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feng.com/a/20180219/56120307_0.shtml
前段時間BBC 出了一部華人主演的喜劇,才播一集就下架。
還被全網噴。
就是這部三觀奇歪的《逐夢魔女》(Chinese Burn)。
這部劇把中國女孩塑造成拜金、浮誇、浪蕩的欲女,以成為「Bitches」(婊)為榮。
IMDb 上的評論也代表了普遍中國觀眾的心聲——
「性別和種族歧視的爛片!」
幾位主演說,拍這部劇是為了改變西方社會對華人木訥內斂的刻板印象。
抱歉,改變≠墮落。
想抱「政治正確」的大腿,這方向感也太歪了。
在西方,華裔遭受刻板印象的困擾,這是事實。
這種印象需要改變,也是事實。
但明明可以選擇更加優雅而勇敢的方式,比如像這些人所做的,
可惜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國寶銀行:小到可以進監獄》
Abacus: Small Enough to Jail
這是一部以華人為主角的紀錄片,已獲得2018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然而豆瓣評價也不到500 人,可以說是很少了。
主人公是唐人街的孫氏一家:孫啟誠和曾慧琳夫婦,以及四個女兒孫儀芬、孫儀文、孫儀珍、孫儀琳。
孫啟斌近80 歲,在紐約唐人街成立了一家社區銀行,名為「國寶銀行」,幾個女兒幫他打理事物。
銀行的英文名非常中式,Abacus(算盤)。
本質也很中式,其客戶幾乎都是華人。
本來是一個移民美國夢的經典案例,不料意外發生。
2009 年,紐約市地檢署起訴這家銀行,共計184 項指控(其中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欺詐、重大盜竊罪、共謀罪等多項重罪)。
這件案子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後唯一一家被起訴的銀行。
08 年有個關鍵詞叫「大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
什麽意思?
為了賺取高昂的傭金,華爾街給沒有還款能力的人提供房屋貸款(即我們常說的次級貸款),最後導致金融危機。
華爾街監守自盜,是罪魁禍首。
可這些金融機構對美國經濟命脈太重要了而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 ),於是政府反而拿納稅人的錢補貼這些銀行。
美國人莫名其妙遭遇金融危機,沒了房子還失了業,關鍵還沒有人受懲罰,人人心裏憋了一口氣。
聯邦政府發現,恰好有這麽一家華人社區銀行,規模很小,成為出氣的不二人選。
誠如標題所說的「小能坐牢」(Small Enough to Jail)。
導火索是一起內部貪汙案。
房貸審批部門的一位員工餘啟斌,在給一對小夫妻辦理房貸按揭的時候,貪汙了2400 美元。
孫家兩個女兒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開除餘啟斌。
並及時向聯邦銀行監管機構報告,此外還聘請了第三方調查專家徹查貸款部門。
這本是一個正常的銀行內部解決問題的流程:發現貪汙,開除相關人員,然後徹查以杜絕再次發生類似案件。
可是,這樁貪汙案,被政府瞄上了。
孫家人好半天緩過勁來:等一下,原來我們才是目標。
監管機構發現,窩草這就是一個濫發不良貸款的銀行啊。
因為房貸申請文件上,月收入幾千的人敢買幾百萬的房子,而且首付的錢都是借的,次級貸款沒跑了!
地檢署磨刀霍霍,感覺像是一口咬住了獵物。
這就涉及到華人移民群體的特殊性。
月收入幾千?
那可不止。
賬單上寫著那些工資是要報稅的,所以為了偷稅,華人有一部分是隱形的現金收入。
而那些所謂「借」來的錢,都來自父母親友。
中國社會的親友金錢往來,是贈予的還是借的,有時候還真說不準。
你說還吧,也行。
你說真是困難了一時半會還不了,親友一般也不催你。
所以這種所謂的「負債」並沒有那麽嚴峻。
但向來在金錢上涇渭分明的美國人搞不懂,到底是贈予的還是借的?
在法庭上,華裔證人往往被這個問題搞得不知所措。
而整個案件最荒謬的部分在於:找不出來受害者。
因為孫家銀行的房屋貸款的履約率非常高,比那些大銀行不知道好到哪裏去了。
銀行賺錢,人們也住進了房子,沒有受害者。
這場訴訟案件整整持續了五年,最終以孫家無罪告終。
一家人在法庭上喜極而泣。
可代價慘重。
孫家為此耗費了漫長的5 年,陷入紛亂的輿論,外加1 千萬美金的訴訟費用。
「是勇敢的,然而也是昂貴的」
孫家人一直不明白的是,如此顯而易見的無罪事實,政府為什麽一直揪著不放?
讓一家貸款履約表現良好的銀行,為08 年金融危機背鍋,這一聽就很荒謬可笑的事情,為什麽持續了這麽久?
最大的原因是:這是一家華人銀行。
有一個我們不願意承認但無法否認的事實:華裔,在美國依然受到歧視。
美國執法人員,對華裔社群抱有更加嚴苛的觀念,
在他們的頭腦裏,似乎認為中國人更不守法。
一位擺攤賣水果的大媽,就是因為水果攤超出了人行道10 英尺(約3 米),就被罰款了1 千美金。
而人行道上,此時正停著一輛執法者的寶馬,絲毫沒有受罰。
執法者內心是有偏見的,國寶銀行事件,是偏見的產物。
所以到頭來,孫氏一族不僅是幫國寶銀行洗清罪名,而更是幫助整個華裔社區洗清汙名。
大女兒的一位朋友說「當我得知獲勝的消息時,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反之,如果他們被搞垮了,認罪了,那麽整個華人圈的聲譽都會受到波及。
標簽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
魚叔出個題:在美國最受歡迎的中國菜是啥?
是這貨,左宗棠雞。
其做法是:油炸雞腿肉,然後在糖醋醬汁裏翻炒,出鍋配上蔬菜。
99% 的中國人都沒吃過,吃過的中國人當中,99% 都表示不喜歡。
然而這道菜的興盛,卻和中國的國際地位緊密相關。
從1882 年美國《排華法案》出台之後,第一批因為淘金熱到美國的華工大量被解雇。
他們被迫通過開餐館和洗衣店來掙生活。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美成為軍事上的敵人,華人地位也迅速隕落,受到主流群體排斥,大量中餐館倒閉。
一位50 年代到美國開餐館的老太太提到當年的經曆:
「沒有人願意給我貸款,我買東西都必須付現金。當時想在一個地段好的地方開店,但美國人不願意租給我,說中國人髒。」
直至1972 年尼克鬆訪華,美國人在電視直播上,看到尼克鬆坐在圓桌上喝茅台,用筷子夾菜,美國華人和中餐館才再次迎來春天。
也就是在同一年,左宗棠雞在美國誕生並風靡至今。
想象一下,如果現在中美關係緊張,或中國國力衰弱,在美華裔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同樣,如果華裔大量犯罪造成不好的名聲,那麽中國遊客去國外,也得不到好臉色。
我們黑頭發黃皮膚,我們用筷子,我們吃餃子,過春節...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共享一套文化係統。
這是流淌在血液裏的,無論你是身在國內,還是國外。
我們遠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榮辱與共的整體。
風蕭蕭 回複 喜愛心 2018-02-23 19:03:10 的評論:說得好哇,是這樣的。在文學這個博客,這是少有的理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