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經】
2023年一季度,中國進出口9.89萬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出口5.65萬億,同比增8.4%。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呂大良介紹,一季度外貿進出口“開局平穩”。但這個“平穩”背後有驚濤駭浪,3月出口的逆襲,讓唱衰者難以理解,甚至看好中國外貿的人也感覺驚訝。
洋山深水港的起重機和集裝箱(作者供圖)
如《華爾街日報》此前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中國3月份出口預計同比降7%(以美元計),進口下降5%,貿易順差410億美元。但實際數字是,3月出口3156億美元,“暴增”14.8%,順差881.9億美元。一季度出口8218.3億美元,從前兩月的-6.8%,轉為0.5%。經濟學家的預期與實際數值的差異,大到讓人難以理解。
而且中國3月出口大增,是獨家現象。例如經常作為比照的幾個對象,印度3月貨物貿易出口383.8億美元,同比降13.9%;越南一季度出口降11.9%,3月降14.8%;韓國3月出口551.2億美元,降13.6%。中國出口體量本就巨大,為何3月忽然獨家暴增?
筆者認為,經濟學家與輿論對於中國出口實力的認知存在係統性偏差。而這種偏差在特殊背景下,還被“盼衰”情緒放大了許多,導致了離譜的差異。另一方麵,中國貿易夥伴眾多,出口橫跨多個領域,的確存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貿易發展趨勢相反的情況,多樣性與韌性成為顯著特點。業界應吸取教訓,正視中國外貿的新特性,進行客觀評估。
對中國出口的係統性認知偏差
傳統認為,中國出口主要市場是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歐美也是中國外貿主要順差來源。而向發達國家出口,主要是外資公司主導的,渠道和利潤被控製。近來,在美國政府敵意推動下,外資公司出現了轉移產業鏈到印度、越南等國的趨勢。因此,中國出口將遭到打擊,美歐訂單下滑,外貿行業麵臨巨大衝擊。
這是近年來關於中國外貿最為流行的敘事,在國際國內有無數相關的新聞與分析,光是蘋果在印度生產iPhone的文章就不少。即使對中國產業競爭力有信心的人,也會受影響,對各類風吹草動較為敏感。
但是,發達國家人口隻有約10億,雖然經濟實力強,但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有56億要多得多,有實力的國家不少,特別是有資源的。中國出口在全球到底是個什麽情況?有沒有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超過了對歐美傳統市場的出口?我們發現,這已經成為了現實。
2019-2022年中美進出口額對比(作者供圖)
例如2022年中國出口3.59萬億美元,相比2019年的2.5萬億美元大增43.6%,一舉擺脫了之前外貿增速不高的局麵,順差也翻倍了。這麽大的增長,通常是有格局變化的。
2022年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分別為5817.83億美元、5619.70億美元、1729.27億美元,占比分別為16.2%、15.7%、4.8%,合計占比36.7%。對韓國出口1626億美元(占比4.5%),英國800億美元(占比2.2%)、澳大利亞788億美元(占比2.2%),加拿大537億美元(占比1.5%),這四國合計占比10.4%。發達國家貿易夥伴主要就是這些,合計占比47.1%。還有瑞士、冰島、以色列、新西蘭等國,中國對其出口額都不算高,可忽略。
如果是論發達的經濟體,那麽還要考慮香港和台灣。2022年大陸向香港出口2975億美元(占比8.3%),向台灣出口816億美元(占比2.3%)。但是香港與台灣比較特殊,算是大中華經濟區,還有轉口貿易因素,對台出口也主要是台商內部貿易。另外,2022年對新加坡的出口約800億美元,增速超過40%(2023年一季度繼續增長46%),轉口貿易很多,應該放進東盟裏,不應算成對發達國家出口。
總體來說,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算是傳統的歐美和西方市場,占2022年中國出口比例約為37.8%,加上一些轉口的,占約40%的份額。這些國家與中國距離較遠,區域經濟不太容易拉上關係。其中,又可以分成北美、歐洲兩大塊,澳大利亞和中國的貿易關係都有特殊之處。真要說鐵了心對中國出口加關稅瘋狂下手的,隻有美國自己。
日韓是東亞國家,和中國經濟聯係較多,也都在RCEP裏,合計占中國出口比例9.3%。日韓加上港台地區,占了中國出口約20%。另外40%的出口市場,就是麵向發展中國家了,其比例已經悄然接近了歐美市場。這是2022年的結論。
如果看2023年一季度的出口數據,歐美傳統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市場走勢差異很大,形勢變化極為迅速,其實已經可以給出明確的趨勢性結論了。
一季度,中國出口總額8218.3億美元。對美出口1152億美元,同比降17%,占總出口比例降至14%。對歐盟出口1260億美元,同比降7.1%,占比15.3%。對英國出口178億美元,降7.3%,占比2.1%。對加拿大出口105億美元,降17.3%,占比1.3%。這些國家,占比都是下跌的。對澳大利亞出口196億美元,上升了10%,占比升至2.4%。這幾國加起來,占比是35.1%,如果除去澳大利亞是32.7%,不到三分之一了!
