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王德峰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

(2023-04-28 12:51:40) 下一個

2019年王德峰老師《資本論》共26節合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pmSd96FoDw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王德峰)--文化差異的源頭及演變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693859

1、近代史100年,中國向西方學習了什麽?

  • 選擇了西方的政治製度
    • 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源於西方代議製的國會
  • 選擇了西方的經濟製度,市場經濟體製
  • 從五四運動開始,引入民主、科學、哲學等思想文化領域的內容
  • 100多年的學習,對中國的進步有重大意義,帶來了現代化、工業化,也帶來了市場的原則和資本的邏輯,剩餘價值規律也隨之生效。
  • 帶來了兩個問題
    • 整個民族沒有精神家園,即從一個物質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所以才會有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國策,重建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精神基礎。
    • 並沒有因為資本邏輯的引進而形成理性為基礎的社會秩序,獨立的個人之間也無法按照理性做基礎的契約原則打交道,演變為了普遍的信任危機。
  • 所以,才出現國學複蘇和被再度關注的現象。

2、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和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否會被抹除?

  • 資本誕生於歐洲,生存方式是自身的增值。停止增值,就意味著資本死掉了。
    • 意味著要把全世界人的消費看成是它的市場
    • 把整個地球的資源看成是資本的原料
    • 一定要突破歐洲的疆界,征服非歐洲民族
    • 從而各民族告別孤立發展,成為了真正的世界史
  • 資本邏輯要求的社會關係的主導原則是,獨立的個人之間建立以理性為基礎的契約。
    • 中國文化中並沒有理性的概念,
    • 所以即使引入了市場經濟、資本的邏輯,隻是把其作為獲取利益的手段,社會生活的基本範式仍然是傳統的,靠的是民族的倫理精神。
    • 矛盾產生
  • 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嗎?
    • 接受西方體係的80、90後,一度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中國人隻是一個種族的概念
    • 知識和學問體係: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體係來自西方,隻有中國曆史、語文裏麵涉及中國文化,大學的學問體係中國學占比更少。
    • 業餘生活:欣賞西方藝術品,看西方的好萊塢大片和書,吃肯德基、麥當勞,穿西裝革履
    • 每一代年輕人都曾經崇拜、向往西方,覺得那裏才是自由世界,最好的社會。
    • 但是,Culture Shock仍然存在,西方國家生活的中國人也會更加愛國。中國人仍舊是中國人。

3、《文明的衝突》中的文明劃分,劃分依據是宗教

  • 基督教文明:西歐國家,天主教或新教都屬於基督教文明
  • 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地區
  • 東正教:俄羅斯是核心國家,希臘、土耳其也算
  • 中華文明:儒教
  • 日本文明:孤獨的文明,公元300年開始學習中國文化,學了儒家和佛家,但是沒有學到道家。日本的國土狹長,並不適合道家思想,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
  • 拉美文明、印度文明、非洲文明,沒有產生一個統一的文明區。
  • *儒家不是宗教,中華民族是很少的一個無宗教文明。

4、中西方文化差異根源之一,漢語。

  • 語言是什麽?
    • 從科學角度來看,是一套符號工具的係統,用詞語給外部事物貼標簽,然後組成句子,保存和傳達信息和知識。
    • “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有語言,所以有世界,大地、山川、河流、星辰、萬事萬物。其他動物沒有語言,所以動物隻有環境,沒有世界。
    • 人類對世界的基本經驗、基本理解、最基本的生存情感,都包含在語言中,具有的人生的基本態度,也是母語給予的。
  • 同樣的基督教徒,中國人信教,可能是要上帝幫助兒子高考成功,但是上帝要做、能做的是,拯救你的靈魂。
  • 語言積澱和保存了人生態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一種語言的消逝是對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逝。
  • 凡是能夠體現、凝聚中國思想、文化精神的漢語詞語沒有能被翻譯成歐洲語言的。
    • 例,《道德經》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的文本,但其實是翻錯了的,母語為漢語,同時精通西方語言的人也難以完整表達其中的含義和境界。
    • 例,緣分。今天在這裏認識你,真是緣分啊。我認識你,是沒有預先計劃的,有偶然性。但是我們的認識又發生了,也有必然性,因為是500年修來的必然性。緣分包含了一對對立的範疇。
    • 例,各種西方的文字被翻譯成中文,會遇到直譯還是信雅達的問題。紀伯倫的《我曾經7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 直譯版本,第二次, 當我看見她在腿殘者眼前跛行而過時。
      • 傳播更廣的版本,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5、《金剛經》的三句義與西方實體論

  • 佛說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有一個世界,都不是世界,所以稱它為世界)
    • 世界存在,但並不是以實體存在的,是由“緣起性空”組成的,
    • 例,佛家的觀點中,礦泉水瓶沒有實體性的存在,自性本空,沒有自己的本性,但卻由各種條件(因緣)匯合起來組成。
    • “緣會則生,緣離則滅,萬事萬物,無不如此。”
    • “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組成的家庭,我在這個家庭長大,自然而然的認為這個Family應該永遠存在,00年我母親去世,06年我父親去世,這個家庭不再存在。”
    • 曾經沒有,將來也會沒有。但是緣起是真實的,所以稱它為世界,世界是一係列緣起。
  • 西方的宇宙觀是實體的宇宙觀,會不斷追問世界成立的實體基礎是什麽。
    • 分子的基礎是什麽,原子的基礎是什麽,原子核的基礎是什麽,誇克是什麽……
    • 例,還是礦泉水瓶,按西方的觀點是基本粒子組成的(但是如果伴隨著礦泉水瓶的回收再利用,構成的基本粒子還在,礦泉水瓶已經消失。隻關注當下的狀態)
  • 戀愛時,心目中在尋找一個理想的丈夫或妻子,這個美好的願望構成了如柏拉圖所說的“理念”,理念即實體。但是沒有誰是天生的丈夫或妻子,丈夫和妻子是交互性關係,缺了一方就沒有另一方。生了一個兒子,同時兒子也把我們作為父親或母親生出來了。

6、補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釋迦牟尼的宇宙觀”

  • 色即是空
    • 一粒種子萌芽了,種子就沒了;芽繼續成長,長成了成熟的植物,芽也沒了;植物後來結出果實。
    • 金戒指是金子、金碗是金子、金項鏈是金子。
    • 原先的樹木,後來腐爛了,變成肥料,又變成了樹、花、草。
    • 這些都是色,它始終守不住自己。它不是自身,它沒有自性。比如玻璃杯,需要玻璃的材料、工匠的製作、製作的目的,這些都是緣,各種條件合成了杯子,緣一散,杯子就沒了。
    • 色即是空,即沒有什麽東西保存的住。
  • 空即是色
    • 色從空裏來,所以空不是無,叫以空為體。
    • 金器可以融化掉,但它總以金的形式存在;樹木可以腐爛,變成肥料,但也會有基本粒子的存在。
    • 空總是以色的方式呈現。
  • 與蔡誌忠理解的"色與空"的比較一輩子有多長,當下有多短?--《私藏係列》1

7、中西方實體觀念差異的原因

  • 根源來自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
  • 中國是廣大的內陸國家,很快從遊牧生活轉入到農耕文明,開始長久的定居生活,自然村落中人與人的血緣關係可追溯。可以用親族關係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礎。
    • 中國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了的佛學在宋明結合,共同形成中國文化精神,沒有一家有實體觀念
  • 西方文明的發端,是愛琴海文明(路徑依賴)
    • 多島嶼的地理環境,部族為了尋找更好的自然環境會不斷的殖民到另一個島嶼
    • 不同部族間的和平共處需要統一的社會秩序,隻能依靠契約。
    • 但是人定的契約,可以被破壞,所以需要構造神的世界,用神的秩序、道德來規範人間的秩序。早於西方哲學,宗教已經分出了現實世界和神的世界。
    • 宗教religion,本意是人與神之間訂立的契約,要恢複它。人類的罪惡來自人破壞了人與神訂立的契約,於是人受到懲罰,重建這個契約叫宗教。
    • 蘇格拉底、柏拉圖建立了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理性語言中,神的世界叫理念世界。

