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汪洋治貪引發廣東官場地震 曾獲鄧小平賞識

(2018-05-21 21:51:59) 下一個

汪洋治貪引發廣東官場地震 曾獲鄧小平賞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2日11:34  漢網

  

汪洋治貪引發廣東官場地震曾獲鄧小平賞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作為“少壯派”官員,汪洋的仕途軌跡,似乎平淡無奇,但其出場,卻顯得異同尋常。

  政情人士分析,汪洋曾曆任安徽省副省長、國家計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重慶市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在地方打滾過,也在中央曆練過,既有鮮明的“團係”色彩,又是難得的財經好手,前途無可限量,未來當有想象空間。

  有消息指,2007年十七大前夕,各地官員忙於宣傳造勢之際,汪洋也沒有封鎖“十一”黃金周期間重慶發生客車爆炸、導致27人死亡的消息;加上早前引發中外關注的重慶“最牛釘子戶”拆遷問題,最終通過談判方式得以妥善解決等等,都令他在民眾和媒體的心目中加分,無疑增加了其在政壇的籌碼。

  一位認識汪洋的人士如此評價:其升遷之快,與他本人嚴以律己、積極進取的做人風格密不可分。據稱,在汪洋擔任安徽省體委主任後,他的一位老朋友到合肥辦事,想和他敘敘舊,汪當時已有自己的專車,卻騎著自行車到火車站接他。

  不過,熟悉他的人表示,這遠遠不是汪洋性格的全部,工作中的汪洋表現出的超前思維和果敢作風,在他出任安徽省銅陵市長,真正開始主政一方時展現得淋漓盡致。

   銅陵改革

  “娃娃市長”是汪洋在任職安徽銅陵市長時,當地政界及老百姓對他的戲稱。

  汪洋於1988年11月出任安徽省銅陵市委副書記、代理市長。銅陵是個較小而且貧困的省轄市,在安徽並無特別重要的地位,但在銅陵4年,汪洋雷厲風行,頗具改革和創新意識,並做了一件轟動一時的事情,震驚海內外。

  1991年11月14日,《銅陵日報》發表署名龔聲的文章《醒來,銅陵!》,呼籲“改革大潮洶湧澎拜。曆史不允許我們躺在計劃經濟上酣睡了。必須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陳腐、封閉的思想觀念開刀”一場有關思想解放大討論的序幕轟轟烈烈地拉開,在整個銅陵激起強烈反響。

  此文猶如平地驚雷,由這個貧窮的皖北山區(編者注:原文如此)傳遍了神州大地。而汪洋就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

  令人振奮的是,15年前在皖北山溝吹響的“解放思想”的號角,在15年後汪洋主政之下的南粵大地再次響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曆史的巧合。但與其說是曆史的巧合,不如說是曆史的必然。

  汪洋當時在電視講話中說:要改變觀念!有人“養魚怕偷”,“做生意怕騙”,就是不怕窮。這與此後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著名的南方談話思想很接近,顯示出汪洋敏銳的政治嗅覺。而銅陵的做法也引起了中央高層,尤其是鄧的關注。

  主政銅陵時,汪洋還對當地舊體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破“三鐵”(鐵飯碗,鐵交椅,鐵工資),且住房製度、用工製度、幹部管理、機構設置等等都被列入改革計劃,多家全民國有企業列入改革範圍。整個改革被推上高潮。

  但是,這些改革舉措很快就招致了許多保守勢力的反對。

  為了平息這場紛爭,中央高層放話:可以先行試點。此後,《人民日報》還發表了一篇社論:《醒來,不僅僅是銅陵!》

  對是次改革,汪洋自己評價:擬定方案,難得出奇;啟動實施,順得意外。而銅陵百姓也對他這個“娃娃市長”的做法從懷疑到逐漸認可,並評價他:聰明能幹、思維超前、魄力很強、做事果敢。

