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53)
2020 (55)
2021 (46)
2022 (66)
2023 (59)
2024 (63)
2025 (3)
一年一度的報稅季節又來了。對於多數納稅人來說,這是剝皮剜肉的季節。隨著每個月的工資單,工薪階層已被零刀割過,但到了春天算總賬的時候,不少人還是免不了要橫著挨一刀。資產階級就更不在話下了。色目國個人所得稅的算法如同剝皮,聯邦剝一層,省裏剝一層。以前年為例,對單身納稅人來說,
聯邦是這樣剝的: | 安省是這樣剝的: | ||||||||||||||||||||||||||||
|
|
以上隻是概要,具體算法的複雜令人頭暈目眩,很多人寧願求助於金融專業人士,我就是其中之一。如此一來,在聯邦和省裏下刀之前,先要被算稅的剜一刀。豈不痛哉! 稅法的中心思想是,收入越高,稅率越高。政府以法律的名義剝皮剜肉,廣大中產以上階級雖然肉疼,但還是心甘情願地挨刀。
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 1910/07/04 - 2003/02/23),見右圖,注意到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這一社會心理現象反映的是與名望和地位有關的累積優勢。1968年,莫頓用一個形象的術語來概括這種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這一術語遂被社會學界廣泛接受,並擴散到其它領域。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典出《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中的一則寓言: For unto every one that hath shall be given, and he shall have abundance: but from him that hath not shall be taken even that which he hath. 意思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在學術領域裏,馬太效應表現為,有名的越發有名,無名的很難出名。類似的效應也出現於藝人,政客,掮客等圏子裏。在動物世界裏,馬太效應表現為,強悍的獅王占有多個性交對象,羸弱的雄獅一個也沒有。在教育領域裏,馬太效應表現為,率先獲得閱讀能力的孩子越來越能讀,不行的孩子越來越差。在社會經濟領域裏,馬太效應表現為,富的越富,窮的越窮。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裏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老子的語言,馬太效應可概括為,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的意思是,馬太效應是人之道,天之道是逆馬太效應。
曆史上,很多劫富濟貧的草寇義匪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原來他們是有理論依據的。據說,民國時期,山東臨城抱犢崮一帶的土匪曾流傳如下歌謠,“上等人們欠我錢,中等人們莫管閑。下等人們快來吧,跟我上山去過年”。話糙理歪,但不能否認,其中含有逆馬太效應的合理成分。
在製定稅法的時候,色國立法人應該沒有讀過《道德經》,但他們訂立的稅法卻與老子的思想吻合。這一巧合佐證,逆馬太效應是天之道,或曰,普世價值,否認普世價值的人大概不至於連祖宗的道德也一並否認了吧? 抑製馬太效應是一個健康社會必須采取的政策。色國中產以上階級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雖遭剝皮剜肉而沒有怨言。
一個放縱馬太效應的社會,如同一個不斷加溫的壓力容器,貧富兩極化會以幾何級數增長,到了一定的點,是要爆炸的,無論它多麽富有。
That's a good one :-)
梁不是我偷的,是莫教授。不過,莫教授說的馬太效應,猶如現代人說的朝三暮四,與莊子的原意相去甚遠。
Robert C. Merton benefited from his father's reputation for sure.
Matthew Side Effect?
打土豪分田地,合作化公社化,包產到戶聯產承包,...,羅旋式竄登,波浪式折騰。
The Matthew Effect and its limits might explain 合久必分, but how about 分久必合?
It's interesting that Robert K. Merton's son, Robert C. Merton, a Nobel Economist, was responsible for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s collapse due to his modeling errors.
學習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