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沒錯,我們和美帝的差距就是這麽大

(2022-02-11 13:31:16) 下一個

沒錯,我們和美帝的差距就是這麽大


加國無憂

一隻小蟲子飛進了Mark -II 計算機, 於是Bug出現了

大家都知道,美國在計算機領域非常厲害,但是不一定有直觀的、切身的體會。

如果把1950 ~ 2000年之間美國在計算機領域的偉大發明梳理一下,並和同時期的中國計算機業對比一下,我們就會發現:

美國在計算機領域的積累太深厚了,我們和它的差距太大了。

毫不誇張地說,二十世紀的計算機曆史是美國人書寫的。

所以即使華為被如此打壓的情況下,任正非還會說:對外要堅持向美國學習。

學習它,然後才能超越它。

50年代

1952年,Hopper發明了編譯器的概念,並且為A-0係統寫了第一個編譯器。

早些年,她發現一隻小蟲子飛進了Mark -II 計算機, 於是Bug出現了。

1956年IBM 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硬盤, 它由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盤組成,這些盤片表麵塗有一層磁性物質,被迭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旋轉,它的工作方式,被一直沿用至今。

1957年,John Backus實現了第一個完整的編譯器,Fortran編譯器,Fortran成了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高級語言。

Backus還發明了BNF範式,用來描述編程語言的語法。

1958年,John McCarthy發明了用於人工智能處理的Lisp,同年Alan Perlis、 John Backus、Peter Naur 等人開發了 Algol。

Algol 尤其是Algol 60 現在不為人知,其實非常厲害,因為它在編程語言樹上,成為Basic 、Simula、Pascal、 C、 Java、C#的根。

1959年, 德州儀器的Jack Kilby 和仙童半導體的Robert Noyce 年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計算機芯片開始狂飆突進。

同一時期,中國解放沒多久,百廢待興,正在實施第一個5年計劃。別說創造編程語言和編譯器了,連計算機都沒有。

1951年,剛回國的華羅庚被任命中科院數學所所長,隨後,他安排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從清華大學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所,由這三人成立計算機研究小組——中國計算機研製的序幕正式拉開。

1956年中科院籌備建立計算所,派人向蘇聯取經,1958年8月1號,經過艱苦努力,仿製蘇聯M-3的103機終於完成了4條指令的運行演示,每秒運算速度是30次,成為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解決了從零到一的問題。

1959年,仿製蘇聯的104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達到了每秒一萬次。為研製導彈、火箭和衛星進行了大量軌道計算。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很多相關計算就是由104機完成的。

1961年,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序設計》問世;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表麵上看,與美國第一台計算機ENIAC相比,我們的電子管計算機落後了13年,實際上,人才和技術差距非常大。

60年代

第一個計算機科學係於1962年在普渡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

1964年,IBM推出了 System/360,這是一個係列的兼容機,具有相同架構和指令集,隻是性能、容量不同,System/360是一個革命性的產品,讓IBM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了藍色巨人。

由於當時的計算機都是龐然大物,功能強大而複雜,DEC公司開辟了一條新路:PDP係列小型機。

小型機簡化了大型機的功能,降低了使用成本,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的發展和創新(比如Unix),其中最著名的就是PDP-11。

1967年~1969年,著名的阿帕網建成, 成為現代互聯網的先驅。

1968年斯坦福研究所的Douglas C. Englebart 做了一次“世界上最偉大的演示”。

在這次演示中, 他第一次公開展示了鼠標、超文本、圖形用戶界麵、文字處理、視頻會議,幾乎囊括了現代計算機幾乎所有基本元素。直接影響了施樂的項目,以及後來蘋果和微軟的操作係統。

同一年,計算機編程界的聖經《The Art of Comptuer programming》出版第一卷。

60年代,中國的計算機研發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1960年,計算所夏培肅主持研發的107機交付給中國科技大學,每秒2000次。107機連續無故障運行時長超過20小時,創造了電子管計算機的紀錄。

1964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119計算機投入使用,每秒運算速度達到5萬次,它的仿製機J-501在華東計算所為氫彈研製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5年,109乙大型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六萬次。在此基礎上改進的109丙機運算速度躍升至11.5萬次。109丙機共生產了兩台,一直服務到上世紀80年代,被國防科工委譽為“功勳機”。第一代核彈的定型和發展,“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論證,都是109丙機在做默默支持。

此時中國還主要埋頭於計算機的研發,由於資金和技術受限,主要服務於國防科工,沒有進入商業計算領域。在計算機理論、編程語言、網絡等領域和美國差距巨大。

更不幸的是,隨後便進入了十年浩劫。

70年代

1970年,IBM的研究員E. F. Codd提出了關係數據庫的模型,取代網狀和層次模型,成為數據庫的主流,引發了一個行業的巨大繁榮。

70年代初,肯·湯普森和丹尼斯·裏奇發明了偉大的Unix 和 C語言,他們工作的機器正是DEC的小型機PDP-11。

除了桌麵Windows係統之外,Unix家族統治了全世界的電腦和手機。

1975年,IBM的John Cocke 開始研發第一個RISC架構,伯克利和斯坦福也開始了類似的項目。

1976 年 3 月,第一台超級計算機 CRAY-1 發布,它可以在一秒鍾內執行 1.6 億次操作!