日韓及港台地區方麵,一季度對日出口407億美元,同比降2.9%。對韓出口388億美元,增5.1%。大陸對香港出口620億美元,降9.9%,對台灣出口158億美元,降22.2%。日韓及港台地區合計占比19.1%,也減少了。
餘下的基本是發展中國家市場,占比約45%。也就是說,一季度發展中國家市場占中國出口比例,已經超過歐美傳統市場10個百分點了!即使考慮轉口貿易的影響,也可以有把握地說,對中國出口而言,歐美傳統市場,已經明顯小於發展中國家了!
形勢的發展就有這麽迅速,隻要一個季度,發展中國家占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就明顯超越了原來份額最大的歐美。而且,這並非是對歐美出口萎縮這一個因素造成的,更多是對多個發展中國家出口暴增的結果。
對中國出口而言,發展中國家在一季度出了好幾個“貿易明星”。對俄羅斯出口240億美元,增46.3%。對東盟出口1390億美元,增長17.8%,其中對新加坡、老撾、緬甸分別增長45.8%、37.8%、29%。對非洲出口417億美元,增長18.8%。
如果再把亞大區的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澳大利亞與中國的經濟關係“特殊化”,歐美傳統市場就真不到三分之一了。如果再把歐盟放一邊,那美國、英國、加拿大就隻占17.4%,隻比六分之一稍多。如果隻論美國自己,那就是不到七分之一。
從一季度出口降幅來看,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達到17%,明顯降更多,加拿大和美國市場是一體化的。歐洲情況就明顯不同了,東亞和澳大利亞又更不一樣。美國之外的發達國家與地區,絕不是聽美國指揮捧轉動的,而是有各自的盤算。
因此,美國折騰產業鏈轉移,就算真有進展,其效應也不應高估,占中國出口市場隻是七分之一。但是在新聞效應下,這個衝擊被放大了數倍。
有點巧合是,中國2023年前2月出口5063億美元,下降了6.8%。這讓“經濟學家”覺得“產業鏈轉移”的故事成立,對3月出口順勢給出了“降7%”的悲觀預期。3月實際數字是增長14.8%,可謂近年來預測反向程度最為誇張的案例。
原因其實不難找,春節因素和旅行限製放開有一定影響。中國在一季度放開國際旅行限製,需要一些時間,內部外部也要安排出行計劃。從大陸與香港通關的情況來看,1月8日恢複往來,但有配額限製。2月6日全麵恢複通關,但也還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如一些人重新辦理證件、安排行程。直到3月才基本正常,許多商家如往年一樣,在香港與深圳之間來回。
中國人外出旅遊經商,之前一些落地國也是有限製的,3月逐漸恢複正常。如韓國3月1日起,取消對中國遊客核酸檢測。
3月出現了一個火熱的情況,全球商家紛紛來華,如蘋果CEO庫克3月25日訪問北京。中國外貿行業的人也出外開拓。多國領導人也是從3月開始密集訪華,情況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全球商家積極與中國來往,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掙錢。和中國做生意最省心,套路也熟。在非洲、中東等地區,已經出現了數量龐大的商貿人士群體,知道如何與中國做生意。而且這些外國商家非常堅定,想賺錢就來中國倒貨,社會秩序和生產供應都很穩定,什麽貨都有,性價比還碾壓,真沒有別地可以相比了。
