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媒體環球時報公眾號補壹刀文章:比爾·蓋茨14日晚一宣布落地北京,微博上一位網友立刻就在相關消息下跟評:前不久馬斯克剛走,蓋茨今晚就到北京,美國務卿布林肯也馬上要訪中國了。
寥寥幾句,就道出當前中美互動的趨勢及其複雜程度。
加上美方另一最新動作,這種複雜性就更明顯了:
就在今天,15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結束訪印行程轉往日本。白宮國安會稱,他將在東京與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的安全官員會談,“商討對抗中國威脅的合作方式”。
蓋茨來華和沙利文訪東京,都“恰好”發生在布林肯16日啟程前往中國之前。
這隻是巧合嗎?還是背後藏著複雜一麵?
1
14日晚,比爾·蓋茨在微博和推特上同時發文宣布抵達北京,並稱這是他“2019年以來的首次訪問”。
蓋茨先生這次為何而來,具體有何安排?
15日見諸媒體的首個行程,是他參加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主辦的一場活動並發表演講,演講主題是“以創新之力應對全球挑戰”。這與蓋茨昨晚社交媒體貼文中“應對全球健康和發展挑戰”的關鍵詞,正好對應。
但這顯然不能填平美歐一眾媒體的好奇。
路透社今天的一篇報道試圖猜測和透露蓋茨將在中國受到怎樣高規格的官方接待。
報道特意提到兩個支撐性“背景”,一是比爾·蓋茨本人以及蓋茨基金會與中國淵源深厚;二是蓋茨作為微軟創始人,可被視為最近接連訪華的美國企業家中的一員。
蓋茨2008年辭去微軟全職職務,2020年又退出該公司董事會,隨後“專注於與全球健康、教育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慈善工作”,路透社在報道中梳理。
更多資料顯示,由他擔任聯合主席的蓋茨基金會2000年成立,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2007年成立北京代表處,2008 年啟動首個在華項目。十多年來,基金會不斷擴大對華合作,項目涵蓋扶貧、結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煙草控製、助力非洲農業發展和消除瘧疾等。
蓋茨昨天晚上飛抵北京時也特意強調,這次是以“蓋茨基金會”的名義而來:
蓋茨基金會“與中國夥伴合作應對全球健康和發展挑戰已經超過15年。我非常高興能與中國的夥伴們見麵。”
正是作為基金會聯席主席,路透社注意到:
2015年3月,蓋茨在博鼇亞洲論壇期間受到中國領導人接見;2020年2月,他又收到中國領導人回信,信中感謝蓋茨基金會為中國抗疫“慷慨解囊”以及蓋茨當時“寫信表達對中國人民的支持”。
蓋茨自己強調是以基金會的名義來華,但顯然,他的微軟創始人身份給人印象更加深刻。
蓋茨“在中國是作為一位企業家受到尊重”,美聯社這一點說得倒是不無道理。
15日相關報道一開頭,這家美國最大通訊社幹脆直接寫道: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加入訪華外國商業人士的行列”。
美聯社指的,顯然是今年以來美企高管們掀起的訪華熱潮:蘋果、通用汽車、星巴克、摩根大通等多家重磅美企的CEO接連來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10多天前也剛剛在北京感受熱情,5月30日到31日的24小時內先後見到中國三位部長。
美聯社和路透社等大都以清單形式,一一羅列最近訪問中國的這些美企高管。
但這些媒體都沒點明的是,這些CEO相當程度上是頂著美國政府巨大壓力來中國的。早在3月份時,一些來華美企高管就被認為刻意保持低調,以免成為美國反華議員們的“目標”。
但最近這輪訪華熱潮也再次印證一點:
相關美企保持謹慎,但沒被華盛頓的操作嚇住。
一位國際經濟學者說得好,美企以及韓國三星、荷蘭阿斯麥等其他國家企業的CEO紛紛來華,正好與中方不斷擴大開放、保障和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等努力“相向而行”。
雖然麵臨美方圍堵遏製,對外開放已經並將持續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個鮮明標識。
對這一點,美歐跨國企業們也都有著清晰感知。
2
蓋茨這次來華,“恰好是在美國務卿布林肯定於18日到19日訪問中國之前”。
美媒CNBC 在今天報道中特意提到的這個時間節點,也出現在路透社等其他一些美歐媒體的背景聯想中。
它們輕車熟路地把這兩件事串在同一時間線上,試圖在前後對比中,一方麵“對衝”微軟創始人加入美國企業家訪華熱潮的正向積極效應,另一方麵也“提醒”:
美國對華政策和氛圍的主基調要由華盛頓定。
而華盛頓這兩天釋放的對華基調又是什麽呢?
對布林肯訪華,美方一直說是“為了穩定雙邊關係”。14日,美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在記者會上再次搬出這套說辭,稱美國務卿將在北京表達“保持開放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控美中關係的重要性”。
問題是,美方能夠拿出“負責任”的態度嗎?
答案,在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有關布林肯此行目的的介紹中可見一斑。
也是14日,坎貝爾與美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共同舉行簡報會。較之國務院發言人的套話,康達更直接些,坦陳布林肯此訪不太可能取得“一長串可交付的成果”。
到了坎貝爾,話說得就更暴露和直白了。
美國對中國“一直保持著清晰的目光”,坎貝爾稱,知道“幾十年來試圖形塑或改變中國的努力已經失敗”,而且也預期中國將成為世界舞台上的一個主要角色。
在表達基於美國霸權視角的“失望與無奈”後,這位白宮高官話鋒一轉,開始攻擊汙蔑中國,聲稱隨著美中持續競爭,中國將采取“挑釁步驟”,美方則將“予以頂回”。
這話怎麽理解?“頂回中方挑釁”,不就相當於給美方對華政策目標定了調嘛。
有了這個調子,坎貝爾的話就更好懂了。
他說,美方尋求對華密集溝通是要“管理激烈競爭”。但這顯然還是帶著對華遏壓的意圖。而且美方還是“有備而來”,針對中國事先加強國內投資和兩黨合作,並整固了盟友體係。
難怪連華盛頓自己都對此訪期待不高。
他們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憋著什麽心眼,但也知道中國早就“不吃這一套”了。
坎貝爾14日是以電話形式參加的簡報會,當時他正在飛機上。
有媒體說,坎貝爾剛陪同美國國安顧問沙利文完成對印度的訪問,隨後飛往下一站日本。
沙利文要去東京,白宮13日就宣布了。
根據安排,沙利文定於15日從新德裏轉往東京,開始為期兩天的訪問。其間,他將與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的安全官員會談,“商討對抗中國威脅的合作方式”。
美日菲三方安全對話首次會議也將舉行。
這番操作“似曾相識”。一位美國問題學者評論道,在布林肯16日啟程前往中國前,沙利文“卡點兒”獻上一套反華表演,安撫盟友之餘也試圖在對華談判桌上占點士氣:
隻是,這操作太過寡淡無味也太徒勞了。
北京時間14日,秦剛國委兼外長應約同美國務卿布林肯通了電話。美媒華爾街日報記者望著我外交部網站當天就此發布的簡短通稿咂摸半天,最後得出一句結論:
秦剛告訴布林肯:緩和緊張局勢取決於美國。
理解力真不錯。希望華盛頓也聽明白了。
不光是打電話,再過幾天布林肯先生到北京,領略到的也將是這個清晰堅定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