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圖話】尋找駝峰航線曆史碎片_圖片頻道_騰訊網

(2016-12-17 10:30:11) 下一個

尋找駝峰航線曆史碎片

“在天氣晴朗時,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我們給這條灑滿戰友飛機殘骸的山穀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穀’。”這是昆明駝峰航線紀念碑下紀念櫥窗中的一段文字,也是美國《時代》周刊對駝峰航線的描述。駝峰航線(The Hump)是二戰時從印度東北進入中國西南的空中運輸通道,因沿線山巒高低起伏狀似駝峰而得名。

使用鍵盤切換幻燈片騰訊圖片 編輯出品 Special issue in pictures

132

“在天氣晴朗時,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我們給這條灑滿戰友飛機殘骸的山穀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穀’。”這是昆明駝峰航線紀念碑下紀念櫥窗中的一段文字,也是美國《時代》周刊對駝峰航線的描述。駝峰航線(The Hump)是二戰時從印度東北進入中國西南的空中運輸通道,因沿線山巒高低起伏狀似駝峰而得名。封麵圖為1945年5月24日,中國境內一處駝峰航線的墜機點。

232

1942年1月,8萬日軍大舉進攻緬甸,5月,日軍切斷中國最後一條陸上交通線——滇緬公路,中美兩國被迫開辟“駝峰航線”,為中國抗日戰爭、美國在亞洲戰場補給物資。至二戰結束,駝峰航線以近600架飛機失事,1500多人犧牲的代價,向中國運送物資65萬噸。圖為駝峰航線示意圖,圖中雷多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到1945年1月才通車。圖:建川博物館

332

航線最初分南線和北線。南線途經緬甸密支那到昆明,飛行條件好,卻不堪日本軍機襲擾。空運隊不得不冒險選擇北線——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經中國西南高黎貢山、橫斷山、怒山等,進入雲南高原,總航程約800公裏,沿途地勢險峻,最高海拔達7000米。圖:建川博物館

432

“駝峰”空運任務由美國陸軍空運總隊印中聯隊和中國航空公司(CNAC)共同承擔,其中以美方為主。圖為駝峰空運時期在印度加爾各答達姆達姆機場工作的員工在一架中航飛機前合影。東方IC

532

二戰時中國仍是落後的農業國,急需戰略物資都要靠進口,駝峰航線上600多架運輸機幾乎全天候運轉。據昆明機場總站站長郭漢庭回憶:高峰時,昆明巫家壩機場(“駝峰”航線最主要的終點站)每分鍾就有一架飛機起降。而民間則有一種說法稱駝峰飛機“比烏鴉還要多”。圖為一架C-46運輸機飛抵中國昆明。Getty

632

據統計,經由“駝峰”航線從印度運往中國的物資共有約65萬噸。這些物資包括武器彈藥、醫藥及醫療器材、燃油管道,以及機器設備和糧食、被服等軍需品。l945年7月,空運量達到最高峰:71042噸。如果以運輸機每次5噸運量算,則平均每天有470多架飛機經此航線進入中國。圖為1944年10月23日,美軍士兵從一架C-47運輸機內卸載P-40戰鬥機。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732

駝峰航線的飛機幾乎無所不運。圖為1945年4月26日,昆明空軍基地,馬匹、騾子等動物經常通過駝峰航線運入中國,以補充匱乏的運力,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通常一架C-47運輸機能裝下4-5匹騾馬,它們被竹筐框住。據說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空,騾馬們基本都表現良好,隻是偶爾有一兩匹掙脫束縛。圖為一匹馬被牽下飛機。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832

圖為1945年2月26日,印度的美軍空軍基地,工作人員利用大象將油桶裝上運輸機運往中國。他們發現在搬運油桶這件事上,一頭大象可以頂十幾個人力。AP

932

圖為1944年9月29日,中國一處軍用機場上的B-29轟炸機及數千個油桶,這些裝滿的油桶都是經由駝峰航線運來,以保證戰機的油料供應。AP

1032

為充分利用運力,避免空艙,國內大批青年和基層軍官則乘返航飛機前往印度整訓換裝,很多遠征軍老兵都有飛越駝峰航線的經驗。圖為1942年,道格拉斯C-53運輸機將中國士兵運往印度,他們還穿著短褲草鞋,可見當時物資之貧乏。駝峰航線在當時被稱為“空中生命線”。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1132