在境外社交媒體上,許多人已經傳播了不少“中國這麽發達”的視頻,正麵宣傳效應非常好。例如在政治氣氛差到極點的情況下,印度從中國進口卻詭異地高速增長。2020年,中國對印度出口667.3億美元,2021年暴增46.1%至975.21億美元,2022年再增21.5%至1185.02億美元,中國順差超過了1000億美元。印度博主是在外網發中國視頻的主要力量之一,已經對圍觀群眾產生了“顛覆性”的認知效應,不少印度人難以置信地看到,中國竟然連西部都似乎非常發達了,熟悉情況的印度商家自然知道要怎麽做。
許多發展中國家商貿人士,更沒有政治壓力,在全球經濟動蕩的情況下,想做生意賺錢,與中國合作會是壓倒性的選擇。不少人靠中國發家致富的經曆不是假的,數量正在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唯一的麻煩就是有一段時間來往不方便,3月恢複正常,全球各地商家都興奮了。從政府到民間,想在中國找開拓機會的人數量明顯在增加。中國在3月,從外交到外貿,收獲都很大。
這些發展中國家商家,與發達國家進口商相比,實力一般,更不掌握喉舌,國際新聞效應非常小。但是其人數和規模效應已經完全起來了,螞蟻雄兵一樣,源源不斷地往中國爬。有些商家規模都不小了,新興國家市場霸主不可小看。加上中國外出開拓的商家,可以說是國際商貿裏的寵然大物,是以中國為依托的商貿大部隊。隻是人們和以前輕視中國經濟一樣,主要還是盯著發達國家那些著名公司。
所謂“產業鏈從中國遷出”的故事,對發展中國家商家而言,意義不大。就算部分手機、鞋靴之類的產線從中國遷往印度、越南,和全球草根商家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根本就不是賺錢機會,基本是大公司和產業鏈上的公司在折騰。想賺錢,還是得找中國,而不是去印度或者越南。印度商人自己還得從中國倒貨,別國的就更不用提了
從數據趨勢來看,一季度中國出口是一個“全球商家在中國找賺錢機會”的故事,而非“產業鏈遷出中國”的故事。
中國各大“明星出口產品”的出口額及增幅(作者供圖)
中國製造業產品覆蓋極廣,許多王牌出口項目沒什麽競爭,所以也就沒有故事。例如塑料製品,是臉盆、衣架這些不起眼的東西,2022年出口7188億元,實際規模已經很大了,三年增長高達115.7%,是隱形的出口明星。2023年一季度,塑料製品出口1702億,又增長了11%。箱包出口595億,同比增長39.4%,表現也起來了。玩具出口635億,增長12%。連服裝出口都增長了6.7%,達到2419億。
還有新聞裏著重強調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一季度合計出口2646.9億元,同比增長66.9%。這就是非常繁榮的景象,是產業升級,別國有這種產業表現都會當極好的成績吹上月球,可惜沒有。而且“新三樣”對歐盟、美國、韓國、英國分別增長88.7%、88.1%、121.7%、118.2%,對東盟出口增長103.5%也應該是繞道奔歐美的。這說明,即使在認為有麻煩的歐美市場,中國出口都有替代性的明星出口產品頂上。
綜合來說,3月逆襲是中國出口實力的一次爆發式展現。戲劇性的暴增,不僅擊敗了唱衰預期,而且出現了曆史性的轉折。發展中國家市場規模超過歐美傳統市場,差距還會越拉越大,成為中國出口繼續高歌猛進的主力市場。
中國出口實力應如何評估?
