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的小孩多半會有多動症。衝動或者說缺乏行為上的禁忌在心理學界中被認為時多動症的典型症狀之一。 權威人士如Russell Barkley博士亦認為沒有行為禁忌是多動症的核心問題。這樣的小孩無法應對和忍受遲來的獎賞,做事不顧後果,對事反應過激。對待沒有行為禁忌的小孩的管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對他們的訓練要遠遠多出對普通小的訓練。 那麽如何訓練呢?
既然沒有行為禁忌是多動症治療中最難的問題,治療過程中可以考慮將這種衝動現象正確引導使其轉變成積極的做事動力。做事不上心注意力不集中最多表現是在學習時,家長也經常懷疑一個能在電腦前坐三個小時的小孩有注意力障礙。衝動行為和翻臉不認人的壞脾氣會影響和諧的社交關係。另外多動症小孩常表現出的令人反感的行為問題得到的多是老師和家長的懲罰及消極對待。這些不良行為有時會變成故意的以謀求他人的注意以及證實小孩自定義“壞”。長期被消極對待的多動症小孩會由於其不被社交接受的行為而受排擠,最終影響他/她的自我認知,進而導致自尊心受挫。
訓練有衝動行為問題的小孩時, 一定要包括有行為問題的小孩讓其積極參與。 培訓人與小孩一道設定可實現目標以獲取新技能為目的。隨著不斷的實踐新技能,小孩會最終掌握這些技能。在這種參與和實踐過程中,小孩和家長都會有成就感而改變一貫的消極態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此類行為訓練,小孩會逐漸養成自動認知和控製衝動行為的習慣。 具體的操作大致有一下一些注意事項:
1) 訓練要以發現積極的行為為目的並基於這些行為而設定目標
首先找出要改進和提高的行為現象。比如,通玩伴分享玩具,排隊等輪到自己的機會,良好的社交儀態,或玩耍時與小朋友合作等。 家長或其他成年人應該在察覺不良行為時提醒和指正小孩的行為。訓練的主題是“注重小孩好的行為”。如此便可以增加好的行為的發生率並抑製消極行為因消極注意力而頻發的概率。在這個過程中,能更有效的改進行為模式的方法是在設定目標是羅列出獎賞製度。 獎賞可以是與小孩的零花錢,優先權之類的掛鉤。形式可以是點數,星星或代金券之類。
2) 訓練不是以命令和指令的形式
小心使用”不”和“不可以”。 有時,家長及培訓人有必要控製自己的態度及說話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不要下命令或設定不接地氣不切實際的目標和期待。
3) 訓練是以給積極的指引為宗旨
行為訓練中指引小孩在不同的場合正確表現正確的行為。這便是告訴小孩“怎麽做”而不是“不做什麽”。 要找到方法極力用積極的語言總結小孩的行為。 譬如,與其說“不要走路中央”不如說“我希望你和我一起走因為坐在路中央會很危險”。從心理學角度說使用“不”開頭傳達的如果不服從指令便會獲得關注。如此便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做為家長或長輩,不應該讓小孩感受挑戰長輩所能帶來的刺激和快感。另外,如果不聽話的後果僅僅是長輩和家長的絮叨說教或哀求,那麽小孩便會了解他/她的行為不僅可以獲得關注更可以控製家長和長輩的注意力。尤其當家長感到憤怒和困惑而情緒失控,小孩便知道他們可以控製家長的情緒反應。
相反,把指令用積極的正麵的方式表達出來會有效地給家長的獎賞做鋪墊渲染。 獎賞盡量不要和物質掛鉤,最好是以”社交認可”的形式來做獎賞回報. 比如口頭上說“傑米,你真的很聽話”。 最好是品論小孩的積極正麵的行為而不是他/她這個人, 如不要說“傑米,你真是個好孩子。”
4) 訓練時要對不可接受的行為使用明確的並一致性的後果。 訓練的目的時要在發現不當行為時及時加以指正。 但僅僅停留在口頭指正通常是不夠的。 對社交不接受的不當行為所使用的明確且一致的後果最好時用“Time out” (暫停)這其實時針對獎勵暫停 (time out from reinforcement),即讓小孩知道他/她的行為導致了他/她暫時被剝奪了潛在得到獎賞的機會。 具體操作應該時當不當行為出現時,第一時間將小孩移離人多玩具多的地方,讓他/她獨自呆在角落或沒有任何有趣物件的臥室中。兩到五分鍾後要給小孩改過修正的機會並師範正確的社交行為。如果小孩對職責有情緒反應比如大哭大鬧,那麽給他機會修正之前要讓他平靜情緒,有必要時可以延長暫停時間以便他情緒回歸平靜。當然, 如果不當行為發生在公共場所,暫停這個方法不一定適用。那家長應該至少要在控製關注上做文章。充耳不聞小孩的無理要求,平靜的將小孩暫時挪離現場。有時小孩會對肢體接觸做出強烈的反應,那家長就要針對小孩的個人情況盡量避免肢體上發生衝突。對大一點的小孩,可以考慮使用縮減零用津貼或優先權的形式來輔助矯正不當行為。
總之,訓練的目的時要小孩知道不當的行為導致的後果一定時合理公平的懲戒。暫停這一招有時會不大管用,尤其時當小孩知道他們可以不接受暫停或他們隻要講不當行為升級便可逃過暫停的處罰。 訓練的宗旨便是始終一致的方法,切忌不能無原則地讓小孩得過且過。 一般來講,訓練最好在學前班時開始,稍晚亦可亡羊補牢。家長在訓練過程中不要用太多的詞語和情緒,應該簡明扼要地理性地傳達暫停的處罰。也可以使用Phelan博士的倒數三技巧,即家長在表達暫停的決定後,給小孩時限來履行 “ 一、二、三、暫停”。
