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叢書由甘陽主編,著重於當代學人在問題性、思想性方麵的前沿開掘。從2007年開始,迄今已出版二十餘種,2014年起逐步將比較有生命力的品種精裝再版。
叢書繼承當年“文化:中國與世界”編委會“從大文明格局看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視野”,力圖從具體問題著手,打破專業壁壘,以較小的篇幅來展開一些有意義的新觀念、新思想、新問題,同時叢書作為整體則能打破學科專業的籬笆,溝通中學與西學、傳統與現代、人文學與社會科學,著重在問題意識上共同體現“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重新認識古典,重新認識現代”的努力。
主編 甘陽 《“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叢書
緣 起
百年前,梁啟超曾提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以及“世界之中國”的說法。進入21世紀以來,關於“世界之中國”或“亞洲之中國”的各種說法益發頻頻可聞。
但所謂“中國”,並不僅僅隻是聯合國上百個國家中之一“國”,而首先是一大文明母體。韋伯當年從文明母體著眼把全球分為五大曆史文明(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教文明)的理論,引發日後種種“軸心文明”討論,至今意義重大。事實上,晚清以來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從未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簡單看成是中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關係,而總是首先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看成是中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特別是強勢的西方文明之間的關係。20年前,我們這一代人創辦“文化:中國與世界”係列叢書時,秉承的也是這種從大文明格局看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視野。
這套新編“文化:中國與世界”論叢,仍然承繼這種從文明格局看中國與世界的視野。我們以為,這種文明論的立場今天不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迫切了,因為全球化絕不意味著將消解所有曆史文明之間的差異,絕不意味著走向無分殊的全球一體化文明,恰恰相反,全球化的過程實際更加突出了不同人民的“文明屬性”。正是在全球化加速的時候,有關文明、文化、民族、族群等的討論日益成為全球各地最突出的共同話題,既有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出場,更有種種“文明對話論”的主張。而晚近以來“軟實力”概念的普遍流行,更使世界各國都已日益明確地把文明潛力和文化創造力置於發展戰略的核心。說到底,真正的大國崛起,必然是一個文化大國的崛起;隻有具備深厚文明潛力的國家才有作為大國崛起的資格和條件。
哈佛大學的張光直教授曾經預言:人文社會科學的21世紀應該是中國的世紀。今日中國學術文化之現狀無疑仍離這個期盼甚遠,但我們不必妄自菲薄,而應看到這個預言的理據所在。這個理據就是張光直所說中國文明積累了一筆最龐大的文化本錢,如他引用Arthur Wright的話所言:“全球上沒有任何民族有像中華民族那樣龐大的對他們過去曆史的記錄。二千五百年的正史裏所記錄下來的個別事件的總額是無法計算的。要將二十五史翻成英文,需要四千五百萬個單詞,而這還隻代表那整個記錄中的一小部分。”按張光直的看法,這筆龐大的文化資本,尚未被現代中國人好好利用過,因為近百年來的中國人基本是用西方一時一地的理論和觀點去看世界,甚至想當然地以為西方的理論觀點都具有普遍性。但是,一旦“我們跳出一切成見的圈子”,倒轉過來以中國文明的曆史視野去看世界,那麽中國文明積累的這筆龐大文化資本就會發揮出其巨大潛力。
誠如張光直先生所言,要把中國文明的這種潛力發揮出來,我們需要同時做三件事,一是深入研究中國文明,二是盡量了解學習世界史,三是深入了解各種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理論,有了這三個條件我們才能知所辨別。做這些工作都需要長時間,深功夫,需要每人從具體問題著手,同時又要求打破專業的壁壘而形成張光直提倡的“不是專業而是通業”的研究格局。這套叢書即希望能朝這種“通業研究”的方向做些努力。我們希望這裏的每種書能以較小的篇幅來展開一些有意義的新觀念、新思想、新問題,同時叢書作為整體則能打破學科專業的籬笆,溝通中學與西學、傳統與現代、人文學與社會科學,著重在問題意識上共同體現“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重新認識古典,重新認識現代”的努力。