中國進出口,不隻是唱衰或者唱好這麽簡單,它不是一個局部事件,而是有全球效應。對中國自己來說,直接作用就是賺順差買資源,但意義早就遠不止此了。中國進出口實際已經是全球經濟極為重要的成分,甚至成為許多國家經濟賴以運行的最重要基礎條件。對各國來說,隻是程度深淺的問題,不能當作一般的雙邊貿易來對待。
2022年美國進出口貿易關係(作者供圖)
以美國2022年的貨物貿易數據為例,它的進口明顯是分三塊的。一塊是北美自貿區,從墨西哥進口4550億美元,從加拿大進口4380億美元。南北兩個鄰國又分別從美國進口了3240億美元、3560億美元。這是北美進行了區域經濟整合提高效率,是合作生產的概念了,不是一般的進出口。
美國2022年從中國進口高達6348億美元,遙遙領先其餘國家。接下來是日本的1480億美元,以及德國的1470億美元,都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其它較多的是越南和韓國,也超過1000億美元。
美國的數據,還大幅壓低了中國出口的影響力。這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貿易壁壘市場準入,中國公司被無理打壓,電信、手機等多種商品被安全借口排除在外,還有普遍性的25%的關稅。另一個因素影響更大,就是市場渠道的控製,這在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全球市場是結構性的現象。
最近中國SHEIN、TEMU等電商平台在美國掀起了廉價消費熱潮,對美國渠道衝擊很大,在手機APP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為何有降維打擊、病毒傳播的效果,實在是因為價格太劃算了。這也是因為原來控製渠道的商家,從中國進口商品來,在終端賣出的加價幅度十分驚人。因為加價幅度很大,進口商承擔25%的額外關稅都沒問題,對中國商品加關稅基本都是美方承擔了成本。
開設於肯尼亞的中資超市“China Square”(作者供圖)
肯尼亞內羅畢年初開了一家中資超市“China Square”,因為很便宜,購物條件也不錯,非常火爆,老板說兩周就賺了15.7萬美元。當地人難以置信,覺得原來貴了幾倍買拖鞋之類的商品是上當了,一些受影響的商家跑來抗議,引發了混亂。肯尼亞政府要求超市暫時關門,因為對當地零售市場衝擊太大,3月初協商後又重開。
這類渠道事件說明,其實中國製造商品在全球早就是碾壓式的存在,但各國商家主要還是在利用渠道大幅加價的階段。很多人感覺,在中國買這些製造類商品非常便宜,外國卻挺貴,就是這個現象。中國這邊渠道競爭是充分市場化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市場經濟效率高、產品類型豐富、商品性價比高的好處,甚至連肆虐全球的通脹在中國都沒有感覺。
人們對此認識不深,因為盯著一些外國大品牌控製的產品,如蘋果手機,在全球定價是可以查的。這類產品全球統一營銷,中國市場雖然算便宜,價格差別也不算大。甚至有些人說中國物價貴,是有些消費者青睞的外資品牌商品有關稅,也有利用小資崇洋心理加價的現象。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約占全球30%,但這個增加值是在中國計算的,基本是充分競爭增加不多的。看A股上市公司利潤率就知道了,比美國公司低多了,什麽賺錢就一堆公司撲上來。如果按外國的標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增加值能上調非常多,肯定要超過全球50%了。
人們感知的全球製造業貿易商品,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中國製造的一般商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但實際占領了市場,消滅了這個類別的競爭者。這類商品有非常廣的受眾,不願意高價買大品牌商品的人是大部分。其它國家如果不搞貿易保護,本地對標的製造商幾乎是無法生存的,效率差了幾倍,在國際貿易層麵不需要討論了。這是中國製造真正的威力所在,眾多行業一起優化,效率優化到了極致,是地球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別國也不可能複製。