8、理念世界如何理解

  • 例,什麽叫錘子?我們認識到這是一把錘子,並不在於它的外部特征,而是心中本有了錘子的理念,每一把具體的感性的錘子都是對錘子理念的分有、模仿。我要把圖釘敲到桌子上,通常我使用的錘子不在場,我就可以用手表把圖釘敲進去,手表一定不像錘子,但是我仍把它當錘子用了,因為心中有了錘子的理念。同時,手表並不能很好的完成錘子的工作,錘子也不能完成液壓錘的工作,每一個感性的事物都是對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
  • 現實世界是不完善的,因為現實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構成的,而這些感性事物都是對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這些缺陷決定世界應當被改造。
  • 改造事物,讓它更接近於理念,產生進步。

9、改造帶來了什麽?

  • 同樣吃一個鵪鶉蛋,西方人麵對盤中的食物,舉起手中的刀叉,是主體麵對客體,解剖分析完吃下去,叫主體消滅客體,“技術的原則”;中國人用筷子叫藝術,用筷子完成一次天人合一。
  • 中國思想文化中發展不出西方的技術,我們改造自然物的方法是更好的實現天人合一,所以原則是藝術,“手工藝”
  • 西方則根據資本的要求,用技術改造自然。柏拉圖的理念論得到了最充分體現
    • 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本沒有的東西,比如泡泡糖,無法在體內完成代謝。
    • 比如白色汙染,比如氫化植物油(動物奶油不夠用,所以在實驗中創造了人造奶油
    • 再比如,核能,核能的利用有一個前提,被絕對安全的利用,人不能以為自己在理性的武裝之下就可以不犯任何錯誤。麵對福島核電站的泄露,人類無能為力。
    • 柏拉圖主義,有重大的成果,但也包含了巨大的危險。
  • 現代社會秩序也不再按照宗教的法則來建立,而是理性的、平麵化的社會,這樣的社會秩序可以帶來效率。
  • 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最高發展程度的民族,但是始終需要靠天吃飯,受製於自然界。而通過技術的運用,可以不靠天吃飯。
發布於 2021-04-28 21:02

比較視域下的中西哲學丨王德峰: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上

 末那識  學以養識,以識統學。(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04-02 09:27

按:聽哲學王子的講座常有“法喜”。講座視頻:

 

講座文字稿。

【該版文字稿是從網上搜尋而來(感謝記錄整理者,功德無量),其中筆誤多有,本來我想對其校勘的,但工作量大得讓我望而卻步了,大家湊合著看吧。】

 

好,各位同學,這麽老的王子看來做不成國王,看來是被廢黜了的。

我還是說句非常抱歉的話,特別是在坐在前排的同學啊,你們忘了帶防毒麵具。我講課如果不抽煙就萎靡不振了,那麽有違今天的規則。請大家原諒啊,先讓我抽一支。

複旦大學的本科生,有這樣一個社團叫國學社,而且曆史已經蠻長,剛才這位同學介紹是年開始。這是個很好的事情。國學社的存在,它的意義不僅限於少數幾位同學,對中國古典學問有研究的興趣——當然這種興趣也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意義的,也是我們的精神生活的一個方麵。但是國學社在今天的中國,這樣一種國學社的活動,越來越具有普遍的意義,因為它關係到我們這個民族,在當下選擇未來。

我們已經選擇了西方的政治製度,比方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是從西方引進的代議製,那叫國會;我們也選擇了誕生於西方的經濟製度,也就是現代生產關係的體係,我們叫它市場經濟的體製。我們多年來中國近代史,做了這兩件大事情。當然還有一件事情,就“五四”的時候開始做,就是向西方學習他們的思想和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向西方學習的文化運動,從西方找來了“老師“,不僅是“德先生”和“賽先生”,而且引進西方的哲學,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引入了中國。也就是說,在思想文化的領域裏麵,我們向西方也學習了很久了,也要有一百年了。那麽這一百年來向西方學習,對中國的進步當然有很大的意義,這個進步,當然它的標準是西方設定的,因為我們是“被迫現代化”的國家。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就是工業化,那麽工業化的前提,就是必須引入市場原則,引入這個資本的邏輯。盡管我們有過一段不短的時期,就是毛時代,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但是這一個時代,仍然屬於資本的時代,是沒有資本家的資本社會。為什麽這麽說?我們仍然在計劃經濟時代搞商品經濟,我們不是產品交換,是商品交換,對吧?我們不同的部類,生產部類之間的交換,是要通過價值,由商品價值的交換來實現,所以價值規律一定起作用,價值規律一旦起作用,剩餘價值規律也會發揮作用。於是毛在晚年說過,“我們今天的社會跟舊社會差不多”,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八級工資製等等,資產階級的法權繼續存在,隻有在無產階專政的條件下加以限製。所以這就是說我們現在,隻知道今天的中國人多年來向西方學習,走了這樣條道路。改革開放起步,我們全麵的接受了市場的原則,從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引發了整個社會中國社會巨大的轉型。三十多年來我們中國人,努力的學習資本的邏輯,我們以為通過進一步的讓市場經濟健康正常和完善,就會帶來中國的進步,那麽現在我們遇到了很大的問題。

有兩個基本的問題吧。

第一個基本的問題,今日之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無論是在市場經濟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數成功者階層,還是多數弱勢群體,沒有一個社會階層有生命幸福感沒有一個階層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個民族沒有精神家園,我們從一個物質上普遍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

這是第一個問題,基本的問題。我們的執政黨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胡任ZSJ期間,就提出來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樣一個目標,也就是重建我們中國的這個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和中國未來社會的精神基礎,不能長久地處於價值真空狀態。這是基本問題之一。

基本問題之二,我們今天的中國社會,並不是由於資本邏輯的演進,而終於形成了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獨立的個人彼此之間,“按照理性做基礎的契約的原則打交道”,這一點直到今天沒做成,將來會不會成?我看也不會成。那麽今天的不成功體現為今天中國社會處於解體的邊緣,這個“解體的邊緣”這個判斷,一個最基本的現象,我們都能看到了、體會到了,就是普遍的信任危機,窮人與富人之間互不信任、政府與百姓之間互不信任、社會公共機構與社會公共機構之間也互不信任,甚至家庭內部的成員之間也互不信任。我們再度的出現了,如孫中山當年所說的“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這樣一個局麵,而且這個“沙粒”,不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以前中國人那句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吧?這也叫“一盤散沙的中國人”,但是這個門是家門是吧?它還是家,家庭內部有它倫理的法則,有它道德的價值,今天這個以家庭或者家族為單位的“沙”也已經分解了,今天的“沙粒”是利己主義的個人。

所以,兩個基本的問題就放在當下中國人麵前,一個是沒有精神家園,一個是社會處於解體的邊緣。普遍的信任危機,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層出不窮,有些社會現象的醜惡程度令人發指、不可思議,是中國幾千年曆史上未曾有過的。在中國曆史上曾經有過黑暗的時候、戰亂的時候,但是沒達到如此的地步。就是說,家族內部的分解,利己主義的個人,於是今天的狀況就是“法製不立,秩序紊亂,各圖僥幸,群情不安”。在這樣一個當下的社會的基本狀況的背景之下,我們看到國學社的活動,以及社會上許多階層,對國學的再度的關注和國學複蘇的這個現象,它有深刻的原因也有重大的意義。

所以我今天就有這樣一個話題,就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或者說淵源。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在今天這個資本全球化的時代,會不會被抹去呢?

