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印軍隊在中印邊界的軍力對比

(2017-07-19 02:28:11) 下一個

 王煜

中印軍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持續一個半月了。這場對峙不僅沒有像以往類似事件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跡象。據《印度時報》稱,對峙事件已逐漸演變成該地區自1967年以來最大的“衝突源”,雙方正在該地區不斷“加碼”。

那麽,如果這場對峙最後真的演變成一場事實上的戰爭,我們又有多少“家底”呢?對於中國來說,選擇以中印邊境的東段作為對印戰爭的突破點,又有多大的戰略意義呢?

“旋渦的核心”——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洞朗地區

喜馬拉雅北麓的鋼鐵長城——西藏軍區

作為印度軍隊的“老朋友”,1952年組建的西藏軍區無疑是中印邊境防務的“直接責任人”,負責中印邊境東段的防務。不同於其他省軍區,地處西南邊陲的西藏軍區不僅下轄大量邊防部隊,還指揮著數萬機動作戰部隊,級別也比一般省軍區高出一級,為副大區級。出於戰略方向、交通等層麵的考慮,中印邊境的中、西段(即阿克賽欽地區)防務由新疆軍區阿裏軍分區負責。

戰時,西藏軍區是當之無愧的前沿指揮所和後勤“大管家”,能夠指揮並管理一個甚至多個合成化戰役軍團

據《軍事報道》等官方報道分析,西藏軍區下轄3個作戰旅、6個邊防團、5個獨立邊防營和多支炮兵、防空、陸航、特戰、工程部隊。和副大區級的新疆軍區一樣,西藏軍區的支援單位足以填滿一個完整的陸軍集團軍,還特別加強了工程旅、汽車團等前線後勤保障力量。與軍改後的集團軍不同,西藏軍區的特種作戰力量至今還是團級建製,陸航旅也剛剛組建不久。

駐原林芝地區某旅,該旅炮兵團裝備了PLC09車載122毫米榴彈炮、PL96牽引122毫米榴彈炮、PHL10模塊化自行火箭炮和PTL02輪式100毫米突擊炮

西藏軍區的機動作戰部隊,基本集中在林芝-拉薩-日喀則這個三角區域附近。在藏南地區對麵,就駐紮著1個山地旅。該旅的曆史頗為傳奇,其前身曾參與“護國運動”,1948年改編為人民解放軍,1951年攻克漢城,並在漢江兩岸與美軍血戰50晝夜;1969年,該部與西藏軍區某師互換駐地和番號,1985年改編為高原山地步兵旅。該旅在本輪軍改前下轄4個步兵營、1個炮兵團,其中炮兵加強了反坦克火力。該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多次挺進山高林密的雅魯藏布江大峽穀地區演訓,具有豐富的山嶽叢林作戰經驗,曾先後7次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印度“錫金邦”當麵的某旅,與藏南當麵的某旅的編製配置大同小異,也裝備了PHL10型模塊化122毫米自行火箭炮

作為我軍唯二的2個山地旅之一,駐原日喀則地區的某旅更是距離洞朗地區最近的機動作戰部隊。該旅自1951年進藏以來,長期紮根雪域高原,每年都要全員全裝進駐海拔45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脈開展野外訓練。這個旅主攻高寒山地作戰,著力鍛煉部隊快速反應能力和各級指揮員臨機處置能力。

不僅如此,該旅對高原適應性訓練“很有一套”,他們獨創的“階梯式”訓練法,能夠循序漸進增強官兵耐缺氧、耐疲勞能力,使得內地部隊的高原“減員率”下降了37.5%,大大縮短內地部隊在高原的戰鬥力生成周期。

駐拉薩某合成旅是藏區唯一的機械化部隊,擁有96A型主戰坦克、89式裝甲輸送車、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等重裝備

不同於前2個直麵印軍的山地旅,駐拉薩的某合成旅是西藏軍區手中最強大的機動預備隊。該旅成立於1990年,2010年由摩步團擴編為機步旅,並在次年進一步擴充換裝。該旅在本輪軍改中率先完成了合成營改革,下轄4個機械化合成營和1個混合炮兵營(45門)。

該旅曾多次在海拔5000米地區演練多兵種縱深突擊戰術,具備豐富的高寒山地經驗。考慮到印軍東方司令部僅有1個裝備T-72M1的坦克團(46輛坦克),因此,這個合成旅完全可以像“熱刀子切軟黃油”一般,輕鬆將整個印度東北地區“捅個透心涼”。

西藏軍區某炮兵旅,擁有2個PHL03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營和至少1個05式155毫米加農榴彈炮營,此外還裝備了66-1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和59-1式130毫米加農炮