之所以要強調“重新認識”,是因為我們以往形成的對西方的看法,以及根據這種對西方的看法而又反過來形成的對中國的看法,有許多都有必要加以重新檢討,其中有些觀念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流傳極廣,但事實上卻未必正確甚至根本錯誤。這方麵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例如,就美術而言,上世紀初康有為、陳獨秀提倡的“美術革命”曾對20世紀的中國美術發生很大的影響,但他們把西方美術歸結為“寫實主義”,並據此認為中國傳統美術因為不能“寫實”已經死亡,而中國現代美術的方向就是要學西方美術的“寫實主義”,所有這些都一方麵是對西方美術的誤解,另一方麵則是對中國現代美術的誤導。在文學方麵,胡適力圖引進西方科學實證方法強調對文本的考證誠然有其貢獻,但卻也常常把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引入死胡同中,尤其胡適頑固反對以中國傳統儒道佛的觀點來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立場更是大錯。例如他說“《西遊記》被三四百年來的無數道士和尚秀才弄壞了”,認為儒道佛的“這些解說都是《西遊記》的大敵”,但正如《西遊記》英譯者餘國藩教授所指出,胡適排斥儒道佛現在恰恰成了反諷,因為歐美日本中國現在對《西遊記》的所有研究成果可以概觀地視為對胡適觀點的駁斥,事實上,“和尚,道士和秀才對[西遊記]的了解,也許比胡適之博士更透徹,更深刻!”
同樣,我們對西方的了解認識仍然遠遠不夠。這裏一個重要問題是西方人對自己的看法本身就在不斷變化和調整中。例如,美國人曾一度認為美國隻有自由主義而沒有保守主義,但這種看法早已被證明乃根本錯誤,因為近幾十年來美國的最大變化恰恰是保守主義壓倒自由主義成了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這種具有廣泛民眾基礎而且有強烈民粹主義和反智主義傾向的美國保守主義,幾乎超出所有主流西方知識界的預料,從而實際使許多西方理論在西方本身就已黯然失色。例如西方社會科學的基本預設之一是所謂“現代化必然世俗化”,但這個看法現在已經難以成立,因為正如西方學界普遍承認,無論“世俗化”的定義如何修正,都難以解釋美國今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自稱相信宗教奇跡、相信上帝的最後審判這種典型宗教社會的現象。晚近30年來是西方思想變動最大的時期,其變動的激烈程度隻有西方17世紀現代思想轉型期可以相比,這種變動導致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在被重新討論,所有的基本概念都在重新修正,例如什麽是哲學,什麽是文學,什麽是藝術,今天都已不再有自明的答案。但另一方麵,與保守主義的崛起有關,西方特別是美國現在日益呈現知識精英與社會大眾背道而馳的突出現象:知識精英的理論越來越前衛,但普通民眾的心態卻越來越保守,這種基本矛盾已經引發西方主流知識界的巨大焦慮。如何看待西方社會和思想的這種深刻變化,乃是中國學界麵臨的重大課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今天我們已經必須根本拒斥簡單的“拿來主義”,因為這樣的“拿來主義”隻能是文化不成熟、文明不獨立的表現。中國思想學術文化成熟的標誌在於中國文明主體性之獨立立場的日漸成熟,這種立場將促使中國學人以自己的頭腦去研究、分析、判斷西方的各種理論,但拒絕人雲亦雲,拒絕跟風趕時髦。
黑格爾曾說,中國是一切例外的例外。近百年來我們過於迫切地想把自己納入這樣那樣的普遍性模式,實際忽視了中國文明的獨特性。同時,我們以過於急功近利的實用心態去了解學習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礙了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內部的複雜性和多樣性。21世紀的中國人應該已經有條件以更為從容不迫的心態、更為雍容大氣的胸襟去重新認識中國與世界。
承三聯書店雅意,這套新編論叢仍沿用“文化:中國與世界”之名,以示二十年來學術文化努力的延續性。我們相信,“文化”這個概念正在重新成為中國人的基本關切。
甘陽
2007年中秋於杭州
已出書目
通三統
甘陽 著