在西方誕生的資本確實帶來了真正的世界史,結束了各個民族孤立發展的曆史。世界通史是資本帶來的,因為資本誕生於歐洲,但它一定要突破歐洲的疆界,來征服世界。為什麽?因為資本是這樣生存的:資本的生存就是資本本身的增殖,資本一旦停止增殖,它作為資本就死掉了,它變成了消費基金。以資本為主導的資本邏輯為原則的現代人類的經濟生活,不可能不可以停止資本的增殖。所以既然資本的生存方式就是它的貨幣的增值,那麽它就意味著,它要把全世界的人的消費需要看成是它的市場,必須把整個地球的自然資源看成是資本增殖的材料。於是它一定突破歐洲的疆界,征服非歐洲民族。於是帶來了真正的世界史,結束了各民族孤立發展的曆史。

而有資本的邏輯所要求的社會關係的主導原則是什麽呢?是在獨立的個人之間建立以理性為基礎的契約。於是人權的原則和人道主義的原則被廣泛的接受。

在中國文化中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似乎隻存留在我們中國人的記憶之中了。也就是說事情真的會如此這樣演變嗎?終於有一天,中國文化,一些中國文化精神當中所體現的社會原則隻成了曆史的回憶嗎?

麵對這樣一個基本的問題,我想國學社的同學,進入中國古典學問的研究之中是為了闡發什麽啊?當下之中國重建精神家園的思想資源在哪裏?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的,以及儒家或者以儒家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精神的現代化是否可能?

以前官方一直也承認的一個“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否可能?“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離開中國思想做基礎談不上中國化是吧?中國化就是有一個中國思想、中國文化精神傳統跟馬克思學說的關係問題。

所以我說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其實是全民所關心的基本問題。我相信,今天當我們看到父親父母親把孩子告到法庭上去,或者孩子把父母親告到法庭上去,或者兄弟姐妹彼此對簿公堂,無論哪一方勝訴了,勝訴的一方絕不會有幸福感。各位同意吧?法的理性不可能成為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的價值基礎,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基本問題是如此的真實。中國之未來所謂法製的國家,不要把他想象成所有的人際關係的矛盾和衝突都適用法律的原則來處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假如我到一個飲食店裏邊喝一碗豆漿,我都在擔心這個豆漿裏麵有沒有危害我身體健康的要素,或者我發現了我怎麽把我告,如果是這樣的生活的日常生活都要用法律的訴訟來解決的話,想想看,比方說一個上海,要多少個法庭?每隔一條馬路大概就應該是需要法院了。

日常生活的危機不是靠法的理性,也不是靠資本的邏輯,靠一個民族的倫理精神。

難怪台灣人說大陸是什麽?叫“有曆史,沒文化”。今天的中國大陸,他們說他們的台灣叫什麽呀?“沒曆史,有文化”。我聽了這樣的話我心裏是很難過感到淒涼,他想著文化是指什麽,體現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當中的那些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和倫理價值。所以我相信資本的全球化是並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假如夷平的話,全世界的人類隻有一種文化,隻有一種文化精神隻有一種思想隻有一種智慧,這絕不是我們可以期待的美好的遠景。假如全體人類隻有一種思想隻有一種智慧,他就是思想和智慧的結束。

那麽現在我們中國人所麵臨的問題是什麽?

我們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們搞了市場經濟我們引進了資本的邏輯,那麽資本對於今天的中國人意味著什麽?意味著是在傳統的社會生活的範式中獲取物質利益的新手段,資本與市場決不意味著現代經濟理性與現代市場規則,而是獲取物質利益的新手段。所以資本和市場作為手段,而我們的社會生活的基本範式仍然是傳統的,於是矛盾和張力就來了,於是種種的病症也會來。比方說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直到今天解決不了的我們正在試圖解決。以習Z書記為Z書記新一代中央領導,真正要做一件什麽事情呢?我相信是要做一件這樣的事情,重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個事是事情的要點,那麽如何重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呢?政治學家、法學家都能說話,經濟學家也能來說話,這三個家合在一起,設計一套理性的方案。

我們一步步的把問題講得深入一些,我們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這一點恐怕是不用懷疑的事。

那麽八零後、九零後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度認為他們是世界公民,中國人隻是一個種族的概念。我兒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會這樣想,他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進入了小學初中高中,那課程體係基本上從西方引進的,隻有少數課程、科目,比如說曆史那裏麵有一點中國曆史、語文課裏麵有一個古典詩詞,這算中國文化了;至於數理化、外語全麵的進入課程體係,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學問;到大學的學問體係是大家都可以看到很清楚,國學隻有很小一塊是吧?我們複旦哲學院要招國學班也比較困難,那麽我這次來做一個講座也有這個動機,就希望吸引更多的複旦的學子啊,來報名啊,我說這是有點功利的目標,但是其實呢還是一個很實在的希望,很實在的希望。他說明什麽呢?說明我們無論是怎樣在西方的知識體係和學問體係當中成長,我們的業餘生活無論如何是怎樣的,從欣賞的藝術品來自西方舶來品,我們欣賞好萊塢大片,來看西方的電影,讀西方的書,我們吃麥當勞肯德基,西服革履,我們變成了西方人沒有,我們還是中國人。

零零後現在逐漸的認識到這一點,越是到海外去留學的後,越是更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們在西方國家生活短短的三個月裏麵,一定會遇到cultureshock,叫“文化震蕩”,他們終於意識到自己還是中國人。於是他們往往比大陸上的零零後更愛國。那麽這是有根源的。

為什麽向西方學習了多年的這個民族,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曾經崇拜西方、向往西方。年代上世紀年後半葉,就改革開放時代的第一波留學潮,把我讀書的我所在的讀書的本科班的三分之一拉到美國去,現在他們都還在那裏。我是年入複旦的,他們拉出去了,他們投奔自由世界是吧?他們覺得那裏才是最好的社會,現在他們非常愛國。這個很真實的事情。所以我們就要問,“我們為什麽學不成西方人”這樣一個基本的問題,所以就有我今天這樣話題,我們要探討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對吧。