西藏軍區某防空旅,擁有2個HQ-16A區域防空導彈營、2個HQ-7B野戰防空導彈營和2個PG-99型雙聯裝35毫米高炮營

來自山那邊的聲音——大而無當的印軍東方司令部

與精悍的西藏軍區部隊不同,負責中印邊境中、東段防務的印軍東方司令部可謂是“大而無當”的典範。該部目前下轄3個山地軍和1個正在組建中的山地打擊軍,計10個山地師又1個獨立山地旅,外加1個正在組建的山地師和1個正在組建的獨立裝甲旅。其中,直麵中印邊境東段的是7個山地師。

不同於美軍第10山地師等部隊,印軍山地師本質上隻是削減了重武器的普通步兵師,而且帶有濃烈的地方守備部隊色彩

在這7個師中,第2、5、21這3個山地師隸屬於第4軍,軍部位於提茲普爾,負責防禦印占藏南地區;第17、20、27這3個山地師隸屬於第33軍,軍部西裏古裏,負責防禦西裏古裏走廊,並協防不丹。

這些山地師基本都下轄3個山地步兵旅和1個山地炮兵旅,每個山地步兵旅下轄3個山地步兵團和1個輕型炮兵團,每個山地步兵團下轄4個步兵連和1個直屬連。需要注意的是,印軍繼承了英軍傳統,團直轄連,其規模相當於我軍的營。

每個印軍步兵班配備1挺L4“布倫”輕機槍,山地部隊加配1具“古斯塔夫”M3型84毫米火箭筒

印軍山地步兵團直屬連包括團部、81毫米迫擊炮排、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排、工兵排、勤務排、運輸排和醫務排;步兵連除了連部和3個步兵排,還有1個7.62毫米通用機槍班;步兵排則包括3個步兵班、1個51毫米迫擊炮組。

相比之下,我軍山地旅下轄的步兵營一般能為步兵排加強1挺12.7毫米機槍、1具120毫米火箭筒和1具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營炮連則裝備82毫米速射迫擊炮。總的來說,我軍步兵營可以在空曠地帶較好的壓製印軍山地步兵團,但印軍的近距離曲射火力較強。

印軍山地師的主力支援火炮——LFG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即英製L118榴彈炮的印度版

如果說在營級分隊火力上,雙方還算是“各有千秋”的話,印軍的師旅級火力就“完全不夠看了”。印軍山地旅輕型炮兵團的主力是法製RT-61型120毫米迫擊炮,相比82毫米速射迫擊炮,該炮在投射量和射程上並沒有優勢。

而印軍的師炮旅一般轄2個野戰炮兵團和1個輕型炮兵團,裝備LFG型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和RT-61型120毫米迫擊炮18門。不論是射程、威力、機動性還是自動化程度上都不如我軍旅屬炮兵團/混合炮兵營多矣。即使是部分換裝18門FH77B型155榴彈炮的山地師炮旅,總體壓製水平還是不如我軍山地旅炮團。

我軍山地旅的“新玩具”,搭配“裝甲猛士”突擊車,我軍山地旅的戰術機動能力完全不是印軍所能想象

盡管印軍的規模十分龐大,但“得益”於印度糟糕的邊境基礎設施條件和集中配置的後勤車輛,使得印軍空有雄厚兵力卻隻能在防區內“蹲守”。盡管印軍近年來將前線哨所從排級升級成了連級,並在部分熱點地區修建了小型直升機平台(隻能勉強運作5噸級“北極星”直升機),但這終究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改善印軍一線部隊糟糕的戰術機動能力。在中國軍隊的戰區縱深火力打擊下(遠火),印方的後勤集結點隻能化為一片火海。

紅圈即為洞朗地區,綠線為我方公路,藍線為印方公路;印方部隊要補給,需要從甘托克繞路百餘公裏,我方則有50公裏的公路直達

東線攻略“兵要地誌”——食之無味

應該承認,自1967年乃堆拉山口戰鬥失敗以來,印軍在中印邊境東段的經營可謂是“用心良苦”。但從地形和交通上來看,印軍其實是守勢部署。多達2個軍部、7個山地師的守軍被分成了2個集團,均勻布撒在漫長的邊境交通線上,“雞犬相聞”。如果考慮到地形因素,就會發現,印軍其實是以寶貴的野戰部隊堵住了所有可能的“下山通道”。

