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小孩十分任性衝動。經常想要什麽必須馬上得到,不然就大發脾氣十分不好管教。雖然臨床中衝動是多動症的經典症狀,但衝動的小孩並不一定是多動症小孩 。 衝動為所帶來的後果,也無法控製不假思索便作出反應的行為模式。如果一個小孩有行為抑製困難症,他/她便需要家長有更多的耐心和理解而且家長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訓這樣的小孩。
有行為抑製困難症的小孩並不是在任何場所都有行為問題,事實上, 衝動也是一種能量,可以被正確引導的話,衝動的能量完全可以變成積極的動力。有行為抑製困難症的衝動小孩可能會花幾個小時認真地坐在電腦前而不分散精力但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會暴躁缺乏耐心。在社交場合中,衝動小孩的暴脾氣是非常不利於他們社交關係的維係,並導致家長老師不得不使用懲罰和消極反應手段來遏製他們的行為。惡性循環的結果便是他們的衝動變成故意的因為他們想得到關注即使關注是負麵的,畢竟是在他們衝動爆表時,家長和老師們要把注意力投射給他們。小孩不在意關注是良性還是惡性,他們通常認為隻要大人們對他們的行為有反應了,他們就是達到既定的目的了。可是這種不顧後果的行為在別的小朋友看來可能會是十分不恥的,因而不斷來自與同伴的負麵反饋會逐漸擊敗衝動小孩的自我認知和自信。
以下是基於我在北美心理臨床的經驗提供給家長一些小建議,由於文化環境的不同可能不適用中國國內教育原則,但是還是可以以供參考: 教育引導的關鍵是合作。小孩和家長老師合作設定獲得新技能的目標。在下海練習並掌握這些技能時,每個參與這個計劃的人都應該真心表達成就感。如此小孩可能逐漸形成正確認知並樂意自覺控製自己的衝動行為。
· 引導是要以辨別積極行為為主,合力設定可實現目標。
指出小孩要改進和多重複的行為比如和同伴合作,分享,輪流,講禮貌。家長和老師應該強調小孩的正麵行為並及時加以表揚。 這樣會增加小孩重複好的行為的概率。鼓勵這種狀態的方法一般是讓小孩和家長一起設定個目標並談好一套獎賞方案。獎賞可以是以點數,星星,和代分券等的形式積攢然後兌換津貼或其他優先權限比如上網時間,遊戲時間,親子度假安排等等。
· 引導不要用命令和指使的語氣。
家長要小心使用“不”和“不允許”這樣的詞。有時家長是要控製場麵所以必須嚴厲禁止某些行為,但切記不要過多使用命令語氣。家長要對孩子有符合實際的期望並在製定目標時反應出來。
· 引導法要用積極鼓勵的方式。
家長要耐心地指導小孩在不同場合下有正確的行為表現。這主要要以告訴小孩要做什麽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她/他做什麽。家長要在措辭上下點功夫以提高小孩的服從率。比如,當你要說“不要在路中央走”,家長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和我走在一起因為走在路中央很危險”。 使用“不要……”這種句式暗示小孩如果他們不遵守就會得到家長的注意力,這容易引發小孩的逆反反應。另外,如果發生家長反複重複他們的要求或理由,小孩就會掌握原來他們忽視家長的指令會導致他們對家長關注的掌控。如果家長因為自己的指令被忽視而抓狂,小孩就會了解原來他們還可以掌控家長的情緒。這都不利於最終有效的管教小孩。有時獎賞不一定非是物質的,口頭表揚對小孩一樣有吸引力,比如”你和吉米分享了玩具,你表現真棒!“ 在表揚時,家長切記盡量表揚行為而不要對小孩本身做評估。比如,你可以說”你這次很聽話,我真為你的表現感到驕傲!“ 而不要說”你這次很聽話,你真是個好孩!“
· 引導時要讓小孩清楚的知道和了解不良行為的後果而且要始終一致地獎懲。