這根源在哪裏?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我們知道上世紀末是吧?美國的國際政治學家亨廷頓,發表了他的著名的書——《文明的衝突》。在這本書裏麵,他認為,在這個地球上現有的文明,可以分為八個區域,有八個文明區,這個八個文明區呢?我覺得分得過細了一點,在我看來三大塊,那麽我先所以說他分“文明三大區”的標準是什麽呢?宗教。有哪八個呢?基督教文明區,主要是我們都知道西歐國家,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屬於基督教文明,差異有一點不很大。比如說法國天主教為主,德國新教為主,差異是有的但不很大,所以都化為基督教文明。那麽還有一個伊斯蘭文明,也是宗教了伊斯蘭教,那麽阿拉伯國家的大多數都屬於這個文明區的。還有第三個叫東正教,東正教文明,那麽東正教文明的核心國家就是俄羅斯,我們知道,基督教在他在曆史上發生過幾次分裂,東羅馬帝國後來他的這個基督教就變成東正教,他一度的中心在哪裏呢?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對吧現在移到哪裏了?移到了俄羅斯。那麽東正教文明的國家也有好多,你比方說那個希臘就屬於的,土耳其也是的,土耳其還有部分是什麽啊?伊斯蘭教。那麽三個文明區就是伊斯蘭文明區。那麽第四個呢?當然要中華文明了。那麽中華文明區在這個亨廷頓跟看來也叫儒教,儒教文明區,其實儒家不是宗教,他有一點搞錯了啊,我們也不責怪他,因為他不是搞哲學,是搞政治學。那麽下麵還有一個就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國家一個文明,叫日本,一個最孤獨的文明,也確實你說它屬於中華文明也很難說,它雖然公元年開始學中國文化的,學到了什麽?一個儒家一個佛家,但偏偏學不了道家,所以它作為中華文明去它就不純粹了,這個日本人學不了道家的緣故我很快就知道了。但我第一次到日本去的時候我才日本飛機不在日本的上空飛著,這天,天空萬裏無雲,我從飛機的舷窗往下看,基本上看到日本的全景,像一條蟲躺在海麵上(笑),我也知道同時知道他躺在地震帶上,這樣一個嚴酷的生存空間,我立刻明白他為什麽學不了道家了,道家教我們中國人什麽啊退一步海闊天空,請問他退一步退到哪裏去了?退到海裏去了(笑)。所以這個民族是嚴謹的,在細節上高度認真的,這是一個不斷要求生存的民族,你無法讓他學習道家的思想,那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想法。日本人為的最厲害是吧?他們“無為而無為”是不會懂的。所以這個民族呢?當然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我們也知道他為什麽缺乏幽默感,幽默感的前提是智慧。但你不要跟日本人講幽默的話,你跟她講了他聽著然後問後來怎麽樣了?哪還有後來呢?(笑)所以亨廷頓的判斷是對的,日本一個國家一種文明,他叫孤獨的文明。那麽還有兩個,一個叫拉美,拉美文明區。這個拉美文明區是怎麽形成的?也是根據宗教來說的,就是歐洲的移民到了拉丁美洲,當然,一定帶過去基督教,那麽拉美本身,這個地方有土著的宗教,有原始的宗教,那麽這個原始的宗教跟從歐洲傳過去的主要是天主教,拉美國家基督教過去的是天主教為主,美國和加拿大是新教,所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好。南美洲是吧?拉丁美洲就發展的比較差,這個道理呢就是我們,隻要馬克斯·韋伯那本書大家懂了是吧,《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拉美的文明就是來自天主教和地方,當地的原始宗教結合的產物,於是那裏的文學、那裏的哲學思想跟歐洲不一樣,當然跟中國跟印度也不一樣是吧?那麽那些魔幻現實主義,這種文學創作大概隻能在拉美發生的,他有一個文明的特征的。那麽還有一個叫非洲文明,括號可能的,這是亨廷頓的意思他有點猶豫,由於非洲的這個部落的宗教之間差異也很大,那個基督教文明確實也過去了,那麽在不同的非洲的部落之間結合的結果是不一樣,沒有一個統一的文明區,目前產生將來可能產生。這個亨廷頓的八大文明區的劃分,那麽劃分的這個標準,他認為的是宗教,當然也談到了語言,但是語言在亨廷頓的區分方法當中,居次要的地位,主要的地位是宗教。那麽我現在要強調的是亨廷頓有這樣一個思路,第一把中國中華文明看成是一種“儒教文明”,儒家不是宗教,所以他沒有找到中華文明、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在哪裏?中華民族是一個世界上很少的這樣一個民族,就是無宗教的民族,沒有宗教,盡管有不少宗教徒的是吧?我們有佛教徒,我們也有基督教徒,西方傳教士到中國來還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這件事毫無疑問的。這個民族是沒有一個最高的神來管人心的民族,沒有真主來管人心也沒有上帝過來管人心,所以這不是一個宗教的民族。亨廷頓沒意識到這一點,當然我還是說不要苛求他。那麽我要強調的這一點是什麽?我們中國人為什麽、怎麽向西方學習都學不成西方人的根源?根源在漢語。我們如何理解語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語言,就會認為語言是人這樣一種高級的動物他比其他動物更聰明,所以發明出一套符號工具的係統,用一個個詞語做符號,給外部事物貼上一個個標簽,然後把這些符號組織在一個句子裏麵,用一句又一句的句子,來保存和傳達信息和知識,這樣來理解人類的語言,就是科學的語言語言的科學觀。他錯了,他隻是把人類的語言當成是符號工具。語言是什麽?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人與語言之家為家,這是海德格爾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動物沒有語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義上有,動物沒有語言,所以動物沒有世界,隻有環境。人有語言於是人有一個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呈現出來,萬事萬物、整一個這個宇宙向人呈現。因為人在語言中了。所以聖經將上帝造人這段故事裏邊包含著智慧。上帝造人怎麽造?用泥土造,用泥土造出來人的形體,但這時候還不叫人,還差最後一道工序,這最後的工序是什麽?對著這個形體吹口氣。為什麽要吹一口氣?讓他有了語言。因為有了語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類對世界的基本經驗,都是在語言中的經驗,人對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語言中的理解,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所形成起來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語言中形成起來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起來的人生的基本態度也是在他所屬所在區域的那個母語給他的。所以我們漢語存在一天,隻要漢語仍然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我們就仍然在中國思想中,因此我們仍然是中國人。這是一個基本判斷。要讓中國人不稱其為中國人,不是靠到處傳教,比方說把基督教在中國推廣的越廣越好,終於慢慢地中國成為了一個基督教國家,各位別相信這件事情。基督徒數量的增加絕不足以說明基督教在中國形成了可以取代中國文化精神的力量。為什麽?很簡單。一個中國的基督徒他也同樣很虔誠的,那麽他也在虔誠的禱告,比如說吃飯之前要禱告是吧?這個儀式他都遵守的,當一個中國的基督徒在禱告的時候,他心中想的是什麽?是西方的神學觀念嗎?是這個有罪的靈魂亟待拯救嗎?不是的。想的是,“今年我兒子要高考了,那麽,主啊,我向來忠實的忠誠的侍奉著你,你一定要幫我!”對吧?上帝在他心中看來是全知全能的神,像父親一般在關鍵的時候幫我是吧?你不幫我你還做父親幹嘛?這個父親跟他講:”不,我幫助的我要拯救的是你的靈魂。“但中國人沒發現這個靈魂你知道吧,沒發現還拯救什麽啊?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看得明白,除非有一天漢語消失了,我們才不在漢語所積澱和保存的中國思想和智慧裏的,也不再漢語所積澱和保存的人生態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這個一個語言的消逝,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征的消失。是應該這樣看語言的。所以我們不管怎樣向西方學,我們仍然是中國人,根源就在漢語。凡是能夠體現、凝聚中國思想,中國文化精神的漢語的詞語,沒有一個能夠翻譯成歐洲語言,翻不過去的啊!當然不斷地在翻譯,比方說道德經也在翻譯成德文本英文本法文本,老早都有了它多種歐洲文本,歐洲語言的文本,其實都翻錯了。後來有一個人曾發現翻錯了,然後他自己下了一個大的決心——我來翻!這個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那麽他沒辦法翻,他找了一個華人,母語是漢語的華人,但常年在德國從事學術研究,這兩個人就合作了。海德格爾跟這個華人合作,用了三年的時間整三年的時間,終於失敗告終(笑)。於是海德格爾聊以自x慰的方法,各位知道是什麽?請一個懂書法的會書法的華人,從道德經裏麵摘了兩句話正好是一副對子,寫成一幅對聯掛在他的辦公室,每天看看就可以了,懂,他基本不懂,他知道裏麵有極高遠的境界,但他沒辦法用德語來表達的,他自己又不在漢語中,如果海德格爾認真學漢語也還是學外語對吧?不是母語啊!所以這個問題的根本我們現在看到了。我們隨便舉例子啊,我們說那些凝聚了中國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思想的,也就中國的人生態度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詞語是無法譯成歐洲語言的。我們隨便舉例子,你比方說我們今天中國人經常會用一個詞說話,叫“緣分”。比方說,今天是三月幾號啊?月號,王德峰來到了,跟大家見麵,“這是我的緣分啊!”那麽大家馬上聽明白了是吧,不用解釋的啊。你把“緣分”這個詞翻譯成英語試試吧。你怎麽辦,“我認識你真是緣分啊!”我們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你馬上聽懂了,因為我們都中國人,是吧?第一層意思你已經明白了,我認識你不是預先我計劃好的,不是預先計劃好的沒計劃過,偶然性是吧!偶然性在裏邊了,但是我們同時擁有緣分來說必然性,為什麽啊?五百年修來同坐一條船,這個五百年修來的必然性,我跟大家這樣一個今天的晚上在濟濟一堂的討論中國文化問題,這要多少年修來?要算一算,總而言之是必然性。好,在“緣分”這樣一個漢語的詞語詞匯的詞語當中,把一對對立的範疇統一在一起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統一在這邊。偶然間你一定找得到英語的單詞是吧?必然性也有另外一個詞叫necessity是吧?你找得到英語當中哪一個詞,他同時表示偶然性和必然性?沒有的。我們彼此說話很方便,然後我要跟一個英國哲學教授說,“我見到你真是緣分啊!”你用英語試試看,你最多說幸運是吧?幸運,他說他也承認了,幸運麽,就偶然的、開心的事情,後來我我就說“不偶然的”,絕非偶然?他就傻掉了,怎麽不偶然了?是吧你結婚了是吧?你千裏迢迢的,你的鄰居家的女孩老早就愛慕你,你也知道,但你對她沒感覺,是吧?你千裏迢迢的在外麵找到一個,你理想中的妻子跟她結合在一起了,結合在一起很快的,短短的幾個月你發現你找到的是一個“河東獅子”,你傻掉了你終於發現,我的以前的計劃啊,關於一個理想的妻子的計劃全落空了,然後你必須承認什麽啊?緣分。對吧?這種事情跟中國人講要全明白的,跟歐洲人講怎麽能明白?可見中國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差別啊我們在這裏看到了。西方理性主義的,我所做的一切事情,第一來自我什麽呀?明確的理性的計劃和意誌的執行,緣分這件事情他們不懂的,不行了失敗了再來一次,有不斷的修改,不斷的改造,改造這個社會,包括自己的人生有許多缺陷。許多缺陷怎麽辦呢?改造。他改造論,改造的觀念來自柏拉圖主義,理念論。那麽中國人也像西方人一樣不斷改造,改造自然也改造社會包括改造自己個人的生活?不可能,各位。你後來才知道不需要改造,改造是很荒唐的事情。《金剛經》當中有“三句義”各位知道吧,就是有表達式這樣三句話,經常出現的。第一句話比方說《金剛經》裏麵這麽說:“如來說世界”,如來說有一個世界啊;第二句話馬上來了,“皆非世界”,就不是世界了;第三句話馬上來,“是名世界”,所以稱它為世界。第一句話“如來說世界”,有一個世界,第二句話馬上來“皆非世界”,皆不是世界,“是名世界”,所以稱它為世界,這叫“三句義”。