2007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8440
定價:16.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50342
定價:32.00元
本書體現了作者近年的主要關切即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明自主性問題,認為唯有自覺地立足於中國曆史文明的連續統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時代挺拔中國文明的主體性。為此,本書上篇提出了“新時代的通三統”問題,強調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鄧小平的傳統,是同一個中國曆史文明連續統;中篇則提出,全球化加速帶來的所謂“空間化”和“當代性”導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此必須自覺地拉長時間和曆史的長度來強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論述了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通識教育主張,認為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成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即中國文明主體性意識。
“立麵”的誤會:
建築·理論·曆史
趙辰 著
2007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7320
定價:20.00元
本書從曆史和理論的維度,對以梁思成和劉敦楨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學者所建立的中國建築學術體係有很尖銳但中肯的分析與批評,認為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和學術上的古典主義造成了梁思成建築學術體係的矛盾性和悲劇性,其影響至今不絕。本書還對中國建築的木構傳統進行了重新詮釋,多角度呈現了中西建築理念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影響乃至誤解;並對當今中國建築學術界機械接受和翻譯西方理論的狀況深感憂慮,認為中國建築的理論體係應該有可能從中國本土的曆史文明中歸納出來。
自殺作為中國問題
吳飛 著
2007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7115
定價:14.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50359
定價:30.00元
2002年,中國的高自殺率向全世界披露,從此自殺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書意在透視自殺問題,以反思中國文化中的生命觀以及當代中國的文化處境。作者通過梳理西方自殺思想的傳統,理解當代自殺學背後的文化假設;要理解中國的自殺問題,不能靠搬用那些自殺學理論,而要尋找中國文化中的相應觀念。要解決自殺問題,也不能僅僅鉚在自殺這一個現象上,而要通過它來反觀更重要的思想文化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現代中國的處境和問題,並慢慢找到應對現代性的中國方式。
東亞儒學九論
陳來 著
2008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9690
定價:19.80元
中國學者往往缺少對“東亞”清晰的、有分辨的意識。
我們當意識到,“理學”不僅是中國的思想,也是韓國的思想,亦是日本的思想,韓國以及日本的新儒學都曾在理學思想上做出創造性的貢獻,應當把這些貢獻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把理學體係所有邏輯環節和思想發展的可能性盡可能地揭示出來,也可以把理學和不同地域文化傳統相結合所形成的各種特色呈現出來。
民主四講
王紹光著
2008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9812
定價:21.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50335
定價:38.00元
作為一種政治體製,“民主”已經有2500 年的曆史;而在頭2300 多年,它一直被看作是個“壞東西”,直到最近一百年來,它才時來運轉,被當作“好東西”。為什麽“壞東西”會變成“好東西”?到底是什麽發生了變化?