家長在觀察到不良行為時及時給予指正。通常,口頭的指正遠遠不足以讓小孩改變不良行為。一般比較有效的方法時使用“出局” 即“time out”.這指的時小孩被暫時剝奪了獲得獎勵的機會而為自己不良行為做反思。TO 一定要在不良行為發生後第一時間就使用,不讓回造成困惑和不服。TO時間不要太長,兩到五分鍾最合適。家長立刻與小孩商量如何改變並獲得獎賞。家長要讓小孩知道家長時樂意給小孩第二次機會。如果不良行為發生在商店和購物中心該怎麽辦?眾目睽睽之下家長懲罰小孩會讓家長和小孩都很尷尬。而且由於有更多的關注,小孩偃旗息鼓的可能性會降低。這時家長要立刻對小孩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讓小孩自己一個人呆著,家長離開現場並在不遠處不要被小孩看到的地方注意不要有危險發生。必要時要立刻帶著小孩離開現場。使用TO關鍵時要一致性,相關性,家長在使用時不要過多解釋或參雜情感。Dr. Phelan 說1-2-3法最有效 即小孩會得到兩次警告然後就是TO。“一次”,“兩次”,“三次,TO,到牆角站好。”
· 避免體罰。
體罰隻是懲罰,它教不會小孩正確的行為。在國外,體罰也是違法的行為,家長老師會受到法律製裁。體罰通常隻不過教會小孩以暴製暴。而且家長通常因為實行了體罰而自責,隨後便是家長想補償小孩。這種大一巴掌有給個棗的做法會是小孩十分困惑不解。所以不利於管教。
· 行為抑製技能的養成
設計一種低險情景,並用“不”來培訓小孩的抑製力和等待獎賞的耐心。在小實驗中如果小孩勝利過關,家長要及時表揚並給與小孩想要的獎勵。不但的小實驗,不斷的成功闖關,小還會逐漸形成有效的認知並自動克製衝動。這個過程關鍵在於要循序漸進。比如對小孩說:“你現在不能吃冰激淋,但是如果你先忘記一下冰激淩而把晚飯先吃幹淨,你就可以吃冰激淩。”逐漸的小孩會習慣小小的等待,隨後便可以延長等待時間。
· 如何處理憤怒。
逐漸積累的挫折感會導致有行為抑製障礙的小孩最終爆發憤怒。家長和小孩應該不時地討論生氣這件事。尤其是在小孩沒行為問題時。家長可以借助一些寫關於生氣的書來引入討論話題。讓小孩說出她/他時生氣的其實會幫助小孩辨別情緒並正麵對待他們自己生氣這件事。家長可以幫助小孩辨識自己的情緒:“你感到生氣是因為我說你不能吃冰激淩……如果你鎮靜下來,我們可以商量什麽時候吃冰激淩。”
· 引導養成反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可以令小孩提高認知和克製力。家長可以教小孩使用“停下來,看看,聽聽。”然後再做出反應。基本上,家長或老師可以提醒小孩三思而後行,想一下:“問題是什麽?” 然後想想:”我有什麽選擇?“ 然後選擇一下采取什麽行動。家長可以和小孩探討一下他/她為什麽做了那樣的選擇。反複重複演練,小孩便會自動三思而後行了。
· 自我監控和對自我行為的正確評估。
下一步便是教會小孩自我監督並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評估 。家長和老師可以問小孩“你認為你在過去的半個小時表現怎樣?”家長或老師隨後可以對小孩的自我評估做出反應,獎勵他們對自己的正確評價。關鍵不是要看小孩是否表現好,而時要看小孩是否對自己的行為能夠做出正確的評估。如果小孩說“我想我的表現時五分製的兩份。”這說明她/他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有正確的認知。家長或老師應該十分謹慎的對待自己對小孩對自我不良行為的正確評估的反饋。 下麵這個例子十分不利於引導良性行為的養成:
吉米,你覺的你今天早上的表現如何?
我覺得可能不怎麽地,五分製的話,也就得一分吧。
非常好,你說的非常對,所以你得在你的房間裏度過下午了。
這樣的對話會讓小孩感到你是在設計挖坑陷害他/她。而去對小孩自己的正確評估沒有做出獎勵。 相反如果像下麵這樣,效果會截然不同:
吉米,你覺得你的行為在五分製中算積分?
我想可能隻有一分吧。
我也這樣想。我很高興你和我在這一點意見一致,你的了一分盡管你早上的不良行為導致你被扣掉一分,咱們是不是可以討論一下怎樣幫你下午表現好點?
總之,引導改善行為就像練冰球或足球或棒球,技能不會一夜之間便養成。家長和老師必須有足夠的內心多使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引導小孩逐漸有一致的良好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