  銅陵改革的成功讓世人矚目。中國青銅文化節即是從1992年開始的,汪洋當時的主旨是: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直至今日,銅陵人依舊會不由自主地把後來的銅陵市長與汪洋作對比。

  “銅陵改革”讓汪洋獲得了鄧小平的賞識。有說法稱,鄧南巡回京途中在安徽蚌埠停留,並特別召見了汪洋。也有香港出版的相關圖書如此描述:“1992年鄧小平南巡來到安徽合肥,接見安徽有關領導,時任銅陵市長的汪洋也被點名要求參加。會見後,鄧對汪印象深刻,認為其是個人才。”

  知情人士透露,關於鄧小平接見汪洋的說法版本不一,很難有人能準確判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鄧顯然在見汪洋前就已注意到他。

  果然,此後不久,汪洋即調離銅陵,擔任安徽省省長助理兼省計委主任。1993年,38歲的汪洋出任安徽省副省長,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副省長,並繼而進入省委常委。

  在皖省工作期間,汪洋鮮明的施政風格,給當地官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稱,汪洋的超前意識很強,在任常務副省長分管財稅工作時力推一項改革,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都說他“年紀不大、膽子不小”。

  很少有人知道,汪洋還是個孝子。

  但自從離開宿縣以後,汪洋就很少回到家鄉。尤其是後來,他也想把母親接到合肥、北京長年居住,但都被母親婉言拒絕了。汪洋在安徽省任職期間,每年春節都要回宿縣看望母親,母親認為路費很貴,表示打個電話就可以了,不必每年都回。

  汪洋到北京工作以後,時間更加緊張,回老家的機會也愈發稀少。6年間,隻有一次春節回家看望母親,而且還是悄悄地,沒有帶秘書,也沒有驚動地方政府,汪洋自己乘坐火車從北京回到了宿縣。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他又悄悄地離開了。

  知情者說,整個過程非常安靜,即使他們家的鄰居也沒有感覺到,他的母親也沒有跟任何人說起過。

   重慶治吏

  由於汪洋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幹練、超前的改革思維,再加上其有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員的任職經曆,使得中央在考慮西南重鎮重慶市委書記的人選時,迅速鎖定汪洋。

  記者多方調查獲悉,國家在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後,致力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但收效並不明顯。重慶作為長江中上遊的核心城市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重點,急需一個年富力強、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能把握大局的當家人來規劃和協調大的區域經濟整合,汪洋正是合適人選。

  2005年底,汪洋空降重慶,正式履新。據信,這一人事任命是考量其曾在國家計委工作,熟悉經濟課題,並參與製訂“十一五”規劃,對中國經濟未來5年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楚,可助力這座中國最大直轄市新階段的發展。

  此外,中央曾為解決三峽庫區百萬大移民等因素而決定重慶直轄。8年間,重慶主城區獲得了發展,但三峽庫區卻困難重重。而在處理庫區矛盾方麵,汪洋富有經驗。2004年,四川大渡河興建瀑布溝水電站,漢源縣約10萬人將被迫遷移。由於居民不滿政府的土地征收賠償方案而引發抗議,並與警方發生衝突。當時,就是汪洋帶著胡溫的四點重要指示前往漢源平息。

  平息“漢源事件”,讓外界對汪洋的手腕與才幹評價頗高。

  當地官員稱,汪洋對中央三峽庫區的政策了解透徹,也因做過宣傳工作,他知道如何把握輿論,讓全國知道重慶在三峽工程中所作的犧牲,從而爭取到中央和其他省市對三峽的支持和投入。

  在汪洋的強力治理下,截至2007年4月,重慶已遷移三峽庫區移民102.4萬人,完成了113.8萬人任務的90%。汪洋當時自豪地說,“對於三峽百萬移民這個世界級難題,我們已是勝券在握了。”

  汪洋到任後,重慶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重慶官風被嚴厲整頓。

  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是,在重慶2006年遭遇特大旱災時,汪洋到農貿市場視察,菜農坐在地上回答他的問題,隨行人員便態度傲慢地兩次叫菜農站起回話。汪洋突然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從菜農籮筐裏抓起一個大青椒,轉身砸向該工作人員,事後表示:“今天我對有些工作人員不客氣,幹什麽要群眾站起來說話?我們是人民的公仆,站著的當然應該是我們!”