“如來說第一波若波羅蜜,皆非第一波若波羅蜜,是名第一波若波羅蜜”。又來了。我當初在中學晚期有幸讀到《金剛經》,那麽讀的時候呢我就腦子一下子就亂掉了,這個“三句義”擺在我麵前我搞不明白他在說什麽。我們的先主席毛在哲學上很有天分的,悟性蠻高的。那麽毛主席在召集中央工作會議的時候,如果他主持的話,他喜歡一上來不說正題的,先說幾句聊天的話,以便活躍空氣。那麽又一次他就這樣開始了,“各位”,各位是在座的黨的高級幹部,毛的黨內同誌們,主席就說了,“各位讀過《金剛經》沒有?”大家很茫然,今天主席為什麽談到《金剛經》呢?然後主席繼續說,“我是讀過了的,裏麵充滿了辯證法;比方說,此人是趙樸初”,趙樸初當時中國佛教學會會長,“此人是趙樸初,皆非趙樸初,還是趙樸初”。然後,大家全茫然。他一看黨內同誌一個個茫然的很,他就算了,“不跟你們講了,開會。”我一直認為我們中國年輕的一代,要早一點懂得“三句義”,這非常重要。這什麽意思呢?“如來說世界”,就是說有一個世界,你千萬別把這個“世界”看成是一個實體,西方的宇宙觀是不是實體的宇宙觀?實體的最小單位以前叫“原子”,就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後來物理學的發展要追問,“分子”、“原子”,後來發現原子也不“本原”是吧,裏邊還有“基本粒子”,以為找到基本粒子“最終的實體”就找到了,後來發現還不夠基本,據說還有“誇克”。總而言之他們無窮無窮地追問。“世界成立的實體基礎是什麽?”那麽我們受了西方學問的影響西方科學的影響,中國人也開始有實體的觀念了,這個實體的觀念別以為他僅僅存在於我們對物理學的學習當中,也慢慢地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但是世界不是實體,所以第一句話說“如來說世界”,馬上要否定他是一個實體的存在;第二句話來了吧,“皆非世界”,那麽你把這個“世界作為實體”否定掉了你不能把“世界”否定掉,這個世界雖然不是由實體組成的它怎麽組成的?“緣起性空”。佛教的最基本的第一條原理,佛教的各種宗派都共同承認的,不承認這一條你就不能叫佛教的宗派,“緣起性空”四個字。什麽叫“緣起性空”?你比方說我手中拿的這一個礦泉水的瓶子,它有沒有它自身的實體存在呢?按照西方觀點,有,它要被分解為物質的最後物質的最基本單位構成的,“基本粒子”比方說。西方觀點(總結上邊的)。佛家的觀點:“它沒有實體性的存在”,它叫“自性本空”,沒有自己的本性的,“自性本空”那它怎麽來的?這個礦泉水的瓶子怎麽來的?“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就各種條件匯合起來成了這個事物,但這個條件會聚合的也會離散,“緣會則生,緣離則滅,萬事萬物,無不如此”。你先要同意這條,你不同意這一條,你就不能“近入”釋迦摩尼的智慧。我小時候也蠻早知道“緣起性空”這四個字,我也覺得理論上能夠接受因為一切事物都“無常”嘛,沒有常處不變的事物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同意的,生生滅滅。哎呀,我就以為我懂了“緣起性空”,其實沒真懂。什麽時候懂了啊,不是邏輯上理解了,年我母親去世,後來,年我父親也去世了,當我父親去世的那一刻,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緣起性空”。我出生在我父母所組成的家庭裏,我再這個家庭裏麵長大,我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一個Family應該永遠存在,到年的那一天我知道它沒了。這就叫“緣起性空”。萬事萬物都如此,包括大學也這樣,它曾經沒有將來也會沒有,我們內心深處尤其是像我這樣的人,複旦培養了我,我在複旦成長,得了做學問的機會,然後複旦讓我留校我在做教師的過程當中又在成長,我多麽熱愛複旦,我內心深處呼喊“複旦萬歲”,但她萬歲不了,那這話說了很難過的。但是釋迦摩尼的開宗明義就要講,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就是這四個字“緣起性空”。但是不要因為“性空”就“執空”了,執著於“空”,你錯了。“世界作為實體”,他是不存在的,要把他“空”掉的,但“世界作為緣起”,你要承認的,“緣起”是真實的,不因為“性空”而否定了“緣起”的真實性。於是第三句話要來,是吧,第二句話要否定它作為實體,“皆非世界”,第三句話,“是名世界”,這世界就是一係列“緣起”啊,“緣起”本身要確認為真實。這一個基本道理,我希望年輕的一代早早地領會它。為什麽重要?我這幾年經常有機會參加我的研究生的婚禮,他們後的也開始結婚了是吧,在這之前我們後的也結婚了,那麽我呢,作為他們的導師,研究生導師,被邀請參加婚禮。那麽經常叫我做的一件事情,各位知道哇,證婚詞,作證婚人發表證婚詞。我最怕這樣的場合,我上課還能講話,到叫我發表證婚詞的時候我就不知道該說什麽,因為這是一整套有規定的話,我天生說不來,比方說,“恭喜你們今天喜結良緣,祝你們白首到老”。嘶,我想這話有什麽意思呢?但你不說這話呢又過不去,所以我最害怕(這種場合)。每一次叫我做證婚詞之前,我要打腹稿打很長久的,我又不好意思拿著紙念,是吧,這不像教授了(笑),我肚子裏要準備好一堆話,這堆話既要符合這個喜慶的場麵,又要有一點深刻性(笑)。有一次我是很高興的,因為我被邀請了但是沒通知我要做證婚人,唉,我想今天我的這個參加婚宴是很自在的。我到了那裏就找到了我的座位,我坐下去很自在很得意,看著這個節目主持人,婚慶公司的主持人在發表他濤濤的演說。我想:沒我的事兒啊。唉!沒想到他突然提起來,“各位嘉賓,今天在座的有位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特殊的、最受我們尊重的嘉賓,他來了,他就是我們新郎的導師,王德峰”(笑)(猛抽一口煙),“現在請他上來發表證婚詞”。好啦,完啦~(笑),此刻我肚子裏空空,各位,但是我必須上台,是哇。我走上台了之後,我還不知道我該說什麽,情急之中我突然想起了“三句義”(笑)(猛抽一口煙)。於是我開始發表了我這樣的證婚詞:第一句話說“如來說你們是夫妻”(笑),全場掌聲雷動(笑),這個檔次比較高哦~如來說的~!(笑)(猛抽一口煙);掌聲落定之後我第二句話來了,“皆非夫妻”(笑),全場一下子沉默,人們帶著疑惑的眼睛看著我,我相信他們之中有人在揣度這個教授今天腦子進水了(笑)(猛抽一口煙);在大家的驚愕之中,我終於說出了第三句話,“所以是夫妻”,大家還是安靜的很,為什麽?沒懂這算什麽話。突然有一個朋友站起來說話了,“王老師,說得好!”(笑)你送了一部《金剛經》給他們,我來為你作注解。他自報奮勇的上來,他是讀過金剛經的,他上來第一句話他說“王老師怎麽祝賀你們的?