第二類是消費類品牌商品,發達國家品牌有優勢。中國大品牌也逐漸崛起,獲得了一些全球聲譽,其它發展中國家基本沒有大品牌。這類商品影響了人們對製造業實力的認知,但是發達國家大品牌也有很高的份額是在中國製造的,有時與第一類製造實力其實是一回事。
第三類是高科技產品,和第二類的品牌有重合,但其性質主要是高科技。如芯片、鋰電池、大飛機。其主要特征是,不是麵對一般消費者的,但也有相當的知名度。如美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就是大飛機。高科技產品有時會支配人們對於製造業實力的認知,但中國不能製造的品類其實也不多了,高科技實力基本能算全球第二。
如果用“平均利潤”、“人均產值”之類的指標來評估中國的製造業實力,就可以排到比較後的位次,這也是輿論與研究者乃至官方都樂於給出的估計。如認為“中國在製造業領域處於全球第三梯隊”,“大而不強”。中國在組裝加工外資品牌商品、海量製造一般商品這幾項,用了太多人,排名肯定高不上去。上億製造業就業人口,規模遠超其餘國家,絕不可能隻去搞人均產值高的高科技產品。
但如果先不考慮人均類指標,分三類看製造業實力,結論就會很嚇人。不能說就隻有大品牌商品、高科技產品才重要,能掙錢、能就業的製造業實力,總不會是壞事。
中國在第一類一般商品是絕對統治的,曆史上沒有過的,本國就能決定一切,基本上所有技術元素都不缺了,與外國無關地自我進化了不短的時間。這體現在數據上,就是中國塑料製品、箱包、玩具等出口項目連續增長。這完全可以繼續向全球開拓,全球需要中國商品的窮人還很多,還是一片藍海。
在第二類消費品牌,中國製造技術水平和效率也是絕對第一,基本不存在技術瓶頸,隻有渠道和品牌檔次問題。但品牌溢價,遲早會受技術水平和效率影響。中國品牌就算在發達國家受到打壓,在發展中國家總會有機會。
在第三類高科技產品,就存在一些卡脖子問題,甚至已經被卡了,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情緒。但是“新三樣”以及大飛機、高鐵等影響重大的高科技產品說明,中國高科技已經有了不錯的全球競爭力,而且還在往上突破。
其它國家拿什麽和中國競爭製造業?第一類一般商品,外國就沒有值得一提的競爭力,大家都當不存在一樣,對中國順差一再飆升迷惑不解,對一季度出口增長率預測極其離譜。幾乎全部的分析,都在說第二類、第三類,在說中國還沒有突破的少數高科技領域,以及渠道、品牌,這些與製造業技術和效率本身無關的商業因素。
美國是拉開架勢,搞產業鏈遷移,不搞不行了。但根據以上框架,能折騰的就是第二類和第三類。美國自家公司的消費品牌組裝遷出中國,蘋果、戴爾等等。再忽悠其它發達國家消費品牌公司,也來分散風險,生產從中國遷出,算有點成效,但規模和影響明顯沒有美國品牌大。再就是高科技領域以芯片為核心,對中國大搞製裁,搞政治正確,借口安全問題排除中國高科技產品,還勸其它國家也來排除。
如果全麵認識了中國製造業實力,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宣稱,美國這個攻擊並不會有多大效果,一季度的出口數據就很好地說明了問題。
一個是“西方不亮東方亮”的效應。前麵論證了,美歐傳統市場已經不如發展中國家市場大了。發展中國家可以自主決定和中國大做生意,互相也很開心地聊起來了,甚至找中國調停化解爭端。隻要發展中國家市場不斷做大,中國出口增長勢頭就能一直維持,這是新的動力。發展中國家得到中國在基礎設施和技術領域的幫助,掃除經濟增長的障礙,增長主要動力已經有了。一般商品、品牌商品、高科技產品,發展中國家都能以極高的性價比從中國得到,大批人口過上現代生活有路徑了。
一個是製造業的技術和效率,對美國的攻擊有極大的製約。例如蘋果要轉移iPhone產線到印度,新聞放風說2025年要25%、遠期40%-45%。英國《金融時報》文章就唱反調,說蘋果和中國關係很深,印度那都是FATP(Final Assembly, Test and Pack)低技術環節,組裝、測試、包裝,從中國運零部件過來。如果隻是FATP轉移到印度,那衝擊會小得多。但即使是FATP也不容易,蘋果四大產品到2024年,還是90%以上在中國製造。
蘋果四大產品中有90%以上在中國製造(作者供圖)
