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中興正在經曆糟糕的時刻。外界普遍認為,中興事件給我們打了一針“提醒”的藥劑,認為國內的科技企業“不行”。然而,也有一些聲音,將國產產業或者企業進行了拔高,過於輕視海外的一些企業,提出“日本企業已經衰落”等看法。但作者經過對日本整體經濟增長和佳能尼康等日企的分析,得知日本企業整體競爭力還是非常高的。
本文轉自公眾號“加州分析員”(ID:ca-alpha),原文標題:《傳說中的日本企業衰落》。
中興事件給我們打了一個wake up call,所謂國民高科技企業其實隻是一個組裝廠。國內輿論過於拔高了我國某些產業,造成了不切實際的幻象。而另一方麵,對外卻過於輕視國外企業,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所謂日本企業衰落論。這一正一反,對民族自尊心是有不少的提升,但卻逐漸磨滅了獨立思考和對自身的反思。
輿論很容易從某些日資公司在中國關廠來證明他們不行了,例如尼康;又或者是日本企業在家電領域的退卻認為他們不行了;又或者是從日本青年對他們企業管理製度和薪酬漲幅的不滿認為日本企業不行了。這些都是管中窺豹,下麵分析員帶大家看一下日本企業的真正實力。
看一個國家的企業是否衰落了,首先可以看一下他們在全球產業利潤份額的變遷。下圖是MSCI全球指數裏麵四大地區上市公司從2000年至今的利潤份額變動,可以看到日本企業的分額一直都保持在10%左右,長線看沒有所謂的衰落,反而是歐洲企業的份額在不斷下降。而新興市場利潤份額在穩步提高,裏麵包括了中國最賺錢的一群企業例如BAT,中移動和各大銀行。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每次經濟危機利潤都會轉負,那是因為它的出口型消費端產業比重很大,對需求端特別敏感。
上圖中一個邏輯缺陷就是它受到指數編製條件的影響,但分析員認為從長期趨勢看不會過於扭曲相對份額走勢。再從發達國家三大地區曆史盈利走勢看也不能得出日本企業衰落的結論:
另一個角度是看利潤絕對值的變化。下圖是東證指數Topix從1969年至今的每股盈利(EPS)。截至2018年3月財年的EPS是120,比2008年高點增長了大約50%(和標普的EPS增長差不多),和89年大泡沫頂部相比則增長了1倍多。
更令人讚歎的是,日本企業這種盈利增長是建立在過去十年名義GDP和GNP增長一般在2%~2.5%左右的基礎上的。對比一下中國企業(全範圍)的盈利增長,在過去十年名義GDP增長近2倍的情況下(年均12.5%左右),2017年的盈利也就比2008年高點增長了60%左右。兩國的企業盈利質量一對比,高下立見。
日本企業另一個突出的地方是他們保守的資產負債表,有接近一半的企業持有淨現金,這是負債累累的中國企業遠不能比的。就如上麵所說,日本企業麵對需求端的衝擊特別大,所以它們選擇了保守的資產負債表以備戰困難時期。
保守的資產負債表和日本企業在技術領域的競爭優勢,令到日本企業總體上熬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擊。下麵以富士菲林為例簡單講一下日資企業如何在困境中翻身。
當年菲林行業兩大巨頭分別為美國柯達和日本富士,但在數碼相機的衝擊下,柯達在2012年初申請破產保護,而富士卻大力發展出信息產業information solutions(主要為醫療影像,製圖)和文件產業document solutions(主要複印機/打印機及相關辦公室服務),股價從2012年低位上升了3倍。柯達除了未能在新業務領域取得突破,其資產負債表上龐大的養老金和負債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於後期柯達甚至連EBITDA都是負的,債權人看不到償還本金的希望,公司管理層覺得還不如直接進入破產保護。
富士菲林業務板塊曆史利潤構成,影像菲林業務銷售收入現在仍占15%,但是基本已經能盈虧平衡
再來看一下另外兩家在中國媒體眼裏風雨飄搖的企業,佳能和尼康。下麵是兩者曆史分部門的經營利潤圖。可以看到兩家業務大頭都集中在相機和光刻機兩個部門,而在最近五六年經營利潤基本平穩,雖然比2007年的光輝時刻差了一大截,但是也不存在衰落之說。
但如果我們看一下他們的需求端市場,估計大家都要為他們鼓掌。首先看一下數碼相機市場,從市場頂峰市場容量下降了60%。由於經營杠杆的存在,市場容量下降對於企業經營利潤打擊比收入更大,然而兩家寡頭挺住了。
再來看一下光刻機市場。這是一個過去10年市場容量沒有增長的市場,而兩家日本公司卻被荷蘭的ASML搶去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兩個主要市場非常不友好的情況下,佳能和尼康還可以保持住經營利潤,分析員覺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最後總結一下,日本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競爭力在全球範圍還是非常高,其利潤可能會隨著經濟周期而變化,但是其核心競爭力卻可以讓他們穿越周期。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看,日本企業擁有最頂尖的技術,最便宜的資金和最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在勞動力和土地這個生產要素上日本大幅落後,但是日本企業通過全球開設生產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這個問題。
最後的最後,是今天比較火的圖,咱們總理參觀豐田北海道車廠。
段子手們配畫外音說總理臉色凝重是因為看到豐田的電動車而想到了國內上千億的新能源補貼。國內新能源車達到什麽技術水平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豐田這家被中國輿論喊了幾年將被彎道超車的企業創造了曆史盈利新高,等於兩個騰訊,或者三個阿裏或華為,又或者15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