第一句話說‘你們今天結婚了’,如來也承認的(笑),第二句話你們馬上就要開始婚後的生活,婚姻的第一階段一定是磨合期,你們也許會發現你們心目中那個理想的丈夫或理想的妻子不符合你們的理想,這時候第二句話恐怕就來啦‘皆非夫妻’,千萬別停留在第二句話裏”,他跟他們講,“不能停留在第二句話裏,你們馬上要第三句話來‘所以是夫妻’,那叫緣分”。全場掌聲雷動。我非常感激這位朋友,他及時地幫我解了圍,否則我要在上麵開始上課了是哇(笑)。我們來想一想這“三句義”的意思。當我們在戀愛的時候,我們心目當中正在尋找一個理想的丈夫或理想的妻子,沒錯嗷,我們帶著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但這個願望呢,就是我們在心中自己構成了一種如柏拉圖所說的“理念”,“理念”是柏拉圖講的實體,我帶著“關於怎樣的妻子才是理想的妻子”的想法追求了那個女性,那個女性也許又帶著“怎樣的丈夫是理想的丈夫”的願望來追求了一個男性,然後他們終於結合了,每個人帶著一個“實體”做標準來衡量對方。這個錯誤錯在哪裏?“實體”本不存在。一個女性誰就是天生的妻子?或者男性誰就是天生的丈夫?沒有的。丈夫是誰做出來的?妻子做出來的。妻子是丈夫把她做出來的。丈夫與妻子叫“交互性關係”,缺了一方沒另一方,這種關係叫“緣”。“我就是一個最標準的丈夫向你走來”,沒這種事情的,我等待你把我做成丈夫;你也不是作為一個標準的妻子向我走來,你等著我把你做成妻子是不是?當我兒子誕生的那一天,我知道他把我也生出來了(笑),他把我作為“父親”生出來了,別以為我們隻是生了一個兒子是吧,兒子把我們作為父親或者母親也生出來了。哪有一個男性是天生的父親的?天生的丈夫的?那有一個女性是天生的母親?天生的妻子?都不存在。所以魯迅先生說得好,“女人沒有妻性”,妻性不是天性,他說“母親和女兒性是我們的天性”,當然要有體現的機會,體現的機會比如說你把兒子生出來,兒子把你作為母親也生出來。魯迅先生講“妻性”是什麽呢?“妻性”就是“母性+女兒性”,最後我發現還是“緣”。總而言之是“緣”。所以懂得這“三句義”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實體製觀念】。中國思想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當然這個佛家是中國化了的佛學,中國化了的佛學跟儒家和道家結合,那是在宋明的時候,叫儒道佛(釋)三家三者合流,共同形成中國文化之精神。這三家沒有一家有實體觀念,沒有一家有實體觀念。西方文化呢?當然要從它的源頭說起。那麽源頭在有哲學之前就有宗教,叫原始宗教,希臘的神話很發展,希臘還發展出“神譜學”來,這是哲學的前身。那麽希臘的這個原始宗教希臘的神話,它已經構造出一個什麽啊?超現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在奧林匹亞山上,最高的神叫宙斯還有諸神,諸神之間的關係有它的道德法則、道德秩序,那麽希臘人用這樣一種原始的宗教和神話,構造出了一個和人世間不一樣的世界,神的世界。那麽構造這個神的世界的目的是什麽呢?目的是為了讓人間的秩序有神聖的保證,有神聖性。為什麽需要這一點呢?為什麽不像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人建立的社會秩序是以血緣作基礎的,一開始就是“親族製度”然後上升為政治上的關係。為什麽有這樣一個差別?追溯它的根源,首先是地理環境,中國是廣大的內陸國家,很快的從遊牧民族轉入到了農耕文明,在土地上,建立起自然的村落,長久地定居的生活,所以一個自然村落裏麵,人與人的關係都有血緣關係可以追溯的,誰是我的伯伯,誰是我的叔叔,包括遠親的,都可以追溯的很清楚,這樣一個定居的自然村落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關係,就可以用親族關係做基礎來奠定社會秩序。但古希臘的文明是愛琴海文明,多島嶼的地理區域,不斷發生一個部落為了尋找到更好的自然環境就殖民到另外一個島嶼上去,海上殖民的運動頻繁的發生,於是不同的部落會在同一個島嶼上相遇,那麽他們如何和平共處呢?他們無法像中國人那樣按照血緣關係、親族製度來建構社會秩序,他們隻有一個辦法叫【契約】,如果三個部落共居一個島嶼,這三個部落的關係不可能用血緣做基礎,因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隻能建立契約,但契約是人定的也可以被破壞,所以一定要讓契約神聖,其方法是什麽?構造一個神的世界,用神與神之間的秩序、道德來規定人間的秩序,讓人間的秩序有了它的神聖性。這就是西方哲學之前的宗教的基本認識。宗教的本義是什麽?“恢複人與神之間所訂立的契約”,所謂religion這個詞的本義是人與神之間訂立的契約,要恢複它,因為人類社會的罪惡都來自於人破壞了人與神之間所訂立的契約,於是人受到了懲罰,重建這個契約叫“宗教”,重建人與神之間的契約,就叫做“宗教的活動”。那麽這一點告訴我們,在西方哲學起步之前的西方宗教思想上,已經區分出兩個世界了,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神的世界”,一個“此岸”,一個“彼岸”,它是來自當時地理環境的特征。然後哲學起步,哲學起步後不久遇到了這樣的人物,蘇格拉底,後來又有他的學生柏拉圖,那麽柏拉圖建立起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柏拉圖的哲學概括的說叫“理念論”,他不再用宗教的語言說話不再用原始宗教的語言說話,他帶著一種理性的語言,那麽理性的語言也要構造出一個“彼岸的世界”來,這個世界叫“理念世界”。這個“理念論”我不在這裏展開,要費很多的時間,有一個簡單的道理來說明“理念論”的(??)我們要先懂柏拉圖。比方說“什麽叫一把錘子?”我們說看到這把錘子的特殊的形態,如此這樣的一個錘子的柄和這樣一個錘子的頭,我說這是一把錘子,不,錘子不在於它這樣的外部特征,我們認識到“這是一把錘子”,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本有了錘子的理念,那麽這就是每一把具體的感性的錘子,其實是對錘子理念的分有、模仿,那麽大家聽到柏拉圖的這種理念就覺得很奇怪,每一個感性的事物都是對理念的不完善的模仿,比如說這匹白馬那匹黑馬,都是對馬這個理念的模仿,當然模仿出來肯定不完善、有缺陷,那麽怎麽理解這件事情呢?很簡單,假如我現在要完成一件任務,假如這是一個木頭做的桌子,我要把一個圖釘敲到這個桌子上去,通常我使用的那把錘子不在場,但是我還要做成這件事情,我就完全可能舉起我這塊手表,把這個圖釘敲到桌子上去了,這時候它是手表麽?它是錘子,錘子就是這樣對人而存在的,就是理念,所以錘子之為錘子不在它具體的形象,它一定不像錘子是吧,但我就把它做錘子用了,因為我心中有錘子的理念。有一點懂了?什麽叫柏拉圖的“理念論”。