這條“空中生命線”,對飛行機組人員來說卻是“空中死亡線”。“飛越駝峰,沒有天氣限製。”這是美國空運指揮官湯姆斯.哈丁上任頒布的第一道命令。處於歐亞大陸三大強氣流團交匯區域的駝峰沿線,常常遭遇雷暴、湍流、風切變等極端天氣,很多飛機因此失事。圖為一架C-47運輸機因天氣原因撞在山崖上,飛機毀損。FOTOE

1232

為保障駝峰航線運行,中美合力在雲南、四川等地就修建多個機場,中國投入數萬勞工,以最原始的人工方法施工建設,有些機場甚至是邊建邊飛。圖為一群中國勞工奮力拖拉一個巨石碾子滾過跑道,飛機從頭頂飛過。圖:建川博物館

1332

除了自然因素影響和硬件的不足,駝峰航線要麵臨的另一大威脅是日本軍機的襲擾:空襲、攔截、撞擊。圖為1944年12月25日,日軍轟炸機連續數天空襲昆明的機場,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由“飛虎隊”改編而來)及時起飛戰鬥機攔截,日軍轟炸機慌忙投彈逃走。東方IC

1432

為增加運力,同時也躲避日本戰機,駝峰飛行甚至開啟“夜間模式”。圖為1945年2月,在夜間飛行作業的C-46運輸機,它們著陸後匆匆卸下貨物,又要往回開啟另一趟“快遞”貨物之旅,一個機場一天內3次看見同一架飛機並是什麽不稀奇事。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1532

由於飛機經常失事,當時美國飛行員的皮夾克背後都貼有標識牌,上書“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起救護”14個大字,落款為航空委員會,以便這些美國飛行員在迫降或墜機時,能得到中國民間的救助。圖為幾名中國士兵在研究美軍飛行員背後的標識牌。拚圖

1632

圖為1945年的新年早晨,中國民眾在圍觀一架於頭天夜間迫降在公路上的C-47運輸機。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1732

然而並不是每個機組都有好運氣。在山地飛行,遇到意外時,是很難找到迫降平地的,即使飛行員跳傘也很有可能落入荒無人煙的叢林。據曾參加駝峰飛行的中航老人龍啟明回憶,和他一起參訓的中國人有28名,到抗戰勝利隻剩下8人。圖為駝峰航線上中國某處墜機求救信息:593號飛機,3人死亡,1人受傷,請派醫生。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1832

駝峰航線被稱為世界上最艱苦、最悲壯的戰時空運行動,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594架飛機失事,1500餘名飛行人員長眠高山幽穀之中。圖中(左上-右下)分別為:一架C-46運輸機因機械故障墜毀;一架機艙被日軍打出大窟窿的C-47運輸機勉強飛回了基地;一架被日軍擊落的C-53運輸機殘骸;一架中國航空公司DC-3運輸機因機場能見度太差兩次降落不成,油料耗盡後掉在印度汀江機場附近的稻田裏。(拚圖)

1932

1945年,隨著戰爭的勝利,駝峰航線完成了使命。至今在雲南的許多地方還流傳著當年百姓救助美軍飛行員的故事,但畢竟隻是很少數情況。而在荒涼的冰川和森林覆蓋的山地之中,營救行動的成功率非常小。1945年6月9日,在中國境內針對一架C-87運輸機的營救行動,從飛機上拍的地麵景觀。圖:美國國家檔案館

2032

近幾十年來,陸續有駝峰航線上的殘骸被發現。1944年11月8日,一架從檀香山起飛的美軍飛機在成都寶頂山墜毀,機上所載在美印製的3.5億關金券散落山頭,引發人們爭相上山撿鈔票,還在當地引發“金融風暴”。這起事故致機上4名軍人遇難。2007年11月,中國樊建川團隊在寶頂山海拔3970米的墜機點,找到了飛機起落架。圖:建川博物館

2132

1993年9月17日,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易貢鄉藏族村民次仁桑珠等5人進山打獵時,在若果冰川附近發現亂石山坡上散布的金屬碎片和屍骨,隨後上報。當年12月,美國派專家小組前往,對飛機殘骸和屍骨進行鑒定,認定這架飛機是美軍運輸機,機上3名飛行員均為美國人。圖為1993年中美聯合實地勘察若果冰川美軍運輸機殘骸。圖:建川博物館