  也有人指汪洋是在作秀。但後來的一些事實讓這種論調很快破產。

  一個突出事件就是,震驚2007年中國新聞界的“最牛釘子戶”事件。

  汪洋最廣為人知的事情是以開明、冷靜、務實的態度解決了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當時,“釘子戶”戶主楊武爬上孤島般的樓頂大喊:我要見汪洋!

  輿論一下子將汪洋推到了風口浪尖。

  汪洋沒有尋求有關部門封鎖媒體的報道,沒有動用執法部門“硬來”,而是指示各方與戶主積極談判,並最終以一種理性、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了此事,贏得了國內外媒體的高度稱讚。

  有媒體說,汪洋此舉為各級地方政府解決同類糾紛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模板。還有媒體甚至戲稱,汪洋通過了“考試”並獲高分。

  香港《亞洲周刊》評價說,“最牛釘子戶”結局皆大歡喜,汪洋為胡溫強力衝關通過的《物權法》、為大陸私權保護,寫下了一個理想的注腳。

  而就在“最牛釘子戶”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之際,汪洋的另一個重大舉動在山城重慶火爆出爐。

  2006年年底,重慶市出台了一份傳媒改革文件,在全國首開先例。文件要求,重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動以外的常規性調研活動,《重慶日報》二版刊發消息,字數原則上不超過1000字;廣播、電視報道不上頭條,長度原則上不超過3分鍾。

  汪洋的一句“讓讀者習慣到二版找汪洋”,讓重慶新聞界至今仍記憶猶新。

  南粵新政

  2007年,任職重慶兩年之後的汪洋,奉調南下,主政廣東。

  汪洋履新廣東時曾表示,廣東要繼續走在全國的前列,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

  不過,汪洋所麵對的挑戰不少,因為今天的廣東已不是以前那個擁抱改革,時刻希望走在前沿的廣東了,而是官場積弊重重。所以,汪洋要使廣東再次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就必須另辟蹊徑。

  當年鄧小平鋪開改革新局時,廣東也是他十分重視的地方。楊尚昆、任仲夷、習仲勳、吳南生等中共元老,均曾主政廣東,力推改革。1992年鄧小平向極左陣營開火,為市場化改革打氣,也是通過南巡廣東實現。

  在就任廣東省委書記後召開的第一次省委全會上,汪洋就給各級官員以“當頭棒喝”,一口氣說了22個“解放思想”,並號召各級領導發揚當年“殺開一條血路”的精神。

  此外,汪洋還大力推動“雙轉移”經濟戰略,即進行全省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把落後的密集型企業驅趕到廣東偏遠地區,然後在原有的地方進行產業升級。汪洋還主張企業“該倒的就讓它倒”,讓發達起來的企業去施惠普羅大眾,問題是,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牽連,廣東近來有五萬多家企業倒閉,龐大的失業潮迫使總理溫家寶站出來表態“該扶的就要扶”,這種中央與地方互杠的罕見現象,令外界多所揣測。

  廣東媒體甚至報導,在去年舉行的廣東省特區工作會議上,汪洋還堅持說,“不管別人怎麽說,雙轉移要堅決,‘騰籠換鳥’要堅決。千萬不要因為要保增長,不管什麽都繼續上”。

  與“解放思想”和“騰籠換鳥”相伴隨的,則是廣東官場的持續震蕩。

  知情人士透露,廣東雖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但本土官員的保守意識卻由來已久。

  比之更甚的,則是廣東官場的貪腐之風。

  2009年,廣東爆發官場大地震,原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省紀委書記王華元、深圳市長許宗衡因嚴重違紀,被中紀委革職查辦,廣東官員人人自危。知情人士表示,陳、王、許的落馬,與汪洋的強勢治貪有關。

