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1.3億空巢老人正在找出路

(2023-05-23 21:27:17) 下一個

30年走不到的25公裏 1.3億空巢老人正在找出路

綜合新聞

如何讓這個社會,能夠成為老人們也能夠共同享受與參與的社會,這不僅僅是一個養老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問題。

這現在已經成為了我一個巨大的困擾。

自從媽媽意外走了之後,父親幾乎不再願意遠行。他把自己困在了差不多隻有三公裏的生活半徑之中,除了走到鎮裏的菜市場買菜之外,他甚至都不太願意離開家。

除了例行上午會有幾個老朋友到家裏來喝茶聊天之外,他就困守在房子裏。漫長的24小時,他會如何度過?

哥姐在縣城或省城,出行其實很方便。但是他不願意動。

年輕的時候,在全國多數人寸步難行的時候,他卻有著公事之便,走遍了許多我迄今尚未踏足的地方,東北、西南、中部。

他已經80多了,似乎也過了東奔西走的年齡。但我一想到他孤身一人,困囿在家那個狹小的空間中,望見與媽媽生活60年的物事與痕跡,就難以自持。

這樣的囚籠,隻能讓他更加悲傷,更加孤寂。

01

遠在萬裏之外的重慶,有一群和父親年齡相仿的“80後”女性,卻有著不同的煩惱。

她們居住在北碚區九龍社區,離重慶網紅打卡地洪崖洞直線距離隻有25公裏。但是在三四十年的時間裏,她們從來沒有去過重慶市區。

她們都曾經是重慶江北機械廠的女工。起初,她們忙碌於工作,養育孩子,沒有時間;退休後,忙於照顧孫子,沒有時間,再後來,她們忙於照顧高齡的父母,沒有時間。時間就這樣悄然溜走。

現在,進入了“80後”,她們對於走到那個隻有25公裏之外的地方,熟悉又陌生。解放碑、朝天門,洪崖洞,說起來都如數家珍,但卻已經忘了都是什麽樣子。

她們當然都十分向往,卻同時充滿了“恐懼”:這個城市已經天翻地覆,在過去的三四十年時間裏,現代化早已改變了那個城市的麵貌,她們從電視和文字中向往與暢想,卻不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她們害怕:害怕自己出行的願望,成為孩子們的負擔;害怕因為年齡太大,會跌倒,會迷路,會有生命的風險;害怕自己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文盲,不會電子支付,不會打車,害怕迷失重慶。

她們守著孤獨,閉口不言。

但是她們最近卻組團去了一趟重慶,玩了朝天門,吃了火鍋。一位老太太咧著嘴笑著說:“今天真是最好的一天。”

她們敢於如此“無所顧忌”的原因,是因為她們手上有了一個神器:騰訊SSV銀發科技實驗室與幾米物聯聯合開發的“銀齡守護卡”。

對於老人來說,這就是一個神奇的守護“精靈”,能夠用它來一鍵召喚滴滴、連接子女的電子支付實現付款,可以提醒吃藥……等等數十種功能。

對於“操心”的子女來說,這個神器,同樣對他們來說是一顆定心丸,因為他們可以在連接的小程序上隨時查看父母的位置,其中的電子圍欄功能,能夠讓子女們第一時間感知到父母已經離開了安全的範圍。

但是最關鍵的在於,它能夠讓老人家出行無憂:對於老人家在出行時如果遇見緊急狀況,會啟動四級響應機製:守護老人的子女或社工;老人所在的物業管理、社區、街道;養老服務提供方、民政、運營商的監控大屏&呼叫中心;最後,是應急救援平台和120醫療救護係統。

銀齡守護卡是她們得以擺脫恐懼,邁向25公裏之外的向往之地的底氣:因為無須煩勞子女,就可以自由行動;走在現代都市之中,不會迷失在電子海洋中,手足無措;當發生緊急險情時,就像在自己居住的熟悉環境中一樣,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與幫助,而不用害怕無人問津。

許多中國老人,如同她們一樣,幸福而又可憐:他們往往驕傲於自己在過往艱難困苦的歲月中,貢獻了青春歲月,成功地養育拉扯了孩子與孫子;但他們老去的時候,子女飄然遠去,而自己困守家裏,因為害怕麻煩孩子,和自己落後於整個社會的突發猛進,不能動彈。

02

對於老齡化社會這樣的一個名詞,我們現在都已經耳熟能詳。但是老齡化社會究竟是一幅怎樣的圖景,我們卻難以真實地體感。

到2021年末,60歲以上的老人在中國已經達到了2.67億。而在這其中,超過一半是空巢老人,在農村,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70%。這就意味著,在中國至少有超過1.3億獨居的空巢老人。

就像中國許多問題一樣,中國的養老現代化,是卡在中間地帶的現代化:在某些方麵,我們已經與世界同步;但因為傳統社會的遺留,我們卻依然停留在原地。

因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的青年和中年人群,已經轉移進城市之中,實現了現代化生活。但是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那些已經老去的人,卻仍然被遺留在家鄉或農村之中,無法隨同兒女進入城市。

