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曾經的黃沙圍城

(2020-05-29 15:58:58) 下一個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因公去開封出差,順便拜訪一位長者。長者的家背靠高牆,印象中那牆有他家房子兩倍高。我開玩笑說,您這家背靠高崖,冬暖夏涼。長者說,你別看這邊這麽高,外麵頂多齊腰高。當時覺得不可思議,信口說道,那不成住在坑裏了。長者說,還別說,就是住在坑裏。隻是平時進城,離坑沿遠點,感覺不明顯罷了。長者的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我很想體會一下趴在坑沿上,向下俯瞰的感覺。那次行色匆匆,願望沒有達成,但那個念頭一直縈繞於心,幾十年揮之不去。

樓蘭古城,埋於沙下,匈奴故城,半截入沙,寧夏民勤,沙進人退,北京遠郊,沙及後窗。種種黃沙圍城的景象,在影視作品裏多次見到,自己寫東西也多次提及,似乎見多不怪,但那終歸不是親身感受,總覺得隔著一層。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兩幅老照片,據稱是早年的開封城北門一帶,見下圖。

配發照片的文章裏有這樣的描述,早年的開封城圈外,最荒涼的當屬北門一帶,大風把黃河灘上的黃沙吹來,延綿十餘公裏。並逐漸埋沒整個北部城牆,因此北門“帶領”著北城牆,頑強地抵禦著風沙,避免了樓蘭悲劇在開封重演。因為影響到軍事防禦,國民黨統治時期和開封淪陷時期都曾組織人力把越過城牆頂部的沙土鏟出牆外。可是一遇刮風天,滿城黃沙漫天,故有“沙城”之稱。

開封地處中原腹地,周圍沒有沙漠,黃河灘能有多大?漫天的黃沙哪裏來的呢? 考察一下當地的地理和曆史,答案便有了。

黃河是條泥沙河,流到開封時,由於泥沙大量沉積,河床已高出市區地平麵,最高處達十米以上,形成“懸河”奇觀。曆史上,開封城多次遭黃河水淹。考古發現,在開封地下摞著六座城池。據記載,從1194年至1887年的近700年間,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決口泛濫達110多次。在開封段,最近一次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據文獻記載,當時大水直衝開封北城牆,部分地段傾塌滲漏,南門及水門洞均進水。那次大水圍城達八個月之久。所幸當時開封府將城牆臨時進行了封堵,使大水未能漫灌全城,但是圍城大水所淤積的泥沙為現在之開封城牆內外高度差做了鋪墊。大水之後,開封府對城牆進行了重修,“回圍增高一丈”即在當時城牆的基礎上加高一丈進行修整。

當時的清政府,第一次鴉片戰爭新敗不久,割地又賠款,加修城牆已是捉襟見肘,豈有餘力整治河灘? 可以想象,大片良田被黃沙覆蓋是什麽景象。尤其是冬季,西北風一刮,漫天黃沙奔北城牆而來。加高那一丈用不了幾年就被找齊了。至此,我從理性上說服了自己。

看到這兩幅照片,心裏還是頗感震撼,畢竟我到過那堵城牆下麵。文章還稱,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北城外沙丘上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先後出現“紅領巾防護林”,“共青團防護林”,“青年防護林”等,年年歲歲,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那裏已是林木蔥蔥,大大地減少了風沙對開封和城牆的侵襲。讀後,我那個縈繞於心的念頭愈發強烈了,有朝一日再去開封,無論如何也要去北門一帶,裏外走走。

從GoogleMaps上看,開封城正北至黃河邊已基本被綠色覆蓋,隻有西北方向還有依稀黃色,見左圖。四十年前,黃色應該更重,那裏應該是圍城黃沙的主要來源。有朝一日,若有機會再去開封,沙門村,馬莊村,回回寨一帶也要去走走。同理,若有機會去埃塞俄比亞,也想去看看,一夜之間地表上撕開的那個大裂口,見右圖。不為別的,隻為滿足好奇心。後者顯示,在大自然的偉力麵前,人力多麽渺小。前者顯示,與天鬥,人力還是有所作為的。千萬年來,天人較力,天平不就是在這兩極之間擺動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