  另有消息指,汪洋治貪,曾得中南海意旨,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亦曾親赴廣東,坐鎮督辦治貪查黑。

  香港媒體指,解放思想,整肅官場,是汪洋主政廣東後的得意之作。但廣東本土官員對汪洋陽奉陰違、消極支持,使得汪洋治粵阻力重重。

  分析人士說,查辦貪腐案,對於汪洋來說,既是一次政治考驗,也是一次政治契機。汪洋如果在其任內大力刷新廣東吏治,引領廣東經濟更上層樓,其仕途再上一個台階亦未可知。

  觀察人士分析,廣東官場曆來排外傾向嚴重,所以中央空降省委書記時,通常以兼任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方式來強化其權威,以便開展工作。而汪洋是政治局中資曆最淺的委員,雖然有安徽、重慶工作的地方經驗,但這些省市的地位仍難與廣東相提並論,故部分廣東官員對其持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看他到底能否壓得住陣腳,能否帶領廣東走出新天地。

  正因如此,在一次省委會上,汪洋還痛斥廣東官員的優越感,要求他們克服自滿情緒,增強憂患意識;克服狹隘視野,樹立世界眼光;克服見物不見人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同時,汪洋還痛批50名代表缺會,要求紀委嚴查,此舉迅速震懾廣東官場。

  時至今日,多方事實證明,汪洋治粵已顯成效。

  “個性官員”VS“資深網友”

  有人士分析,人口眾多的中國從來都不缺官員,缺的隻是個性鮮明、敢於直言、有所作為的官員。而汪洋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個性官員”。

  汪洋的個性表現在,敢想,敢說,敢做,敢為,敢愛,敢恨,敢背棄官場規則,敢與上級意旨相爭辯,不按官場常理出牌。

  一個典型事件是他對廣東媒體的批評。

  當地媒體為了搶風頭,爭先報道汪洋的調研。但汪洋對這些報道也“煩”了,說:“我下去調研,跟群眾交談,這有什麽新聞性?也真難為了攝影記者,每次要拍出不同姿勢,我又不是體育運動員,運動員擺不同的姿勢還有意義,我拍來拍去不就那個樣子嗎?有些報道裏,大會才剛開,就說‘大會一致認為’,這不是糊弄群眾嗎?”

  汪洋的一番話,對當地一味跟風的媒體無異於當頭棒喝。

  除了是一名個性官員,汪洋還聲稱自己是一名“資深網友”。

  2006年,汪洋被評為“年度網絡知識分子”。這一消息成為2006年度網絡界最熱新聞之一。許多網友“挖掘”到,汪洋與網絡竟有深厚的淵源!

  汪洋到重慶上任後的一係列執政措施和理念深得重慶網民讚賞,被網友稱為“汪帥”;2007年重慶經濟工作會上,汪洋使用筆記本電腦開會,6月汪洋公布個人電子郵箱向全球網友征集建設“新特區”的意見,並兩次約見提意見的網民,20多次以個人名義回複提意見的網民。

  主政廣東後,汪洋繼續延續了其“資深網友”的品格。

  中央某大報資深評論員與汪洋曾有過接觸,他對汪洋的做派深有感觸。

  該評論員說,2008年5月17日,他應邀到嶺南大講壇作了一次題為《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大爭論》的演講,廣東有人覺得汪洋的“解放思想”有點空,但他當即否定了這種說法。他講述了一個他在廣東切身經曆的事實:湛江書記公開述職大會。一把手述職各處都有,但湛江很不同。湛江的做法是,述職大會之前,11位一把手的述職報告都在新浪網發布,歡迎網友“拍磚”。