5) 訓練要避免肢體懲罰。訓練是不以懲罰為目的的。 懲罰並不會交給小孩正確的行為。 家長盡量克製自己不要采取體罰和其他的懲罰措施。 家長的懲罰行為最多隻是教會小孩用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已。 而且施懲的家長優惠深感愧疚和不安而選擇補償賠罪的措施比如嘴上會說是為了小孩好,是愛她/他,或擁抱他們以表抱歉等等,都會將事情越搞越混亂。這種互相矛盾的雙軌信息所傳遞的就是小孩了解到他們的不當行為會導致家長的情感宣泄。這樣也就是說小孩有學會了一招來控製家長。 擁抱可以使用,但要注意一定是在xi年紀稍小的小孩亂發脾氣後並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些失控時,家長用安撫擁抱的方法來給小孩一個定心丸讓小孩感到有安全感。
6) 訓練行為約束的技能。 做行為訓練時一定要了解行為和認知的一些基本原則。 A)約束和等待獎賞的訓練原則。 家長要做好不吝說“不” 並且設計一些低險級場景培養小孩的等待耐心。如果小孩做到了便及時給予獎賞。難易程度由簡單開始。家長一旦虛了諾便不可食言。有一點可以借鑒以便提高小孩的耐力,家長可以這樣說“你做得很好,按照我們事先約定你可以得一個冰激淋,可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們用完晚餐後再吃,那你就太棒了。” 如此訓練,小孩逐漸會習慣延長等待得時間。這是孩子培養過程中很重要得一課。能夠擅於等待得小孩長大後多半是可塑之才。B) 訓練對惱怒的管理。 無法約束行為、無法等待獎賞的小孩容易內心積壓困惑而產生惱羞成怒的問題。在有衝突的時候,小孩變得十分生氣。家長應該在小孩不那麽生氣時和小孩探討一下他的情緒反應並讓他有機會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家長可以這樣說“你知道有的時候你會因為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而生氣,這是很正常的。我想和你聊聊怎樣正確地對待自己的氣惱而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當然著適當的機會如看書或電影時介紹一下正確的控製情緒的方法。有時讓小孩給自己的情緒加標簽。如果小孩能及時的在他生氣時說出他生氣了其實是幫助對付生氣情緒的第一步。 如果小孩開始有點生氣了,家長便可以這樣引導“我知道你不高興因為你很想吃冰激淩但我不允許你吃,可是如果你平靜下來我們可以談談你什麽時間可以吃。”
一些心理谘詢師如Michael White 非常推崇用”外化“法將惱怒和發脾氣和小孩本人的天性分開。這樣可以幫助小孩意識到生氣是不速之客,小孩會逐漸掌控他們自己的情緒。C)訓練反思的思維方式。 幫助小孩從認知上提高並使用內部語言能力學會控製衝動行為。簡單地說便是使用語言暗示”停下來、觀察、聆聽“。引導小孩用反思的方式回應。讓小孩 ”停下來,然後想一下是什麽問題?然後想想我能有什麽選擇“,想好了以後再采取適當的行動。鼓勵小孩多找幾個備選方案,並且鼓勵小孩談談他/她的選擇原則。如此反複多次的訓練,先思而後行便會成為一種習慣。 D)訓練自我監督自我評估的能力。這主要是指
讓小孩自己學會監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般就是讓小孩定時自省 “我在過去的半小時表現怎樣?“家長或老師可以給予及時的反饋。無論行為是否得當,重點是要給予能夠正確評估自己的行為這件事做一下肯定。家長老師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整個訓練變成是一種陷阱。比如下麵這種處理便是錯誤的:
家長: 好吧,傑米,你覺得你今天早上的表現如何?
傑米:呃,我認為肯能不咋地,也就的了五分鍾的一分吧。
家長:你說對了,今天下午你就呆在你的屋裏別出去玩了。
這樣的處理的問題是家長擺明了是要給小孩挖坑而違背了訓練的初衷即“盡量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 另外這種處理不但沒有肯定小孩的正確自我評估反倒成了懲罰小孩的借口。這便成了事與願違的狀況。正確的處理應該是:
家長: 傑米,從1到5,你覺得你今天早上得表現怎樣?
傑米: 我覺得我得得是1 分吧
家長:我也這樣認為。 我非常高興我們得看法是一致的。 雖然你的表現被扣分但你的正確評估卻給你加了分。咱們一起看看怎樣讓你的下午過得好點行嗎?
總結一下。雖然這些技巧看似不足為奇並簡單易行,訓練其實是要花時間和有決心的才行。 就像遊泳打球一樣不可能一晚上就學會。如上所述的方法如果能照辦,訓練不僅能夠改善衝動行為而且能夠全麵提高小孩的情緒和行為的調節能力,社交能力和學習能力。 對於既有衝動問題又有多動症的小孩,訓練可以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證明這種結合的方法著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