如果說印軍是一支士氣高昂、補給充足、具備營團級諸兵種合成作戰能力的軍隊,那麽這種依托交通要道和補給點的部署方式完全稱得上“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對我軍造成重大威脅。可惜,拜糟糕的基礎設施和軍隊後勤能力所賜,印軍的基本戰役單位是規模超過1.5萬人的山地師,而且長期依賴軍直單位支持。

與外界想象中的“18萬精銳”不同,東線印軍實質上成了抗戰中後期的華北日軍,以中隊(前沿連級哨所)為交通末梢觸角、以步兵旅團(山地旅)坐鎮後勤集結點,通過警備師團(山地師)來指揮和補給的一個個“駐屯區”。換而言之,一旦有一支機動力強悍、諸兵種聯合的合成化戰術兵團進入東線,唯一能阻擋他們的,隻有糟糕的地形和交通線。

印方二線海拔急劇降低,平原廣布,這使得印方在對峙中占據了天然優勢;同時,一旦海拔稍有上升,印方的交通線隨即無法跟上,一線印軍的補給嚴重依賴那些5米寬的山間公路

同樣的,對於我軍來說,首要的敵人就是高原山地本身,其次才是印軍。在這類作戰環境中,製高點並不具備平原丘陵地區那樣的控製力。雙方將更加關注或利於機動力、或靠近補給線、或靠近物資集結點的地區,交戰的主力也變成了輕步兵和山地炮兵。這將無限放大印軍的人數優勢,將我軍的單位火力和機動力優勢壓縮到印軍的同一水平。

從上麵的交通線路圖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所謂某合成旅機械化狂飆突進切斷西裏古裏走廊的設想,並不現實。一方麵,印方在甘托克到西裏古裏一線部署的4萬多正規軍,蝟集在唯一的交通要道上,難以短時間擊潰;另一方麵,即使順利拿下西裏古裏,印軍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道路甚至借道孟加拉國補給阿薩姆邦等地印軍,並不能達成在東線“包餃子”的戰略設想。

換而言之,即使我軍從藏南和錫金2個方向同時出擊,穿插分割包圍印軍前線部隊,也無法大量殲滅印軍有生力量,更起不到打擊印度中央政府權威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激發印度民族情緒,推動新德裏方麵對全印度的整合。糟糕的地形和交通條件,又限製了我軍投入大兵團作戰,維持這種環境下的作戰需要耗費異乎尋常的精力和物資。

事實上,對於印度來說,在東線發起一場“對華遠征”的價值,遠小於在西線一波“冷啟動”重創巴基斯坦(圖為印軍在克什米爾附近的部隊部署圖 )

對於中國來說,“一戰打出三十年和平”才是對印戰略的終極目標。如果無法大規模殲滅印度有生力量、有效打擊新德裏政府的權威,那麽任何對印大規模戰爭都是得不償失的。而阿克賽欽地區作為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第二大戰爭紅利(第一大是20年和平),使得中國以較小代價震懾印度中央政府的戰略成為了現實。畢竟新德裏距離阿克賽欽隻有不到400公裏。

因此,即使中國要對印發起一場傳統的“自衛反擊”式有限戰爭,西線才是最具性價比、也是最有戰略意義的主要方向。在本輪軍改中,新疆軍區的1個機步師、3個摩步師都沒有“大動”,駐守在甘肅和新疆邊界附近的2個重裝合成旅率先換裝完畢並調整到位也是一大明證。當然,西線戰事的可行性,與印巴關係息息相關。

另外一個尷尬之處在於,中國東線附近隻有5座機場,能夠支持空軍三代戰鬥機部隊長期部署的機場隻有拉薩貢嘎機場,而印軍則常駐了2個蘇30MKI中隊。在製空權沒有把握的地區,哪怕是發起一次旅級(基本戰術單位)進攻戰役,都是非常瘋狂的戰爭冒險。

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政府,有著“挑事傳統”,比如說1999年的印巴卡吉爾戰爭

我國麵臨的則是世界屋脊的地理困境,或許用絕境更貼切。毋庸置疑,地形對實際戰爭能力的消長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麽印度能夠在控製線附近,長期維持比我們多得多的軍隊的原因。在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前,對印的軍事行動隻能是短促的,軍事威懾也是有限的。而解決這個問題,隻能依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說,修到洞朗的公路。

事實上,現在執政的人民黨政府,一向有著無視印度發展實際、擅自挑起邊境衝突以挑動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伺機斂財和勾選票的“傳統”。對於全軍彈藥儲備量僅有4天的印軍來說,不帶武器、赤手空拳的進入中方新近控製的實際控製區推推搡搡,已經是對各位政客、軍官和基層士兵們的最好選擇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