傳統的養兒防老的模式就隨著現代化而崩潰了,大家庭模式、依靠成年兒女照護老人的方式已經無從延續。但是被留在家中的老人,從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養老院似乎成為了一個救命稻草:無論城市或者鄉村,似乎隻要把老人們塞進養老院裏,便萬事大吉。

但是這種粗暴的方式,沒有構想的是,這些老人都是活生生的,曾經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充滿了生命多樣化的鮮活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社交網絡,朋友、親戚、同事;他們有著自己充裕而激情的過往,青蔥歲月;他們有著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與向往,出行,購物,美食與世界。

他們剩下的生命時光可能還很漫長,20年,30年,甚至40年。他們並不是一節電池或者一隻寵物,隻要吃喝拉撒,活著就好。生命質量,對於他們來說同等重要。

但是遠在30公裏,100公裏,千裏萬裏之外的孩子,依然在為自己的事業或者生存忙碌,他們當然不能也不敢時時麻煩。陌生的環境,時代的變遷,環境與社會的改變,都日益地把他們局限在越來越狹小的空間中。

重慶的一位阿婆抹著眼淚說,想到自己一個人,就感到了孤獨。困在原地的孤獨感,會讓他們越來越陷入無助的狀態之中,對於身體和精神,都是巨大的傷害。

養老院模式並不適合所有老人。一般來說,60-80歲之間的老人們,還具有相當大的行動能力,他們需要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自己的餘生,能夠成為有意義的、能夠記憶的生命。

老去是一個逐漸的過程。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在他們的中年時期開始,已經逐漸與現代化同步,他們有能力建設自己的養老生活,甚或在剛剛退休之後,變成了一個活躍於社會各個層麵的人群。

但是出生於40後、50後卻不同,他們是被甩在時間之後的人,他們是被困在時間裏的人。在餘生的20-30年時間裏,寸步難行,成為一個純粹的隻是活著的肉體,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如何讓這個社會,能夠成為他們也能夠共同享受與參與的社會,這不僅僅是一個養老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問題,是一個我們如何來對待那些為這個社會做出了自己貢獻的人群的問題。

養老院,並不是所有的答案。

03

困境是真實的。

我當然總是期望我的父親能夠走出他的空間。但是如果他要走出自己的空間的時候,我卻有著程度相同的恐懼。他如何照顧自己?怎麽出行?怎麽吃飯?會不會摔倒?迷路了怎麽辦?

我哥哥姐姐和我自己,當然有著我們自己永遠做不完的事情,有自己的家庭和子女要照拂,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和社交需要維係,我們並沒有辦法總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甚至離開自己日常軌道一個星期,都會麵臨著巨大的困境。

多數的中國家庭,有著比我們更大的困境:畢竟,我們還有這麽多的兄弟姐妹,可以輪流照顧。

因而,養老問題是一個係統工程,是圍繞著老人形成一整套的結構:如何針對老人的日常生活形成響應,如何讓他們不被受困在電子世界中,如何動員醫療和急救緊急反應,如何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得以疏導。

重慶的“80後奇遇記”像是一個寓言,銀齡守護卡的項目,是騰訊SSV銀發實驗室的一個實驗,它所要引發的,是如何動員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共同守護的機製,把公益機構、街道政府、醫療機構,共同形成了一個“守護結界”,把老人圍繞在一個無所不在的,從生活、行走、醫療,到緊急響應,麵麵俱到地變成一個全方位的守護,隻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變成孤獨的、恐懼的個體。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為了讓這個“結界”更加結實與寬廣,騰訊SSV衍生出了一個更加完整的係統,形成了一個2+1整體解決方案,除了銀齡守護卡用以監測老人室外狀況之外,還有隱形護理員,之前已經經過長期實驗的AI攝像頭,重點在於監測老人室內生活狀況,防範老人摔倒,讓子女能夠24小時在線監控老人的健康狀態;以及微保,重點在於解決一旦有了意外情況,能夠幫助解決,至少減輕因為老人意外給家庭造成的巨大經濟負擔。

在廣東韶關,騰訊SSV所服務的1500個老人中,90%以上竟然都是事實留守老人,身邊缺乏必要的安全和健康守護。這個2+1的方案,正在實踐之中,一共投放了800份銀齡守護卡,800份微保,和100個AI攝像頭。

比起整個龐大的老人群體來說,這個數字看起來並不大。但是,它是一個方向,一種試驗,更是一種希望。

因為,這才是養老問題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它變成了一個係統,一個整體社會都日常性地服務著老人們的生活,讓他們成為一種“正常”的人群,而不是一個“特殊”的問題。

2.67億人,或者1.3億人的日常生活,事實上關涉著我們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一顆定時炸彈,會隨時引發我們許多人的恐懼,因為我們的父母都在其中;但在某種程度上說,它也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因為他們的生活質量,也隨時牽動著我們自己,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30年走不出的25公裏,和父行三裏兒擔憂,到最後都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讓已經老去的父母們,和我們一樣,擁有幸福的、有質量的生活。

去構築這樣的一套社會係統,讓銀齡守護卡這樣的係統,變成一個普遍的存在,這是現在的實驗,也關係著所有人的未來。總有一天,我們都要老去,不是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