本書作者以成熟的西方民主為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現實世界裏民主體製的諸實證性問題。他從民主的起源和演化講起,逐一討論民主發展的曆史過程、西式民主出現以及鞏固的條件、西式民主的機製與運作及其實效與反思。誠如作者所言:“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介紹,也不僅僅是為了讚賞;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目的是要對西式民主進行批判和反思。”
對話啟蒙時代
張旭東 王安憶著
2008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29522
定價:20.00元
從《長恨歌》以後我就想寫大的東西,比如說,青春、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激進政治對你的影響……到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至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可能是一個體量大的東西……我覺得它比較能夠調動起我很多的情感和經驗。
《啟蒙時代》是一個寫思想的故事。我要為他們的思想找到一些動作。——王安憶
“啟蒙時代”的命名……實際上提出的問題是:那個時代產生了什麽樣的思想、什麽樣的精神生活?那種特定的精神生活造就了什麽樣的人格、什麽樣的人,又給我們留下了什麽樣的精神遺產?通過這個問題,王安憶的文學創作就觸及了我們時代的大問題,即當代中國集體性的自我理解……要思考這個問題,不回過頭去重新看中國革命、包括文化大革命,是不可能有完整的答案的。——張旭東
人生史與人類學
王銘銘著
2010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5547
定價:26.00元
我推崇“人生史”這個概念。“人生史”指的是一種不怎麽像社會科學的方法,它不同於“量化研究,雖則相比更接近“質性研究”,卻與之差異也大。這個意義上的“人生史,與古代中國的“人物誌”是有相通之處的。
對整體的人生的關注,不同於現代社會對於個體的關注。現代社會之所以“照顧’個體,是因為要文明地在關懷個體中消滅個體,促成結構對個人的“全權監控”。在這個社會學的視野中,“人生史”若有意義,便是在於它對於“生命政治”的揭露。“人生史”研究者關注個體,不以認識“全權監控。為最高宗旨,不輕言“生命政治”,而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義”為目的。
以土地的名義:
俞孔堅與“土人景觀”
孔祥偉 李有為編
2009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1051
定價:32.00元
此書精選了俞孔堅和“土人景觀”近十多年的七個代表作品進行闡釋和評論,每個作品對其設計思想都有不同側重的體現,不僅對國內外業界造成觀念和視覺上的衝擊,屢獲大獎;而且也改進和提升了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眾對自己所置身場所與環境的理解與審美期待。
中國香港:
政治與文化的視野
強世功 著
2010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2959
定價:30.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50380
定價:45.00元
本書記載了我對香港及通過香港對中國問題的思考,我想追問的是:“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麽?……我希望把香港作為中國的中心問題來思考,將其看作是理解中國的鑰匙,因為它一方麵生動地展示了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與政治之間的較量,另一方麵也暗含著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最根本的不同。——強世功
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汪暉 著
2011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5639
定價:33.00元
2014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50366
定價:38.00元
特別值得肯定的是,汪暉先生將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置於中國近代被西方列強殖民化的過程中詳加分析,指出今天東西方之間有關“西藏問題”的觀點、立場差異實際上很大程度是根植與那一特定時期的利益糾葛與曆史情結。在這方麵,本書所收另兩篇論文《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跨體係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證和更深刻的曆史背景。——石碩
共和與經論:
熊十力《論六經》《正韓》辨正
劉小楓 著
2012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8432
定價:28.00元
“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於1951年間寫下七萬字長函《論六經》,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並懇代陳毛公賜覽”。《論六經》集中呈現了熊十力對儒家經典的革命性闡釋,也體現了熊十力一生對共和主義始終不渝的關切。通過釋讀這篇長函,結合熊十力在1949至1951年間刊印的其他文集《韓非子評論》(原題“正韓”),本稿嚐試探究熊十力經學思想與革命精神的關聯,以及儒家心學與西方啟蒙哲學的內在親緣,進而理解共和精神給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文化的品質打下的深刻烙印。
儒家與啟蒙:
哲學會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
丁耘 著
2011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7893
定價:29.80元
古今中西是一個老題目,丁耘此書做出了新文章。——童世駿