  重要的是,這個大會,從始至終都由湛江電視台和當地網站同步直播、全程報道,湛江市民都能看到。

  令該人士特別感慨的是,市委把11個市區縣的網友對述職報告的“拍磚”打印成冊,發給與會人員。網友對當地情況很是了解,有些評論很不客氣,連他自己都有點受不了。

  湛江的改革探索隨即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中央某大報還進行專題報道,給予充分肯定。

  而就在湛江市一把手公開述職之後的第五天,2008年4月17日,汪洋和省長黃華華在廣州珠島賓館和26位網友進行了一次座談。汪洋的開場白就頗具網絡特色:“過去你們在網上‘華山論劍’,今天我們在珠島‘當麵拍磚’。”


 
汪洋言論:
汪洋:黨委政府要為新聞輿論部門撐腰
汪洋:防止開會內容“一個調”撰寫報告“一個樣”
汪洋細說權力觀:慎言慎獨慎微 還要加上“慎欲”
汪洋:“雙轉移”是順勢而為不放棄勞動密集產業
汪洋:“快”不容易,“好”更不容易!
汪洋對重慶打黑“巨大成績”表示祝賀

【鏈接】醒來,銅陵!



                  龔聲



  當曆史的腳步匆匆跨入本世紀最後十年的時候,每一個銅陵人是否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自己。

 

   十年磨“劍”鋒自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銅陵人以“開山取寶、鑿石求金”這一鍥而不舍的精神,為銅陵生存、發展開拓出頗為輝煌的新天地: 

  ——1990年與1978年相比,全市社會總產值增長3?郾5倍,國民收入增長2?郾6倍,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郾7倍,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郾3倍。1990年與1985年相比,在省轄九市中,我市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工農業總產值增長幅度分別居第5位、第2位和第2位,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也居第3位。統計數字證明了一個鐵一般的事實:銅陵在前進; 

  ——“銅陵特區”已早為人們所淡忘,而淡忘的又豈止是這一名稱:工業持續22年“單打一”采冶銅已被有色、化工、紡織、電子、建材五業並舉、齊頭奮進所取代;農業也不再是傳統的種植業,而是農、林、牧、漁、工、商、運、建綜合發展的大農業;銅官山下、天井湖畔,水、電、氣管線密如蛛網,成片的廠房、住宅樓各呈風姿……這一切都寓示著一個新的工業港口城市正在孕育之中。 

  每一個銅陵人、每一個熟悉銅陵的四方賓客,都會為銅陵的飛速發展而自豪。人們知道,這10多年是銅陵建市以來最輝煌的時期,經濟發展最快,城市居民受惠最多……

  同處一江景不同

  然而,當我們拿起理性的放大鏡,回顧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履痕時,便會在輝煌中看到不足、看到令人震驚之處: 

  1990年與1985年相比,全市全民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產值增長了31.9%,但銷售收入利稅率卻下降2.85個百分點,資金利稅率下降2.2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產值率下降16.89個百分點,留利水平下降22%。無情的數字告訴了人們一個難以置信、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即在“六五”末期效益水平已經很低的基礎上,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我市的主要經濟指標不僅沒有上升,反而驚人地下降了。 

  高速度為什麽沒有帶來高效益?與沿江地市縣相比,同處一江景不同。這是為什麽?!1989年全民獨立核算工業人均創利稅,全國是3851元,全省是2501元,而銅陵僅有1741元。 

  我們還常常為銅陵“七五”的高投入而沾沾自喜,但殊不知,投入像一根“魔棍”,變化多端,既可以變為“寧馨兒”,又能夠化為“醜八怪”。截至1990年底,市屬地方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債務總額已高達8.23億元,其中外債3058萬美元。這些債務的61.2%(5.03億元)要在1992年以前還清。而1990年實際隻還了0.4億元,其中還有0.15億元是靠免稅還的。按照現有企業的盈利狀況推算,我市每年的債務利息都難以全部償還。高投入為什麽沒有帶來高產出? 

