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Wellness

覆蓋內容有心理學概念,症狀,治療手段,教子有方,心理學趣味常識, 中醫心理學之博大精深等
正文

小孩哭鬧不願意離開父母去上學該怎麽辦?

(2017-04-21 15:49:32) 下一個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這好像聽起來並不陌生。 你打算按時上班,赴朋友的聚會,或完成一周的夥食食材購買。 但你的小孩不願離開你,這時候你是不是特別糾結甚至無奈?怎麽辦呢?在探討之前,我想說,你的每一次的妥協會讓這種你不希望有的行為固化。 但這並不是說你要生硬的丟下小孩給保姆,學校或幼兒園的老師並任其哭鬧。 因為感到被拋棄對小孩來說是一種難治的創傷。 你不應該這樣做而相信小孩會習慣或自愈。

         很多市麵上的書主張小孩子自然地會逐漸習慣和調整他們的別離障礙和焦慮,我自然是不讚成的因為在臨床中遇到太多案例,小孩過早感受到被的感覺的小孩多數在日後會出現抑鬱和焦慮 或反社會傾向及行為問題。所以要培養健康樂觀的小孩,在情感形成和行為養成的關鍵期(從出生 到12歲),一定盡量避免使用過激和生硬的權威式的教養手段。以下提供幾點小貼士不妨在生活中試一試:

1.   提供告別的暗示

家長對小孩行為的反應會強化其行為。家長可以試著用肢體語言為小孩提供分別的暗示。 這種暗示可以是拿起車鑰匙,開始穿衣服,把嬰兒放到搖籃裏,或與保姆打招呼交代事宜。這是你的小孩可能會開始嘰嘰歪歪,哭鬧不止。對大一點的小孩,他/她可能會開始拽你的衣服,倒在地上打滾兒撒潑。小孩的這些行為的目的是要拖延你離開的時間並希望你會留下來陪他們。如果你十次中哪怕有一次是妥協了,小孩便是成功的培訓你乖乖聽話了。 或者你的確成功地離開了他們,但在辦完事情返回家中後,迫不及待的把他們抱起來,又親又哄的,這樣其實也是一種妥協。也不利於行為訓練。 

通常,嬰幼兒的哭鬧會發生在小孩的臥室,當你放下他們人他們一個人睡覺時。也有時發生在把嬰兒交給保姆或其他看孩子的大人,對大一點的兒童則多發生在家以外的場所如學校和幼兒園。總之處理不當的話,輕度的哭鬧便變會變成強烈的哭鬧。從心理層麵上講,人的行為隻要有觀眾關注便會欲燃欲烈。 所以,為了防止小孩的苦惱升級,在培訓的一段時間內,你要狠下心來,隻當他們表現好不哭鬧時才對他們付諸關注。 如此多次強化,小孩的行為才會更有建設性並對你的別離逐漸習慣並能理性的應對。久而久之,小孩便可以和你長一點時間分開而不會哭鬧不止。 

2.   做好日程規劃

不定期的去嬰幼兒的房間巡視,停留的時間的長短要不一。離開時即使嬰幼兒哭鬧也要離開地果斷。 這便教會嬰幼兒他/她的哭鬧並不能叫你留在身邊。 

3.   當你出門時,一定告知小孩你要出門並一定會返回。說完後,你一定要斷然離開卻不了不算和改變主意。

4.   一旦離開,不要再返回房中安撫小孩。否則他們就以為他們的哭鬧伎倆會成功。 

綜上所述,你要做的是訓練小孩而不是被小孩訓練。作為家長的你,應該提供和創造一個有建設性的軟硬環境以便培養小孩恰當的社交行為。另外,你要認清你在分別中扮演的角色是愛小孩的家長亦是嚴格的培訓者。隻有這樣,小孩才會從幼兒期起正確理解社會關係並形成恰當的親子互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