於是他產生一個重要的結論,“現實世界是不完善的”,因為現實世界都是由感性事物構成的,而這些感性事物都是對理念的【不完善模仿】,天下沒有一把具體的錘子可以宣稱錘子之理想,假如一個丹麥人舉起他們所造的錘子,向全世界各民族宣布“這是唯一真正的錘子”,這話很荒唐對吧,所以感性事物都是對理念的模仿,而且不完善,於是一個重要的結論來了,現實世界的缺陷都來自於它跟理念之間的差距,所以世界應當被改造。我們中國人沒有想到過改造世界,各位,西方自從柏拉圖思想成為傳統以後,柏拉圖稱為思想傳統之後,改造世界的要求就被不斷地提出來,為什麽?第一,現世界被發現有缺陷,怎麽會發現的?因為心中有理念嘛,拿理念來對比現實,現實不就有缺陷了嘛。有了缺陷怎麽辦?改造它,讓它更接近於理念,這叫“進步”。於是他完全可以說明錘子的曆史,我們今天的錘子恐怕跟原始的錘子形態差別很大,我們有水壓機就是現在的錘子,形態上跟最初的錘子差別很大,但是我們要知道現代的蒸汽錘也罷,水壓機也罷代表的從原始的錘子到今天的錘子進步,這個進步誰帶來的?我們心中的理念比照出現實的缺陷,然後糾正這個缺陷克服這個缺陷帶來的。所以西方一定提出“曆史進步論”。幾個重要的結果:第一,世界應當被改造,因為它是不完善的模仿理念,要求克服它的缺陷,每一次克服就帶來一次進步。“理念論”讓西方文明跟中華文明有了根本的差異,我們中國人可曾想過要改造世界?今天想了是因為受西方影響。以前隻想到“天人合一”,這個“天人合一”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比方說我們哲學係經常有海外的哲學同行來做visitingscholar,訪問學者,那麽特別是歐洲來的我們請他們吃飯,要盡地主之誼,除了安排訪學活動。有一次我一個美國的教授一起吃飯,你到中國來吃飯,我們就不請你吃西餐了,入鄉隨俗,我們請你吃中國的菜,隻有筷子的啊沒有刀叉的。端上來一盆菜,叫鵪鶉蛋(笑),我們中國的同事們都很流利地舉起這雙筷子成功地把鵪鶉蛋夾起來放到嘴裏,那麽我就看著這個美國教授,他夾了次沒成功,第次夾起來了,結果掉到地上去了,他歎了口氣,說:“你們中國人真聰明”。我說這跟聰明沒關係,這是哲學問題(笑)。他問我“難道這裏麵有哲學問題嗎?”我說當然,你們歐洲人怎麽吃飯的我知道,有一個盤子叫plate上麵放著food就是食物,然後舉起了手中的刀和叉,你是主體麵對客體,先解剖它、分析它,解剖、分析完畢,然後吃下去,叫主體消滅客體,那叫technology技術,技術的原則;我們中國人這雙筷子可不叫technology,叫art藝術,我們吃飯的時候也沒有說主體消滅客體,沒有這個感覺的,不是主體麵對客體麵對這個對象object,然後處理它,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用這雙筷子全部藝術的活動完成了一次天人合一(笑)。雖然是一時的戲言,但哲學上講還是對的是這個道理。在中國思想中中國文化精神當中,永遠發展不出西方的“技術”來。我們改變自然物的方法不是處理它、不是改造它,而是更好地實現“天人合一”,所以它的原則是“藝術”,手工業勞動者的“技藝”可不是技術。這是兩種不同的關於自然的態度,由於西方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西方,越益發展出資本的要求越益發展出技術改造自然的要求,於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在近代的西方文明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什麽體現呢?它可以創造出自然界本來沒有的東西,比方說“泡泡糖”,自然界中本無此東西啊,所以你在吃泡泡糖的時候你一定要注意到,你咀嚼完它的滋味之後不能把它咽下去的,因為它咽下去之後無法在你的身體內部完成一種代謝,它不可代謝,你必須把它吐出來。你追溯淵源要追溯到“理念論”的,因為它構造出自然界中本來沒有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一旦造出來,它無法進入到自然界的循環之中,今天叫“白色汙染”。白色汙染隻可能產生於西方文明,怎麽可能在中國產生呢?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對世界的理解不一樣。由於有了“理念論”,由於這種理念論在當代自然科學當中運用,一定會產生如泡泡糖和氫化植物油這樣的東西。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是世界經濟危機,美國人也陷入經濟危機,你們都知道美國人沒有一天離得開奶油的,他們的飲食習慣要求的,沒有奶油吃這還叫什麽生活。但這時候自然的奶油越來越價格昂貴了。於是若幹個美國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裏麵研製出一種人造奶油,我們今天就知道叫氫化植物油,你吃進去以後無法進行代謝的,各位。然後他們專門有幾個……就是這個世紀的事情。有兩個醫生和一個實驗的科學家就做試驗,以身試法,我連續一個月隻吃氫化植物油會產生什麽效果?據說後來嚴重的很,肝功能嚴重受損。於是丹麥通過了一條法律,在整個丹麥境內不允許任何氫化植物油。當然我現在每天也喝,因為我喜歡雀巢咖啡,它方便,後來我就研究了,它是“三合一”了,一發現哎喲用氫化植物油的,我有點慌,但是想想量不大(笑)。我們幾乎已經中國的飲食,隻要一涉及到奶油之類的很容易碰到氫化植物油,因為我們沒有這個法律。這都是自然界本無的本來沒有的東西。更可怕的事情是什麽?愛因斯坦發現的E=mc^,他在理論上宣布了原子彈。那麽一點點微小的物質裏麵,按照這個公式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一點點質量叫“m”,要乘上光速的平方,它意味著多大的能量。於是人類在柏拉圖主義精神的指引下,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就是核能的利用。不能利用核能,我們隻能利用太陽賜給我們的能量。因為什麽?有一個前提,核能的利用要有一個前提,它絕對安全的被利用。我們且不管那個核武器的事情,假定核武器都銷毀了,全體人類都做出了共同決定,銷毀一切核武器,但是我們和平的利用核能比如說核電站,它同樣包含巨大的危險各位。因為它的前提是什麽?你絕對安全使用核能,那麽它又有一個前提,人不會犯錯。但人是會犯錯誤的動物,這是個哲學的命題和宗教的命題。人不能一味自己在理性的武裝之下就可以達到不犯任何錯誤,達到完美和無限,這不可能,人歸根到底是有限的,它被虛無包圍著。所以這樣來看,一個哲學的命題和宗教的命題是一致的,共同承認人是會犯錯誤的,而且一旦犯了錯誤,在核能的運用上一旦翻了錯誤其後果是無法收拾的。日本這個福島核危機,有什麽辦法?