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來罘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木雞

(2018-03-09 15:56:45) 下一個

現代漢語裏有一個成語叫“呆若木雞”,用來形容癡傻發愣的樣子,是一個貶義詞。這個成語源於莊子,其原始含義離現代含義相去甚遠。我先回溯其原始含義,然後再看它在莊子的思想體係裏處於一個什麽樣的位置。

《莊子·達生》篇一段有關鬥雞的描寫。“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翻譯成白話,上麵一段大意如下。齊王請紀子幫他訓養鬥雞。十天後,派人來問,雞訓好了嗎? 紀子說,沒好,一見對手就沉不住氣。又過十天,齊王派人再問。紀子說,沒好,還有點目怒氣盛。又過十天,齊王再次派人來問。紀子說,好了。別的雞叫,它已經沒有反應了,看上去像隻木雞,它功德圓滿了,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不敢應戰,全嚇跑了。

上麵這段顯示,當初木雞顯然是一個褒義詞。此處的木雞之呆,與《莊子·齊物論》裏南郭子綦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相似,表示進入一定的境界,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境界,即老子所謂,若愚的大智,若拙的大巧,希聲的大音,無形的大象。

道家講究,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我曾將其歸納為居下風。在句式上,木雞之說可以重述為,知其強,守其弱,為天下壑。這樣就不難看出,木雞之說與道家的居下風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語義上,木雞之說還可以概括為,兩雞相遇,示強者往往是弱者。我們不妨稱之為“木雞定律”。

在動物界,木雞定律雖非鐵律,也堪稱通則。紀渻子已證明,木雞定律放之禽類是準的,常識告訴我們,它放之犬類亦準。俗話說,咬人的狗不叫,這與木雞定律的意思大致相當,養過狗的人應該深有體會。兩狗相遇,先發難的,往往是板凳狗,驢一樣的大丹或灰狗經常是邁著閑適的步子,目中無狗。當然,例外總是有的,巴頓將軍手裏牽的牛頭梗就被老太太懷裏抱的哈吧狗嚇得尿褲子。

我試圖證明,木雞定律放之人類亦準。柏拉圖給人下的定義是,人是無羽毛的兩足動物。據說有人拿來一隻褪了毛的雞,嘲弄柏拉圖,這是人嗎? 其實,人若相鬥,人就是褪了毛的雞,甚至還不如雞。早年間,公共汽車上的爭吵司空見慣,吵得凶的那位往往是弱者,強者一般不怎麽開口,被逼急了會壓底嗓門扔出一句,不服? 下車。當然,例外總是有的,在上海的公共汽車上,我幾次遇上吵架的,很難判斷孰強孰弱。

木雞之說還有一層意思,木雞之所以呆,是因為它目不轉睛,心無旁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於發散,每個點上得到的份額必然小,想成亊,一定程度的聚斂就是必要的。據說,武術的精髓是把力量集中於一點,瞬間釋放出去。木雞顯然是得了武術的精髓,情況也許正相反,是武術得了木雞的精髓。木雞目不轉睛不是因為眼睛有問題,心無旁騖不是因為興趣缺失,那應該是長期把精力集中於一點的結果。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叱吒風雲,出了專業領域,或多或少都有些木雞之呆,甚至低能。六場通透八麵玲瓏的人則往往缺乏深度,所謂樣樣通樣樣鬆是也。人生在世,活得是深度,還是廣度,抑或二者的折衷? 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問題,這裏麵沒有是非對錯,有的是價值取向。

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Samuel Kuhn 1922/07/18 - 1996/06/17),見右圖,1959年在某學術會議上做了一次著名的發言,後被整理成《必要的張力》一文。該文主要討論科學研究的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張力,從思維的方式,談到科學的革命。傳統主要靠聚斂性思維,革新主要靠發散性思維,而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是有衝突的。盡管庫恩強調聚斂性思維,但對發散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於是有,“既然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最佳的科學研究方法是在二者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①。

經過庫恩的總結,必要的張力已成為科學哲學領域裏的經典。我的人生經曆告訴我,它放之於宏觀人生領域亦準。想要功名? 那就得舍棄部分享受;不舍得放棄享受? 那就得舍棄部分功名;想魚與熊掌得兼? 世上芸芸眾生,大師寥若燦星,我問過自己,有那個腦袋嗎? 沒有。那麽二者之間的張力就是必要的。

必要的張力產生木雞之呆。在這一意義上,人人都有點呆,差別隻是呆的程度不同而已。想樣樣通又樣樣不鬆,可能嗎? 在莊子的思想體係裏,豬在圈裏食糟糠,龜在泥裏擺尾行,鳥在林湖食鰌鯈,雉在湖畔勤啄飲,萬物各依天性。那麽,萬人呢? 莊子沒有明說,但邏輯的答案顯而易見,萬人各依天性,因為萬物齊一。

不過,莊子的思想體係缺一樣東西,即庫恩所謂必要的張力。三九嚴寒,癮君子在地鐵入口露天過夜;為拿奧運冠軍,運動藝人衝擊極限弄斷跟腱;明明不差錢,美女藝人非要去店裏偸東西;為拿文學大獎,寫作藝人把自己寫死在窯洞裏。按莊子的說法,這些人應當算是依了自己的天性。按庫恩的說法,這些人的活法顯然缺乏必要的張力。

人人稱心如意,可能嗎? 人人爭當人傑,有必要嗎? 如果兼取莊子與庫恩之長,來個中西合璧,那麽,邏輯的結論應當是,依天順性同時在天人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

-------------------------------------------------------------

① The Essential Tension: 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 P14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