  除此之外,不足和差距還有很多很多: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產品的結構層次和質量檔次仍然偏低;農業的保障體係相當脆弱,生產力水平亟待提高;各項事業的發展很不平衡…… 

  對這些,一些有識之士心中充滿了困惑與焦慮。銅陵為什麽不能發展的更快一些?為什麽不能解決別人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的問題?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門檻邊,傾聽著大江東去拍岸的濤聲的時候,不能不深深地思索:怎樣才能醫治好我們身上的“疾患”,以健壯的體魄,去創造銅陵更輝煌的明天?!
 剔膚見骨找病根

 透視銅陵這個既健康又染疾的肌體,不同識見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診斷”。但是,一個最準確的診斷,已經由曆史老人作出了,這就是:思想還不夠解放,觀念未及時更新,精神還不夠振奮,商品經濟意識淡薄。這些“病源”互相滲透,彼此誘發,產生了阻礙我們前進的一個又一個“病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不強:有些部門和單位,以“自我”為中心,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辦,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就推。外地進城勞動力的管理,與此沾點關係的部門都搶著伸手攬,而集資修路建橋等,有關單位就拚命往後退。企業興旺的時候,各個部門都想去撈一把;企業困難的時候,不少部門都撒手不管。還有一些部門和單位,處理工作以文件為中心,以條條為標準。有個企業為了優化生產布局,曾經打算將企業的內部結構作適當調整,但有關部門卻從條條出發,不給配套政策,使企業調整無法進行。一個外商很有興趣的微波爐項目,本應在銅陵落戶,但這個說資金不落實,不能批立項,那個說沒有立項不能給資金。各用各的文件,各持各的道理,扯皮扯了一年半無結果,外商一氣之下跑到大連,人家半天就立了項。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表現在其他工作與經濟工作兩張皮上。文化、教育、衛生、宣傳、組織、統戰等部門部署工作,有不少可以也應當與經濟工作相結合而沒有結合,就在知覺或不知覺中影響了經濟建設。某廠黨委一位領導,在一次和主管部門幹部交談時,竟說“生產上的事我們一概不管”。在這樣的幹部心中,哪還有“中心”的地位? 

  商品經濟觀念薄弱:在商品經濟已占很大比重的今天,我們相當多的廠長和經理至今仍在迷戀產品經濟的“溫床”:爭保護、要計劃有門,闖市場、搞經營無術,全然沒有效益觀念。麻紡產品嚴重積壓,就是不能進行有效地推銷和處理。有些企業,舍得花錢搞基建、蓋辦公樓,卻不願花錢抓技改,與經濟發達地區形成強烈的反差。 

  就是抓技改,也是無頭蒼蠅瞎忙乎。某廠搞技改,投資幾百萬,試車幾個月,產量上不去,成本下不來,報捷之聲猶在耳邊,卻停止了生產。一查,原來是工藝、技術早已落後的項目。在農村,則有相當一部分人“種樹怕吃虧、養魚怕偷、辦工廠怕倒、做生意怕騙”。這怕那怕,就是不怕挨窮受苦。商品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我們的一些企業,願意花錢買轎車、搞裝潢,就是不願花錢培養人才,不願接收大學生。現有的人才不敢用、不會用,外麵的人才不給進,企業靠什麽求生存、圖發展?發展商品經濟必須最大限度地占領市場,但我們的一些經濟主管部門和企業,市場觀念十分淡薄。多數企業的銷售工作十分薄弱,中央的政策不敢用,省裏的政策不會用,市裏的政策不知道用。市府(90)50號文件對處理積壓產品等問題,規定得很寬、很明確,可就是有那麽一些經營者不學習,不研究,任其產品漲庫積壓。我市擁有的銷售隊伍數量,不說與江浙比,就同桐城縣的10萬銷售大軍比,也相距甚遠。

