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軍事》雜誌社微信公號“國防科技要聞”10日報道,近日,蘭德公司高級研究員、原美國國防部負責力量發展的副助理部長戴維·奧赫曼內克在美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發表證詞,對美軍如何恢複力量投送能力,以應對所謂的安全威脅陳述看法。其觀點或可為研究美軍常規力量的總體發展思路提供部分參考。
資料圖:戴維·奧赫曼內克及其證詞文件
戴維認為,美軍的安全環境比以往更加複雜、嚴峻:①美軍在兵力規劃上,沒有在烏克蘭危機前考慮阻止對北約的大規模“入侵”。②在應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快速現代化帶來的“多重挑戰”上,美軍行動不夠迅速。③朝鮮和伊朗可能即將成為有核國家,美軍對此尚無較好的對策。然而,對此形勢,美國並未投入所需的資源來建設與維持各項能力,導致當前美軍:①對打贏一場大戰而言,規模偏大。②不能跟上大國軍事現代化的步伐;③在應對歐洲與東亞的重大挑戰上,無法做出有力的姿態;④缺乏訓練與戰備,很多現役部隊不能發揮最大作戰效能。美軍的推演和模擬顯示,在合理的假設下,美軍可能會輸掉下一場戰爭。
美國防部已經注意到這些情況。國防機構、軍種和工業部門正在發展一些新的、真正有助於反製威脅的思路、技術與作戰概念。戴維著重介紹了其中兩個方向上的應對策略。
資料圖:俄軍演練發射多枚導彈
如何應對精確遠程打擊係統
在力量投送方麵一個最棘手的問題,源自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這種精確遠程打擊係統。美軍的陸/海基地正麵臨這種武器的威脅。應對這種威脅,一種選擇是設法消滅對方縱深機動部署的導彈,但這並沒有發展前景。第二種選擇是彈道導彈防禦,而目前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成本高昂,且能夠被導彈齊射所壓製。第三種選擇是綜合運用多種互為補充的手段。美軍推演顯示,這種思路可以明顯提高前沿基地的抵抗力,即使受到反複進攻,也能產生持久的戰力。這些手段包括:
1、將前沿兵力分散部署在更多基地。
2、通過多種措施造成部隊位置的不確定性,比如在閑置、廉價的掩體內駐兵,經常性調動、使用誘餌與欺騙等。
3、破壞敵方偵察能力。
4、提高基地本身的抵抗力,如在各基地配備快速維修跑道的材料及燃油包,降低燃油泵等關鍵節點的脆弱性。
5、認識主動防禦在應對巡航導彈攻擊中的價值。陸軍的新型近程防空係統“間接火力防護能力增量2”(IFPC-2)就比較適合對抗相當規模的巡航導彈齊射。
解決前沿基地易受攻擊的另一種思路,是更多地依賴可從遠處(遠程轟炸機)和從隱蔽處(潛艇)發起打擊的作戰平台。在推演中,美軍B-52、B-1及B-2轟炸機可幸免導彈的打擊,但由於彈藥不足卻無法對防禦做出決定性貢獻。為了讓美軍轟炸機發揮更大戰力,可大幅擴充其彈藥庫,如增程型聯合防區外空地導彈(JASSM-ER)和微型空射誘餌彈(MALD),或者加快反艦巡航導彈和蜂群無人機等新武器的研發速度。在潛艇方麵,“弗吉尼亞”級擁有強大隱身能力,可在敵方沿海遂行作戰任務,但攜帶武器有限,“弗吉尼亞載荷模塊”(VPM)則提高了武器攜帶能力。美軍正在發展的從水下投送力量的概念還有很多,比如無人潛航器。
資料圖:B-1B發射JASSM-ER
如何快速發現並攻擊重要軍事目標
美軍第二個優先事項是如何在開戰之初便快速偵察、跟蹤並攻擊衝突區域內的重要軍事目標,比如對方的重要作戰中心。美軍在曆來的軍事行動中,首先是尋求陸、海、空域的行動自由。一旦壓製住敵方的防空係統,美空軍就可以自由偵察並肆意攻擊敵方其他目標,如地麵部隊、海軍部隊、指控中心等。自二戰以來,這種手法一直是美軍作戰並取勝的核心。俄羅斯和中國正在部署密集而先進的防空係統,在向對方進攻部隊做出回應之前,美軍可能沒有時間對這些防空係統進行全麵的壓製。為此,美軍需要“進入”設防空域尋找並打擊最高優先級的目標。這需要三種能力:
1. 能夠在設防區域生存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部署在多種平台,比如小衛星、隱身無人機、小型蜂群無人機,當然還包括水上自主傳感器。這種思路的目的,是將傳感器廣泛部署在眾多不同的平台,確保其中一部分可以始終不間斷地運行。
資料圖::“超級大黃蜂”投放103架小型蜂群無人機試驗
2. 能夠經受強幹擾並確保傳感器、控製中心及武器平台之間數據通暢的通信鏈路。其穩健性將通過多功能性和冗餘來實現。可能需要運用空中和地麵係統來對基於衛星的關鍵能力如GPS和通信進行備份。
資料圖:天基能力已成為美軍全球行動的重要支撐
3. 能夠從衝突區域內/外實施打擊的分布式力量投送網絡。包括前麵提到的從轟炸機及潛艇發射的防區外導彈,廉價蜂群式自主武器,以及專用於攻擊裝甲車、艦船和地空導彈的武器係統。
戴維在證詞中還認為,在北約東邊,可通過部署適當的兵力與武器裝備來彌補能力差距。這是因為俄軍在很多方麵並不優於美軍,但具有地理鄰近的優勢,能夠比北約更快地在北約邊境集結地麵部隊。去年“歐洲安全保證倡議”資助的在歐部署地麵部隊是正確舉措。最後,他呼籲投入更多資金,以便國防部研發、采購及部署新的係統。
下麵是戴維建議優先投資發展的能力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