2232

圖為1993年中美人員勘察在若果冰川到的美軍運輸機機翼殘骸。搜尋人員在現場發現飛機送修存根一張,時間是“1943年7月24日”。另有一些寫著“空軍作戰部8-A令”、“美國人來華助戰”的碎紙片。圖:建川博物館

2332

近年來,西藏林芝地區已發現三架駝峰墜機,中美雙方數次成立調查組,對美機殘骸進行勘察和發掘。圖為1993年,中美人員聯合實地勘查在若果冰川合影。圖:建川博物館

2432

美國在戰後一直積極尋找犧牲的美軍將士遺骸。1976年廣西農民蔣軍、潘奇斌在貓兒山原始森林采藥發現飛機殘骸,該殘骸隨後被證實為“飛虎隊—美國誌願航空隊”40783號飛機,於1944年8月31日下午撞崖墜毀。此後中美兩國不遺餘力在海拔2000米的原始森林中搜尋10名遇難機組人員。1997年1月17日,美國在首都機場舉行隆重儀式將40783號機組人員遺骸接回國。圖:建川博物館

2532

1943年3月11日,中國航空公司由美國人吉米·福克斯駕駛的C-53號飛機從昆明巫家壩機場飛回印度,飛越怒江時,在後機眼前墜毀。中美兩國尋找其長達53年,直到1996年,才在高黎貢山片馬埡口發現該機完整殘骸。1998年,怒江州政府組織人力奮戰一個多月,將C-53號飛機肢解逐一運出了山林。圖為C-53號飛機遺骸,飛機右翼清楚地印著中國航空公司的“中”字標誌。新華社

2632

2002年10月22日,中國向美國贈送C-53號機長吉米·福克斯銅像,銅像揭幕儀式在福克斯家鄉美國德州的老布什圖書館舉行,江澤民專門為此題詞:“這是一位在中國抗日戰場英勇獻身的美國飛行員。中國人民將永遠記住他的名字:吉米·福克斯。”圖為江澤民和喬治·布什參觀“曆史的記憶”展覽。圖:建川博物館

2732

2002年12月21日,陳列著中航C-53號運輸機的駝峰航線紀念館在雲南片馬落成,這是國內唯一陳列“駝峰”墜機的展館。圖為當地學生來到紀念館參觀。新華社

2832

1995年5月,美國“駝峰”老飛行員代表團來華和中國“駝峰”老飛行員聯歡,在昆明的駝峰飛行紀念碑前合影。此碑由政協雲南省委員會主持建立,於1991年5月在昆明郊野公園奠基,1993年落成,以紀念抗日時期航空史上的這一壯舉和中美兩國人民的戰鬥情誼。圖:建川博物館

2932

近些年來,紀念駝峰航線的活動增多,中美老飛行員屢屢被邀請來華,駝峰航線的故事逐漸為大眾熟知。圖為2005年9月14日下午,美國二戰飛虎隊、駝峰隊44名老兵訪問上海,老人趙小寶和當年被她營救的美國老兵重逢。東方IC

3032

左圖為1944年,32歲的黃歡笑在雲南驛美國空軍前線醫院身著護士服留影,她是二戰時期“駝峰航線”上美國空軍前線醫院的唯一一名女護士;右圖為2005年5月12日,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老兵重回昆明駝峰紀念碑,並與當年的女護士黃歡笑老人相見。黃歡笑老人於2007年離世。(拚圖)

3132

2012年9月17日,紀念“駝峰航線”70周年,99歲高齡的“駝峰航線”飛行員陳文寬與數位“駝峰航線”飛行員後代在內的中國航空公司(美國)協會一行17人赴川交流訪問。左圖為年輕時的陳文寬,他是駝峰航線上的第一個中國機長;右圖為陳文寬參觀二戰亞洲最大轟炸機基地新津機場。陳文寬老人如今仍然健在。(拚圖)

3232

如今仍有健在的老兵和親曆者,不斷被發現的飛機殘骸,我們仍然能從曆史的碎片中讀到70年前這條傳奇航線上的很多故事。而更多消逝的人和飛機,連帶著機上滿載的貨物,它們的故事將於“駝峰”之上永眠。圖為2005年8月15日,雲南昆明,二戰飛行員老兵摟著自己的女兒在駝峰紀念碑前回憶過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