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德國沒有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問題?
“管窺”德國科研與成果轉化
作者:吳壽仁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22/8/20
雖然德國沒有專門的技術轉移法或科技成果轉化法,但其創新體係決定了政產學研之間是緊密結合的,創新鏈是暢通的,不存在人為阻斷的現象,科技與經濟一直以來都結合得比較好。
在德國,技術轉移或成果轉化基本上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也無需製定專門的法律去促進。那麽,德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是如何實現的呢?
工科是產學結合的基因
在德國,應聘工科教授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必須離開母校,二是必須有在企業工作五年以上的實踐經驗。工科學生大學畢業後如果留在母校工作,隻可以做科研;如果任教,隻能任到副教授,不能升任教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避免形成裙帶關係。
德國有一個觀念,教材永遠是過時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上課,必須傳授學生最新的知識,且不指定教科書。在課堂上,教授一般先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探討用什麽辦法來解決問題。
教授有在企業5年以上的工作經曆,是德國產學結合的基因,有助於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實用知識和實踐經驗。因為教授了解企業的需求,可以跟蹤掌握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更新知識,以便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能誕生新的專業、新的學科。
近年來,位於離漢諾威市80公裏左右Lemgo鎮附近的科技應用大學(OWL)新設立的數據工程、精密農業、空間管理、照明設計等專業,都是在機械機電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出來的,也是為了吸引學生前來報讀。學習新的專業,有利於學生畢業後就業。
工科學生必須進行獨立思考、實踐能力的訓練,一畢業就應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OWL,老師出題目或提出創意,如設計製作自動搬運小車、加工注塑件等,均由學生設計方案並動手操作,獨立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培養、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老師還會故意設置一些障礙,以加大些問題的難度。
工科學生經過嚴格的訓練,畢業後到企業入職,就可以獨立工作,並獨擋一麵地處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科研經費管理審計嚴格
對於德國的大學教授而言,科研不是必須的,也不是每個教授都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大學不強求教授發表學術論文。對科研感興趣的教授,會積極申請政府的科研項目,或承接企業委托的科研項目。
近年來,德國不斷優化現有的中小企業資助體係,一方麵與歐洲資助計劃進行更緊密的合作,以產生協同效應;另一方麵保持現有計劃的連貫性,以保證有關資助措施更加透明。
德國政府科研項目被批準的,科研經費由大學與企業共同分配,並按照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果事先約定大學和企業各50%,但實際執行中企業花費更多的,大學也會將自己的那部分科研經費轉移給企業使用。目的是確保科研項目完成,並在企業投入使用。如果一個科研項目完成以後,在企業得到應用,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則就是失敗了。
政府實施的科研計劃完成以後,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必須在指定的期刊上發表,讓公眾可以看到。教授不可以私自占有科研成果。如果教授沒有按照規定使用科研經費,或發表科研成果,一旦上了黑名單,教授就賠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在德國發表論文,不強調期刊的級別或影響因子,不允許使用科研經費支付版麵費。對於政府支付的科研經費,必須按照項目預算開支,必須花出去,否則就要收回。
德國對政府撥付的科研經費管理很嚴格,大學每年要審計一次。先進行抽查,一旦發現問題或問題線索,就要進行徹查。凡是教授承擔的所有科研項目,無論是什麽時候完成的,都要徹查一遍。因此,對於科研經費管理,教授會比較小心,一般不會拿職業生涯去做賭注。
對於從企業獲得的科研經費,其管理靈活性更大些。如果按項目計劃,當年沒有花掉的,經與企業協商並得到企業同意的,可以結轉到下一年使用。與企業合作的科研項目取得的知識產權歸屬,由協議約定,既可以約定歸企業所有,也可以約定大學與企業共享。
不難發現,德國很重視產學結合,在科研計劃的設置上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大學教授與企業結合,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市場競爭力。
兼職實施科技成果轉化
在德國,教授可以到企業兼職兼薪,也可以兼職開辦公司,但必須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申請書需載明以下事項,並回答以下問題:一是本職工作與兼職工作是否存在利益衝突?開辦的公司與學校是否存在利益衝突?二是是否需要使用學校的資源,包括科技成果?如果要使用,需要使用多長時間?三是兼職或在職創辦公司是否會影響教學、科研?
隻有經政府批準以後,教授才可以兼職,或在職創辦公司。未經批準進行兼職,或開辦公司的教授,一經發現就要被開除。教授兼職收入,開辦公司所取得的收入,必須報稅。依法納稅是教授作為公民的應盡義務。每個教授都有稅務谘詢師,避免在報稅、納稅上出現紕漏。
在德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問題並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應用類科研項目是以企業為申報主體,科研成果必須在企業應用,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才能結題驗收,否則屬於科研失敗。因此,科研與成果轉化是一體進行的,不再區分科研與成果轉化。二是工科大學教授必須有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其研究開發項目來源於實際需求,研究成果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科研與需求緊密結合,科技與經濟不存在脫節問題。
德國的科研人員完成的科研成果屬於單位,但單位並不將科研成果納入國有資產管理,而是大力支持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兼職創辦企業,因為科研成果隻有轉化,才有經濟價值,否則就沒有價值。
德國的大學教授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以下兩條途徑:一是支持科研人員在職創辦企業。科研人員以科研成果創辦企業的,會事先與單位約定分配比例。初創企業自己研發的成果歸初創企業,科研人員所在大學、科研機構不會主張權利。初創企業吸收天使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後,主要由大企業收購。二是大學教授到企業兼職。大學教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可指導企業進行研究開發,培訓技術人員。
(作者係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