更深層地,要看印度本土企業如何進入蘋果供應鏈,中國已經有上百家企業。目前還看不出,印度或者越南企業如何進入要求極嚴的蘋果供應鏈,應該要不短的時間。如果是中國鏈上的企業跑印度開廠,影響會小一些。因為中國企業還在鏈上,這些企業的中國供應商(不是蘋果供應商了)還是會有相當多的就業。印度怎麽一級級地把全部企業都弄過去並不簡單,目前是進展到要求幾家蘋果供應商在印度開廠搞FATP的層級,而且品質還成問題,想升級需要基礎能力提升。
至於美國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攻擊,目前已經到了有攻有防的階段了。之前美國來勢洶洶,人們心裏不太有底,高科技什麽情況要鬥過才清楚。從特朗普發動攻勢,也快五年了,時間不短了。全球各國基本的評估是,中國頂住了,美國沒占到什麽便宜,堅定了找中國合作的決心,甚至美國盟友也不願意跟了。
高科技有非常複雜的供應鏈,經常需要全球多國合作,中國逐漸成為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重要部分。但是趨勢非常明顯,主要是三個趨勢。
一個是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領域,其特征不再是全球合作,而是中國主導了。這就是所謂的“白菜化”,以前一般是開除出高科技,最近也得承認中國的科技實力了,總不能都開除。如果所有產業都到這個程度,那就沒什麽好分析的了。像新能源、電動車就變成中國主導了,雖然外國公司也會進來,但就需要以中國為中心發展了。這也是中國努力的方向,多一個領域就多一分安全感,有時會不計代價大搞研發,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重視程度。頂住美國攻勢其實不需要這麽高標準。
再一個是中國在越來越多高科技領域,逐漸有了存在感。例如所有行業裏最困難的芯片設備供應鏈,原來幾乎等於沒有,現在冒出了不少本土企業,在蝕刻、CVD、PVD、CMP、離子注入、清洗、檢測等多個領域有突破,進入了芯片製造企業實際應用。總體來說,技術原理基本摸清,應該可以保證28nm芯片製造產線完全國產化,但需要不短的時間,如2030年。這就某種程度保證了,不會發生非美的外國芯片設備供應商不做生意的怪事,沒動機。
再一個是美國及其盟友,試圖在高科技產業鏈裏,擺脫中國公司,所謂的脫鉤。例如對稀土供應想辦法,搞芯片產業聯盟,新能源領域也想脫離中國的絕對控製自立。這個脫鉤趨勢就被無限誇大,加上品牌消費品的組裝外遷,似乎是一個特別大的事,搞成了中國就慘了。
就算美國搞高科技脫鉤有進展,最多也就是中國和美國競爭高科技的局麵,看誰性價比高、關係搞得好、體係建得好。這是好事,中國肯定會充滿鬥誌地迎戰,靠生產效率,靠中低科技產業鏈齊全,配合尖端高科技研發,一起和美國鬥,每年幾百萬理工科畢業生正好忙活。
很有可能,美國幹這種損人不利己、違背經濟原理的事幹不好。本來各國基於分工合作、比較優勢的原理,一起將產業效率發展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到了中國效率又有突破。然而,美國走回頭路,不要分工、不要合作、不要比較優勢,難道美國工人很高效嗎?東南亞或者印度工人很高效、研發很給力嗎?
實際發生的事,就是勾兌、表麵文章,美國公司將產品偽裝成美國製造,中國公司繞道東南亞參與產業鏈。印度、越南等國搞FATP,表現紅火實際隻是組裝環節,升級不易,而且一季度數據連表麵都不火了。經濟規律很強大,逆著推動很難搞。
美國政客,如果是順著市場經濟規律來,還能搞出一些法案,幫助美國公司發展做大。但如果逆著市場規律幹大事,這恰恰是中國政府的絕活,美國又攻擊又害怕,自己也學上了。逆著幹,國家級產業規劃,先不掙錢、往裏砸錢、砸資源,是需要狠勁的。國際上一般認為東亞厲害,以韓國和中國為代表,別的國家卷不過。
美國政客搞的各種基建、產業規劃,基本是笑話多、成就少,不斷冒出各種匪夷所思的災害事件。美國公司按市場經濟規律在全球推進的能力是很強,但美國政客真不行,主要是律師團夥出身,不像是能搞產業規劃的。美國公司也不太可能去逆著經濟規律搞產業規劃,主要是應付敷衍,股東要掙錢才是最大原則。
中國出口的實力是以強大的製造業為基礎的,要綜合全麵地評估。三月出口數據的戲劇性逆轉,揭示了中國出口與製造業真正實力。友好的發展中國家迎來發展機會,合作熱情高漲,讓中國出口迅速擊敗外界唱衰的預期。美國對中國的攻擊,其影響被誇大太多,占中國出口市場的份額已經不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