通過這些具有對話性質的思想評論,丁耘開展出了一個清晰的思想方向。這個思想方向針對的是中國的問題,而視野是世界性的,呈現出對未來中國的一個獨特的文化-政治想象。——唐文明
靈驗·磕頭·傳說:
民眾信仰的陰麵與陽麵
嶽永逸 著
2010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4816
定價:30.00元
範莊龍牌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鄉村廟會?它承載、表達著怎樣的民眾信仰?言說著華北腹地鄉民怎樣的心性、習慣,世界觀或者說文化觀念,它是怎樣適應著當下的社會,並日漸興旺,直至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潮中的弄潮兒?……繁雜的中國民眾信仰,以神神、香燭紙炮、磕頭、看香、許願還願和行好為表征,以靈驗為核心,這些長期被定性為負麵的、陰性的和消極的傳統與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和諧的鄉村發展是否存在良性互動的可能?當政者、智識精英究竟應該有一種怎樣的理性的態度?是要高高在上的、貌似親民為民著想的“眼睛向下看”,還是要首先真正地尊重並平心靜氣地了解這些風俗習慣的“平視”?這些都是《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麵與陽麵》關注並試圖回答的問題。
治國與理財:
公共預算與國家建設
馬駿 著
2011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7282
定價:30.00元
圍繞國家建設和公共預算這個主題,從中國財政國家轉型、現代預算製度的確立和中國的預算改革、預算與國家治理、預算與政治問責等多個角度,論證了作者的基本認識與核心關切——“治國即理財”,即財政體係在國家治理與政治問責方麵的重要性。
作者從2003年以來在中國的五個省和四個城市進行廣泛的預算改革調研,積累了大量的實證資料。他采納財政社會學的觀點,認為財政對國家和社會的演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僅是理解社會和政治變化的關鍵,而且是社會變化的重要指標和源泉。
作者將預算製度的建立上升到國家能力的高度,認為預算能力是國家能力最基本的支撐,並從政治學的角度思考中國的預算改革,認為對現代國家的治理來說,問責是核心問題,而財政問責(預算)又是政治問責的核心。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
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吳增定 著
2012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8364
定價:35.00元
2017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60259
定價:49.00元
對現代政治的理解在當代無疑被簡化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西方世界是一個現成的範例,其間豐富的脈絡是思考現代政治饒有趣味的話題。唯有抓住早期現代政治哲學中政治與宗教的張力,現時政治的道德困境才能被一窺究竟。吳增定的著作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門徑,憑借作者對於馬基雅維裏、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和盧梭文本的貫通理解與細膩分析,一幅多層次的、曲折的現代政治哲學緣起的圖景展現在我們麵前,這是非常值得每一位政治哲學研究者深思的。——孫向晨
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正本清源之作。——趙曉力
教養與文明:
日本通識教育小史
陸一 著
2012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38340
定價:32.00元
2017年第2版(精裝) ISBN:9787108060280
定價:52.00元
以明治維新為起點,日本開始了其脫亞入歐的現代化進程;作為民族國家現代化的精神與思想基礎,從吉田鬆陰開始的日本現代教育,其理念與實踐,也已經積累了一個多世紀的或成功或挫敗的經驗。本書是對百多年來日本現代通識教育——日本名之為“教養教育”——的梳理與分析,一方麵可供我們一窺日本現代化道路之深層思想根源;另一方麵也可為我們正在實踐的大學通識教育提供借鏡。
現代藝術的邊界
潘公凱 著
2013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44631
定價:35.00元
現代以來,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文明異軍突起,在世界範圍內擴散,確立起主流的價值體係和影響。尤其隨著全球一體化與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文化的成就與體係性知識快速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每個人都身處這個現代語境當中而無法置身其外。就藝術領域而言,自西方現代主義興起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從波普藝術、觀念藝術盛行至今也已有半個世紀。百年以來,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波瀾壯闊,極大地拓寬了藝術作品的範圍,豐富了審美領域的形態和結構,至今亦廣為我們本土的藝術家采納和接受。不過,隨著彌散的波及,曆時性的思潮流派演進轉變為共時性的多元因素雜存,且與地域性的文化環境互動,體係性的知識進一步與原子化的個體混融,形成碎片化、拚貼化、扁平化、通俗化的全球性景觀。在這樣的主流趨勢下,藝術與生活還有沒有邊界?如果有的話,這個邊界在哪裏?作為當代中國的藝術家,對此又應有怎樣的反思和自覺?這些都是本書希望探討的問題。
施特勞斯與古典研究
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 著
2014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50939
定價:38.00元
本書是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第二屆年會主題論文的精選,由“中國比較古典學學會”編選。共論文九篇,附錄兩篇,包括列奧· 施特勞斯的年譜、著述(含講學課程)編年。