沒有辦法,各位。據說有一些核擴散的物質已經弄到大海裏去了,以後會產生什麽結果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所以這些事情表明了,柏拉圖主義有重大的成果,這些成果中包含著重大的危險。另外還有一個成果就是,以理念論的原則來建構社會秩序。我們現在最欣賞西方的社會秩序,理性的,現在的社會秩序不再按照宗教的法則來建立,這個社會生活不再有唯靈論的光環,沒有神聖的光環,一切的社會組織不是暗示著我們每一個個人向上攀登道路,而是一個平麵化的,每一個社會秩序每一個社會組織每一個單位他的秩序的組織按照理性來組織。那為什麽按照理性組織並且大家都接受了這一點呢?是因為它唯有一個理由——效率,這樣的社會秩序,這樣組織內部的秩序和製度,我們接受它的原因就是理性的安排給我們帶來了效率。那麽也就是說社會世界的非靈化也完成了。柏拉圖主義有雙重的結果,一個結果就是對自然界的態度、關係,還有一個結果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那麽我們不能因此就說,西方文明壓根就是一個很不好的充滿了毛病的文明,我們必須承認它帶來的成果,比方說我們可以在技術的運用上,實現了什麽啊不靠天吃飯這樣一件事情。農業文明發展的最燦爛的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最高發展程度的一個民族,但她仍然始終麵對靠天吃飯這件事,所以皇帝每年要祭天,帶著眾臣們北京有一個天壇,祭天的時候就祈禱今年這一年風調雨順,受製於自然界。所以我們要看這個西方文明,他的這個根源,往前追溯地理環境,然後帶來了古希臘的宗教、神話,然後又引發了西方哲學的特征,繼續保持兩個世界的區分。那麽真理在一個天國裏麵那叫宗教的世界“彼岸”,彼岸的世界、天國,或者哲學上所說的理念世界,真理都在那裏在彼岸,以彼岸的原則來改造此岸,這就是對西方文明的基本態度,基本的形成起來的對世界理解的基本框架。那麽我們現在回過來看看,我們已經知道西方文化的特征,我們簡單的說叫柏拉圖主義,我們知道它具有重大的社會曆史意義,他已經影響到了非歐洲民族,而且廣泛、深入的影響。那麽我們回過來看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的哲學,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比方說我們有佛教,佛學還中國化了的,其實佛教嚴格意義上不是宗教,為什麽?它是無神論的,佛教是沒有神的,它在民間的信仰方式當中才取得了神的形象、神的地位,比方說我們拜一個菩薩,拜一個佛像,我們仿佛在拜神,並且請他幫助我們,然後我們要去燒香、許願,然後再還願,特別是高考之前,到普陀山去一下,今年高考是否能順利,如果順利了別忘了一定要去還願的,我發現這種行為一律的叫“行賄”,這是佛教在民間信仰當中產生的一種形式,佛、菩薩、羅漢是個神的世界,其實他們不是神,都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修佛修到一定的境界。第一境界叫阿羅漢,第二境界菩薩,再往上走佛,他不是神,釋迦摩尼是普通的人,Buddha這個梵文的單詞,我們翻譯成佛了,Buddha它的本義就是“覺悟者”,所以佛就是覺悟者。我們現在還都不是佛,是因為我們尚未覺悟,但是我們佛性都有的,這是個基本原則,所以他是無神論的。有一個禪宗的公案是這麽說得,==一個弟子有一天終於忍不住問他的師傅,這個師傅是禪宗祖師,他是悟了的,他說“師傅啊,你能不能告訴我佛究竟在哪裏?”這個師傅跟他這麽說:“在你麵前聽你說佛法的就是佛”==這句話一說出來那個弟子就悟了,就一句話讓他突然就悟了。佛性不是神性,每個人都具備,眾生是佛,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嚴格的來說我們每年年初一要拜佛,本應該是不到寺廟的,應該彼此互拜,我在拜你你也在拜我,就是佛與佛之間在拜呢,本應當如此的。人皆有佛性。惠能的重要性就在這裏。我們知道禪宗第六祖惠能,他真正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最高成果——禪宗,他是禪宗真正的奠基人。那麽惠能他重大的貢獻在哪裏?就是把佛學的修養,從少數的知識分子圈子裏邊解放出來,讓它深入人民群眾的內心,這叫一場佛學革命。惠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不是我能度你你自度,都說的很清楚了。所以我又想起了先主席毛,毛所讚許過的中國思想史上的人物並不多的,不入他法眼的多了,唯獨惠能,是毛主席曾經多次讚揚過的人物,我背誦他的一段語錄:“唐代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惠能,他是文盲,但他的思想非常深刻,他的《壇經》是一部人民群眾的佛經”。我一看到這樣的話,我就知道我們的主席是看的非常深刻,評價的很到位,他等於說出了惠能完成了佛學革命,如果佛學是始終在中國士大夫、文人的小圈子裏活動,它不可能中國化的,中國化就是讓它深入每一個中國老百姓的內心。這個道路是誰開創的?惠能。所以叫佛學革命。所以從惠能之後,中國思想你不講佛教的一麵你就不完整,儒道佛三家,沒有一家可以少,而且大量的佛家的語言成了我們日常的詞語,覺悟就是一個,因果、業力、意識、真理、境界、心心相印等等,這些詞語都是因為佛學中國化才進入了漢語。我們終於基本上做到了讓佛經說漢語,於是中國的漢語的詞語當中多了一大堆詞,這些詞經常掛在我們的口邊成了我們表達生命情感表達人與人的關係,表達某種價值的標準的基本詞匯。比方說你要相信任何一個人,哪怕他犯下很大的罪過,不僅道德上不能接受他法律上也懲罰他,但你仍不可輕視他,為什麽?因為他的佛性還在,隻是他現在迷了,沒見到自己本有的佛性,那叫“前念迷是凡夫後念悟是佛”(惠能《壇經》)而且這個“悟”呢,按照慧能說法是頓悟,就一下子悟了,不是慢慢的悟,你要麽沒悟,或者悟了,什麽“慢慢的悟”呢,這又不叫增加知識,悟和知識、認知活動不一樣,認知要積累的,悟是你要麽沒悟要麽悟了,所以叫頓悟。於是一句成語就來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第一,這個人殺過人犯過罪過,但佛性還在,第二,頓悟,叫立地成佛,一放下就成佛了,叫頓悟。你看,進入了普通的日常的語言,我們中國人都在佛學思想裏,不過你不自覺,如果你沒去讀過佛經,但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你已經在佛學思想裏了。你說另外一些話在道家思想裏,你又說那些話在儒家思想裏。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