京赴朝鮮之前, 大肆吹噓侵朝美軍的“製海權與製空權”, 說什麽中國誌願軍的力量是“過分誇張”的, 中國誌願軍的“前方戰區部隊的必需品已經不足以維持戰鬥”。他還說, 他要在1個月內的時間裏把問題徹底解決。他甚至狂妄地說:“如果聯合國決定改變它為了把戰爭限製在朝鮮境內而作的容忍的努力, 把軍事行動擴展到它的沿海區域與內地基地的話, 紅色中國就必定有立即發生軍事崩潰的危險。”麥克阿瑟還聲明, 他“準備隨時和敵軍總司令在戰場上舉行會談, 尋求可以不須繼續流血而實現聯合國在朝鮮的政治目標的任何軍事方法”。

但是, 他們沒有料到, 誌願軍剛剛入朝不久, 就連續打了5次戰役, 把美李軍打得落花流水, 不得不退回到三八線一帶, 並且在三八線和美李軍形成犬牙交錯的形勢。美李軍實際上已經遭到重大失敗。

在現實麵前, 美國決策者不得不承認低估了誌願軍的戰鬥力。但是, 事隔幾十年, 美國當年的決策者和一些軍事分析家、曆史學家都仍不明白, 許多西方人也十分疑惑:為什麽武器裝備如此落後的誌願軍會有這樣強的戰鬥力?

實際上, 毛澤東、周恩來早就對此做了回答。抗美援朝戰爭5次戰役取勝後, 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形象地說:敵人是鐵多氣少, 我們是鐵少氣多。此後, 在談到抗美援朝戰爭時, 毛澤東、周恩來曾多次豪邁地說, 敵人大炮比我們多, 但士氣低, 是鐵多氣少;我們大炮比敵人少, 但士氣高, 是鐵少氣多。為什麽誌願軍鐵少氣多?這與誌願軍開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官兵們有很高的覺悟有直接關係。

組建誌願軍時, 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工作係統也在誌願軍中建立, 思想政治工作隨即展開。在動員階段,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圍繞著“該不該打”“願不願打”“能不能打”展開。誌願軍黨組織采取多種形式, 結合參觀美機轟炸現場、聽朝鮮難民控訴美軍罪行開展了自上而下的仇視、鄙視、蔑視美帝國主義的“三視”教育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教育。在誌願軍入朝不久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後, 即評選戰鬥英雄、召開英模大會, 開展了爭立大功、爭當英模的動員。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使誌願軍全體官兵認清了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 懂得了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的道理, 樹立了敢打必勝的信心。誌願軍戰士創作的一首快板詩反映了當時戰士的認識。這首快板詩是這樣寫的:“美帝好比一把火, 燒了朝鮮就要燒中國, 中國鄰居快救火, 救了朝鮮就是救中國。”有了這種認識, 誌願軍官兵的鬥誌十分高昂。他們在自己沒有空軍掩護而對方卻在強大空軍支持下作戰的情況下, 不怕犧牲, 前仆後繼。在戰鬥中, 美國人看到誌願軍戰士在美國戰鬥機掃射下, 一排接一排的人倒下, 但後邊又有一排接一排的人衝上來時, 竟然嚇得魂不附體。

在朝鮮戰場上, 誌願軍真正是一支勇往直前, 不怕犧牲, 拖不垮、打不爛的鋼鐵隊伍。誌願軍在攻打戰略要點老禿山的戰鬥中, 突擊隊踐行“剩下一人一槍一口氣, 也要把紅旗插上敵陣地!”的誓言, 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前衝鋒, 在敵人最後一道鐵絲網前, 敵人加強了火力, 戰士們一個一個倒下去。十一班的幾個共青團員用身體鋪成“人橋”, 讓戰友們從上麵跨過去。奪取陣地後, 戰士們在堅守陣地的過程中兩天一夜沒吃東西, 仍然鬥誌昂揚, 打退敵人一次次進攻, 守住了陣地。誌願軍在攻打石峴洞北山的戰鬥中, 第六十七師一九九團二連60炮班配合五連反擊敵人時, 班長犧牲了, 小組長代理班長, 小組長陣亡了, 青年團員便挺身而出代理指揮。這樣, 一個班6個人打退了成連敵人的十多次反撲。第四十七軍某師後勤擔架一連在戰鬥中傷亡較大, 班排幹部幾乎全部陣亡, 立即由戰士代理。戰鬥中, 此連的排、班、組, 整頓組織30多次, 有的人一夜間就先後變動4次職務。在上甘嶺戰鬥中, “聯合國軍”炮兵和航空兵對該地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彈5000餘枚, 把總麵積不足4平方公裏的兩高地的土石炸鬆1至2米。但堅守在坑道的誌願軍官兵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 克服缺少食物和彈藥等困難, 在“聯合國軍”進行轟炸、爆破、放毒、熏燒、堵塞、封鎖的情況下, 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 團結一致, 克服缺糧、缺彈、缺水和空氣汙濁的困難, 堅持作戰, 並先後組織班或戰鬥小組向坑道外出擊數百次, 大量斃傷敵人, 多處陣地多次失而複奪。誌願軍還多次集中兵力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實施反擊, 並及時向坑道內增派人員, 補充物資。炮兵19個連進行火力支援, 配合堅守坑道作戰, 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此役, 誌願軍打退“聯合國軍”營以上兵力衝擊25次, 營以下兵力衝擊650餘次, 進行數十次反擊, 共斃傷俘敵2.5萬餘人, 擊落擊傷敵機270餘架, 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火炮60餘門、坦克14輛, 最終守住了陣地。“聯合國軍”由於傷亡慘重, 被迫停止進攻, 上甘嶺戰役遂告結束。上甘嶺戰役, 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範例。

點擊圖片看原樣大小圖片

後來彭德懷曾總結道:誌願軍全體將士普遍而深刻認識到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代表著祖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意誌和願望, 他們所執行的是保衛祖國安寧、保衛朝鮮人民獨立和自由、保衛遠東和世界和平的偉大光榮任務。因此, 他們的士氣非常旺盛, 戰鬥意誌非常昂揚。每個戰士在戰場上都表現了無比的勇敢堅強和主動機敏, 表現了驚天動地的革命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

相反, 美國軍隊則不知道為什麽打這場仗, 士氣極低。1950年12月26日, 接替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地麵部隊指揮官李奇微曾歎息道:我們的部隊表現出那樣的精神狀態是有其原因的, 他們想知道為什麽來到朝鮮?打算讓他們幹些什麽?如果說我們國家進行過的戰爭有一場可以稱得上不為人所理解的戰爭, 那麽, 朝鮮戰爭就是這樣的戰爭。不僅如此, 實際上美國軍隊也在戰場的較量中被誌願軍打怕了, 他們一遇到誌願軍就發抖, 確實出現過誌願軍飲事員手拿扁擔俘虜美國兵的情況。在朝鮮戰場上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在第二次戰役遇到誌願軍沉重打擊的美第八集團軍在向三八線撤退時, 官兵全部驚恐萬分, 爭先逃命, 該集團軍司令沃爾頓·沃克的汽車竟然被一輛倉皇撤逃的卡車撞翻, 致使他喪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