保教立國:
康有為的現代方略
幹春鬆 著
2015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51936
定價:38.00元
《保教立國:康有為的現代方略》是作者的論文結集,主要研究康有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圖從“保教”與“立國”兩個維度來分析康有為有關現代民族國家政製建構的核心問題與一係列設想,即:中國如何從一個王朝變成現代民族國家;如何設計這個新國家的內部秩序與治理體係。全書從康有為有關孔教會的設想與實踐、戊戌變法前的憲政觀念與實踐、地方自治與國家一統、虛君共和的政製構想等幾個方麵進行了平實而又深入的論述。
做中國哲學:
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陳少明 著
2015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52636
定價:42.00元
如書名所示, 本書的主旨是“做中國哲學”。這個表達結構是維特根斯坦的“ 做哲學”(do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強調的重點,一是區別於隻述不作的哲學史論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國特色。“中國哲學”有經典哲學與當代哲學兩層含義,前者就其包含經典文化與思想經驗而言,後者則是時間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後者中。因此,經典中國哲學是否有力量,還取決於它與其他當代哲學(來自西方的,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顯示,經典思想對現代精神文化具有獨特的解釋與塑造功能。——陳少明
製造漢武帝
辛德勇 著
2015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54180
定價:28.00元
本書對漢武帝晚年政治發生重大轉向的史學定論,提出質疑。從史源學研究和新史學的思路出發,論述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對漢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指出其所依據的史料《漢武故事》等存在嚴重問題,認為漢武帝晚年並沒有司馬光所期望的政治路線轉變。指出《通鑒》不能作為研治秦漢史的一般史料使用。本書是一個案式的史學研究,提示研究者和普通讀者史料的準確性是曆史著作立論的基礎。
由凡至聖:
陽明心學工夫散論
張衛紅 著
2016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56238
定價:35.00元
本書是關於王陽明及其後學致良知工夫的相關研究,力圖脫開哲學概念式的“工夫論”分析,如實呈現“工夫”本身:致良知的具體工夫階次、工夫要點、障難及克除方法、實踐之運用、終極境界等,以期於儒家心性之學的研究有所裨補,並為現代人提供一條可實踐的身心轉化之路。在崇尚自由、張揚自我的現代社會,如何把私欲小我之張揚升華為道德主體之凸顯、德性大我之挺立,實現身心的真正自由,是現代社會亟需解決的課題,也是本書努力的意義所在。
漢語的意義:
語文學、世界文學和西方漢語觀
童慶生 著
2019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62864
定價:52.00元
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對漢語的認識構成了西方現代知識的一部分。本書從世界文學的思想譜係出發,論述了語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主要考察西方漢語觀形成、發展、傳播和擴散的過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尤其重點關注它在西方思想史內部的承續,以及對現代中國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影響。通過將西方漢語觀與中國語言文字改革運動聯係在一起,作者發掘了現代語言思想和知識話語體係之間的聯係,說明中國語言改革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並不是孤立的、完全本土化的社會實踐,而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現象。漢語成為西方現代學術與現代中國文化之間接觸的紐帶和媒介,這就是“漢語的意義”。
朱子思想再讀
吳震 著
2019年第1版(平裝) ISBN:9787108063595
定價:56.00元
近些年來,陽明學研究如日中天,相比之下,朱子學研究卻略顯冷清。作為宋代新儒學的代表,朱子思想的豐富性仍有不斷解讀和展示的空間。麵對當下“朱子學再出發”的學術呼籲,這本書對朱子學進行了一次“重新解讀”,旨在通過哲學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進路,從朱子文本中“重新解讀”出以往被忽略或被遮蔽的朱子哲學的意義。作者專門擷取了朱子“仁學”“心論”“敬論”“工夫論”“鬼神觀”等典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專題史研究,以小見大,以點帶麵,以重現朱子思想的整體性意義。
秋菊的困惑:
“法律與文學”在中國
陳頎 強世功 編
2019年即出
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映後即引起了眾多法律學者的關注。1996年,蘇力發表《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爺的悲劇》,由此奠定了從文藝作品討論法律與社會問題的“法律與文學”學術範式;《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也成為法律與文學研究中的經典素材。二十多年來,“秋菊的困惑”一直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國法學理論命題之一,本書從上百篇相關的中外研究中精選十六篇,力圖為讀者清晰呈現“法律與文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