 精神狀態不振作:從機關到企業,都有那麽一些人,特別是少數領導幹部,目標不明,任務不清,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對於本部門、本單位在今後3年應該實現什麽目標,今後5年能達到什麽水平,采取哪些辦法和措施,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心中無數,卻泰然處之。一些幹部“過糊塗日子當太平官”:坐機關的,不知道要研究哪些問題,搞好哪些服務;辦企業的,不了解市場如何變幻,不懂得新品種怎樣開發;搞農業的,講不清糧食產量多少,水利設施如何,多少人溫飽沒解決。有一些幹部,整天長籲短歎,畏首畏尾:處理積壓產品怕虧損,開發新產品怕沒市場,進行技改怕缺資金,處理不合格工人怕遭報複。還有極少數幹部,或渾渾噩噩,或謀私鑽營,有的竟置黨紀國法於不顧。 

  改革意識不濃:經濟社會工作中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隻有靠深化改革才能解決。

  但我們的不少同誌,僅僅把改革叫在口中、寫在紙上。大家都讚成住房製度改革,但適當提高房租、多住房子多拿錢,一些人就大叫大嚷受不了。公費醫療的漏洞眾人有目共睹,但不少人又不願承擔改革的風險。在居民區進行安裝有線電視的試點,受益者都說是件大好事,但一提要自己掏點錢,又說“這不能算是辦好事”。都說分配不合理,但在企業實行質量工資製,又有人說技術低的工人吃了虧。“鐵飯碗”都說要打破,但讓違紀工人下崗,或作出處理,就有人四處說情。在他們的眼裏,改革都必須對自己有利,個人不能作出任何一點犧牲。 

  對外開放觀念差:銅陵位於長江黃金水道之旁,又是皖江開發開放四城市之一。 

  可我們的一些部門單位的領導、職工又是怎樣對待開發開放呢?今年初,當南京市一位副市長率團來銅考察時,在城外轉了一個多小時方才摸進城,其原因就是本市入口處連個起碼的標記也沒有!一位外商結束訪問離銅時,要用美鈔兌換人民幣去結賬,但有關人員正在學習,還說:“對不起,業務暫不辦理!”一位意大利商人來銅陵住旅館,麵對積滿灰塵的窗戶、掉了螺栓的馬桶蓋和汙跡點點的被套,他問道:“這像做生意的嗎?”我市第一個較大的中外合資項目——金光延壓加工有限公司,從立項到審查,從籌資到審批,前後費時近兩年,蓋了幾十個公章,才得以上馬。如果不是外商有耐心,這個項目早就告吹了。 

  以上形形色色的問題我們又沒有及時正視它、解決它,才導致銅陵過去某些方麵的落伍和現在某些事業發展上的裹足不前。 

  解放思想是先導 

  思想的解放常常是正確行動的先導。1978年全國範圍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贏得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贏得了全國10多年的大發展。曆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經濟要開放,首先思想要解放。開展“理思路、抓落實、奔小康”的大討論,意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對此,每一個銅陵人都應積極參與。當然,思想的解放往往需要進行痛苦的反省。魯迅說過:“我常常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銅陵人,在大討論中,都不應諱疾忌醫,而應當勇敢地拿起時代的解剖刀,割除自己靈魂深處的一切毒瘤和病根。如果我們繼續抱著僵化的思想、陳腐的觀念、封閉的意識、萎靡的士氣,那麽,不是危言聳聽,在迎接新世紀到來的十年接力賽中,我們銅陵將被別人拋得更遠! 

  改革大潮澎湃。曆史不允許我們再躺在產品經濟上酣睡了。環顧神州,時不待人:沿海經濟上去了,山東經濟上去了,省內各城市也在你追我趕。每個有誌的銅陵人都應該捫心自問:怎樣才能無愧於腳下這塊浸滿烈士鮮血的土地?! 

  醒來,銅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