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寶盤小孩可不是指給你聚財的小孩,恰恰相反,這個概念指的是小孩見什麽要什麽。 什麽流行就要什麽的小孩。Bruce A Baldwin 定義了這個標簽。他指那些隻要父母給最好的,總是要不斷的驚喜刺激, 但卻不能善始善終地完成一樣任務並希冀他人無條件接受他們的小孩。
對於父母係成功人士的一族,他們的小孩通常屬於這類小孩。這些家長發現小孩舉止不成熟,期望值高於現實境況的話是最樂意花錢找谘詢師進行調節以便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 Baldwin 是一個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他的專長是幫助成功人士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他總結說物質的極大豐富總是代表了豐厚的生活。這是美國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的生活目標。 但也正是這一種生活方式下培育的小孩由於生活優越,衣食無憂導致他們的小孩對未來真實的世界不能適應且不能有擔當。 這些家庭雖然非富可敵國,但還是花得起錢購買時尚入流的物件。 他們的小孩擁有各種各樣的時髦電子玩具和更新換代產品。這種富足的生活方式暗藏了幾多悲哀因為小孩沒有養成了不勞而獲的惡習,為日後的終日遊手好閑做了伏筆。 不知不覺中父母變培養了一個“聚寶盆小孩”。
無可厚非,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好的生活。 可是這種家教教出的小孩會幼稚的相信好的生活會在不遠處等他們。他們自己不需要努力奮鬥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勞動和收獲的直接因果。 Baldwin說這種家教下的小孩在情感上是不成熟的,價值觀也不成熟,自然也沒有學會生存技能。為了防止教養出聚寶盆小孩,家長應該注意一下社交和家庭方麵的一些問題。 首先這種家庭是“職業道德分裂“的。 Baldwin解釋說職業道德分裂是因為父母是成功人士,他們可能白手起家但卻拱手放任他們的小孩得己所欲得。無意間便培養並注定了他們小孩的不學無術和庸庸碌碌。
其次, 這些小孩生長在夢幻世界中。這個世界中他們所能擁有的是以他們個人能力無法祈及的。 當這些小孩離開自己家後便會經曆“文化重擊”。 最後,父母一般來自無法擔負太多物質滿足的,他們被強烈的個性張揚驅動而任性地從物質上給予小孩滿足。這時,家長應該自問是否應該如此任性地過度供應小孩。同時自省自己的這種縱容會給小孩帶來什麽不良後果。
Baldwin認為家長如果在物質滿足上不斷退讓妥協的話, 小孩無疑便會養成一種定向思維方式,那就是他們總認為自己掌控一切;他們不需要聽從任何人便可以想要什麽就得到什麽;隻要他們要求,好的事情就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這種信息所傳達的就是 聚寶盆小孩得到許可可以不成熟。 他們異想天開的認為他們擁有無上權力並能控製家長。
話說到這,如何避免聚寶盆小孩的養成呢?你應該怎樣糾正一個已經在成為聚寶盤小孩路上的小孩的行為呢?Baldwin說家長不能急於斷糧,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教小孩正確的價值觀。具體的預防方法有:
1. 分配給小孩工作責任讓他們更有責任感,也代表了小孩能為家的和諧做貢獻;
2. 不要讓小孩無功受祿。不勞而獲或少勞而獲會抹殺小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成功源於得到某種東西的強烈欲望;
3. 訓練小孩的情感敏感性讓他們知道魯莽的行為是不對的。 強調關心和尊重他人會讓小孩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從而有利於人際關係技巧的培養。
4. 灌輸有始有終的精神。這樣小孩才能有遇到困難也能持之以恒;
5. 教會小孩正確看待失敗。 即使小孩做一件事失敗了, 家長也要以鼓勵為主,教會小孩分清失敗和“自我”,把失敗作為學習教材而不是用來攻擊自己;
6. 教小孩由於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 小孩通過直視自己行為並不需要家長補救後果而學會自律和了解個人能力的極限 ;
7. 培養理財的能力。 小孩應該學會對比購物和積蓄的習慣;
8. 與其他小孩合作的精神。家長可以帶領小孩一起完成家庭工程並對小孩的參與表示支持和有耐心。
簡而言之, 聚寶盆小孩是成功父母的犧牲品。起初,小孩本身沒有問題,是家長未能及時灌輸做人要誠信正直的理念及培養有自尊的個性。如果家長一意孤行,不灌輸勞才有所獲,則注定要養成小孩脫離現實生活,無可救藥的令父母失望的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