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7)
2023 (2384)
2024 (1325)
2025 (58)
(觀察者網訊)德國外交部正在主導製定新的對華戰略,但因其中要求德國“在對華外交上更加強硬”、“對華經貿上更為謹慎”等對華不友好主張,其國內乃至歐洲內部都對德外長貝爾伯克交出的草案文件存在分歧。
綜合《明鏡周刊》、NTV電視台網站等德媒當地時間14日報道,德國聯合執政黨社會民主黨的93名保守派議員近日發布文件,批評外長貝爾伯克、經濟部長哈貝克等人將對華戰略變成“反華戰略”。
他們呼籲,德國政府應實施一份更務實的對華政策,保持開誠布公交流的同時,並采取“協調一致的長期戰略”,而不是一個單方麵強加給中國的德國外交與經濟政策。
2021年12月8日,由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的所謂“紅綠燈”政府上台,開啟了德國曆史上的首次三黨聯合政府,社民黨的朔爾茨任德國總理。
據最早報道此事的《明鏡周刊》介紹,這93名議員就來自社民黨內偏保守的“澤賴默小組” (Seeheimer Kreis)。在這份文件中他們批評來自綠黨的外長貝爾伯克和經濟部長哈貝克在對華事務上沒有采取“協調一致的長期戰略”。
“澤賴默小組”的議員們認為,“當前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一件件個案中反複掙紮”,更多是出於是內政考慮,而非充滿遠見的政策。
文件描述道,因為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中國是一個能夠應對氣候變化、核軍備競賽和地緣危機等全球性挑戰的“重要行為方和合作夥伴”;與此同時,中國也日益成為一個“係統性競爭對手”。
由此,“澤賴默小組”敦促德國政府應實施一份更務實的對華政策,而不是一個單方麵強加給中國的德國外交與經濟政策。
該小組還呼籲德國外交部不應對中國采取“過度對抗”的態度,應爭取一個平等的經濟政策。“澤賴默小組”強調,實施一個前後立場一致、政策連貫的對華戰略,不應將其變成旨在將德國與中國“脫鉤”的“反華戰略”。
文件中稱,從俄烏衝突得出,德國必須使供應鏈多樣化,建立新的夥伴關係,由此來看與中國開誠布公的交流就更為重要,“突然終結與中國的貿易關係將會是一場經濟災難。德國依賴大量的中國進口,如果切斷,德國的生產將陷入停滯。”
“德國和歐盟經濟需要(供應鏈)多樣化,但這必須在商界、貿易界和政界的緊密配合下實施”。而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等經濟團體此前明確表示,反對所謂“對華脫鉤”,呼籲聯邦政府在對華關係中“平衡機遇與風險”。
目前,社民黨是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共擁有206席。澤賴默小組約占社民黨議員總數的一半。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外長貝爾伯克
4月13日至15日,德外長貝爾伯克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這是她任職後首次訪華。
《明鏡周刊》提到,貝爾伯克訪華還有一個重要背景,即德國乃至歐洲眼下正處於調整對華政策,對中國認識進一步加深之際。澤賴默小組批評的這份新對華戰略文件,正由貝爾伯克領導下的德國外交部負責擬定。
早前,相較於德國此前的對華基本政策,貝爾伯克領導起草的對華戰略草案過分強調所謂“價值觀”等因素在中德關係中的重要性,要求德國在對華外交時采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以她為首的官員還一直警告德國企業“與中國做生意時要更謹慎”等。
《明鏡周刊》稱,這份草案因“過於嚴厲”難以推進,貝爾伯克此次訪華給了德外交部調整的機會,最終文件可能會寫入此行的一些收獲。
2023年4月13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到訪天津。圖自澎湃影像
近來,這位一貫被視為“對華強硬派”的德國政客,對華語調也發生了微妙改變。
據德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的新聞稿,當地時間4月12日,貝爾伯克在出發訪問中國前強調,近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就是為什麽德國也在調整其對華政策的原因。她表示,德國對經濟脫鉤沒有興趣,還稱德國必須更係統地看待並降低“片麵依賴的風險”。
13日抵達中國天津後,貝爾伯克再發言就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關於歐中關係的言論表示支持,稱歐盟與馬克龍保持同一立場。而談及台灣問題,她又稱“歐盟不能對台海緊張局勢漠不關心”,這一態度引發多家外媒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