1971 年,Steve Cook 發表了他關於 NP 完全性的開創性論文。

1976年,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 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非對稱公鑰密碼學的理論,一年後RSA算法誕生,一直沿用至今,保護著全世界的網絡通信。

7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萌芽開始出現。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為Altair 8800計算機寫了一個Basic 解釋器,隨後成立了微軟。

喬布斯也推出了Apple I 和 Apple II 。

70年代末,Intel 的8086和8088個人電腦芯片相繼推向市場。

70年代中國的計算機事業並沒有完全停滯。

1973年,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150機研製成功,它的操作係統由北京大學教授楊芙清領銜研製,這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操作係統。

1974年,中國第一個係列化的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30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問世。

1979年,王選的激光照排技術輸出了第一張中文報紙。

1979 年成功仿製出 8080 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80年代

1981年,IBM 推出了PC兼容機,使個人電腦成為主流。

PC上的各種商業軟件開始繁榮起來,例如電子表格軟件VisiCal, Lotus1-2-3, 文字編輯軟件WordStar, WordPefect 等等。

當然還有微軟的Word和Excel,有人說是微軟抄襲了WPS,這挺可笑的,微軟在80年代推出這些軟件的時候,求伯君還沒開始寫WPS。

1982年,Adobe 公司推出了PostScript,徹底改變了點陣打印機和激光打印機的打印方式。

1983年,4.2BSD發布,其中第一次包含了完整的TCP/IP實現。

同年,Apple 推出了 Macintosh 計算機,漂亮的圖形界麵第一次出現在大規模生產的個人計算機上。

還是同一年,Richard Stallman從麻省理工辭職,開始GNU項目,他相繼開發了Emacs和Gcc等著名的自由軟件,提出了著名了CopyLeft和GPL協議。

80年代,中國的情況怎麽樣呢?

80年代初,雖然中國已經能夠仿製8080,6800等芯片,但是卻沒有把CPU的研究獨立出來,為以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由於研發經費縮水,我國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自主研製的計算機項目,與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研發一起,都以“沒錢”為由停掉了,發展策略的失誤,不重視研發設計過程,使得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放緩。

1980年,中國數據庫的泰鬥薩師煊才開始在人民大學開設中國第一個數據庫係統課程。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慈雲桂帶領的中國巨型機研發小組,經過極其艱苦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犧牲以後,終於研發成功銀河-I巨型計算機。

同一年,中國也推出了第一台IBM PC兼容機:長城100 DJS-0520。

1987年,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聯網, 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

微軟經過不懈努力,經過Window3.0、3.1、3.2 ,終於通過Windows 95實現了比爾蓋茨的夢想:

每家的桌子上都有一台電腦,其中運行著微軟的操作係統。

微軟統治了桌麵,但是它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瀏覽器Netscape開啟了互聯網時代,對它造成了致命威脅。

兩門對後來的軟件開發影響巨大的開發語言Java和JavaScript於1995年相繼問世。

90後代後期,.com 公司紮堆上市,最後在2000年泡沫破滅。不過一批優質的公司被篩選出來,成為新世紀的巨無霸:Google, Amazon, eBay.....

90年代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還不錯,曙光1號,曙光1000,2000, 銀行-II,銀河-III,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它們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沒有“中國芯”(CPU),缺少“中國魂”(操作係統)。

這一時期,中國的軟件業終於開始起步,求伯君的WPS,王誌東的中文之星、嚴援朝的CCDOS,鮑嶽橋的UCDOS,朱崇君CCED,這是一個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

財務軟件公司用友和金蝶、東軟也相繼誕生,但是國外的巨頭IBM、微軟,Oracle , Sybase等看到巨大的中國市場,紛紛搶灘登陸,相比它們,中國軟件業也實在太弱小了。

寫在最後

2000年以後,操作係統、數據庫、編程語言、計算機體係結構雖然還不斷有創新:如雲計算、大數據、基於大數據訓練出來的人工智能,智能手機等等。

但是和前麵50年相比,似乎沒有顛覆性的技術發明出現。

IT技術就像沿著原來的道路在滑行, 所以Peter Thiel 說了這麽一句話:

“我們想要一輛可以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

幸運的是,中國抓住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機遇,誕生了一批世界級公司。

但是從上述對比來看,我們隻是在商業模式和應用層麵發展得不錯,吃到了互聯網發展的巨大紅利。

相比美國在各個技術領域眾多的發明,雄厚的積累,我們的差距依然很大。

我們現在拚命競爭,瘋狂內卷,出現35歲危機,恐怕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浮在上麵的應用層,這裏的活兒不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經過培訓的新人就可以做。

所以必須要向美國學習,學習他們的IT技術、科研機製、創新文化。

也許現有的技術領域我們底蘊不夠,缺乏先發優勢,競爭不過,那就要抓住未來可能的市場機遇,實現超越。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錯過了很多機會,未來的幾十年,我們也一定會抓住新的機會。

隻有這樣,下一代才有可能過得好一些。(作者:碼農翻身劉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