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裏的非文學博客

醫學史為主,健康科普為輔,偶爾發些議論
正文

孩子發燒怎麽辦

(2016-08-05 07:27:48) 下一個

對很多當爸媽的來說,“孩子發燒了”是一件大事,能讓人六神無主緊張慌亂。緊張得厲害,以至於醫生在給發燒的孩子看病的時候,不光要看孩子的病,還要花時間處理家長的恐慌。所以醫生們把家長的這種表現也給了個名字,叫做“發燒恐怖症”。
 

這種發燒恐怖症在中國大概比在歐美更流行一些。所以,如果中國父母生活在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西歐國家或是北美國家,然後帶發燒的孩子去看病,那他們很可能會因為那些醫生反應之冷淡而急得撓牆。比如,如果沒有細菌感染的證據,那不管您孩子有多高的燒他都不會給您開抗生素。然後,即使真的有細菌感染,如果感染征象不是太嚴重,很多醫生還是不給開抗生素。他甚至連退燒藥都不給您開。他會讓您帶孩子回家,喝水,觀察,或許做個溫水擦浴。他會跟您說這種發燒過兩天很可能就自己好了。不需要給藥。

這種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病風格有時候很讓中國媽媽們抓狂。海外中文論壇裏三天兩頭會看到中國媽媽怒罵“洋人”醫生的這種“不負責任”的冷漠態度,然後跟網友們打聽誰家有抗生素能轉讓,打算買來自己給孩子吃。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錯怪了發燒。要知道,發燒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而是身體的免疫係統在對疾病做防禦反應。


當然,首先我們應該明白發燒是因為身體有病,而且有時候會是大病。但更多的時候,引起發燒的隻是普通感染,而這種時候發燒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所以麵對發燒,我們需要做的是,第一,排除嚴重疾病。第二,合理的利用發燒帶來的益處。


要能冷靜合理的對待發燒,我們最好先了解一點發燒的原理。


早先我在《腦子的副業:尿量調控和鈉離子平衡》裏說過,腦子的功能不光是思考。腦子還有別的副業,比如控製尿量。現在我們可以說說腦子的另一個副業:控製體溫。

房子的溫度可以通過控製器調整。人體也有一個溫度控製器。這個控製器跟控製尿量的機構駐紮在同一個宿舍裏,這個宿舍叫做下丘腦。下丘腦的溫控設備裏有個設定點(set
point),就像一個指針。就是這個指針控製了人的體溫會保持在什麽水平。平時這個指針設置在37度左右。如果下丘腦認為有必要,就會把這個指針調高一些,比如調到38.5度。指針一調高,就跟屋子溫控儀表調高一樣,會激發產熱反應。在房屋,這是關上門窗,並且讓機器送熱風。在人體,則是增加產熱,減少散熱。增加產熱的方法之一是讓肌肉不由自主的收縮,人在發燒的時候會有寒顫,就是因為肌肉在奮力收縮以便盡快多產生一些熱量。減少散熱的方法是讓皮膚血管收縮。皮膚是人體的散熱片。身體內部的熱量通過血液來到皮膚的血管裏,然後通過皮膚表麵散發到空氣裏。如果皮膚血管收縮,就相當於房間關上門窗,熱量散失就減少了。

 

這種時候您如果觀察仔細,您可能還會看到皮膚有時候會起雞皮疙瘩。這是因為皮膚打算把皮表的毛發給豎起來。豎起的毛發比平躺著的毛發要保暖。咱的祖先,就是還在猿人時代的那些祖先,他們沒衣服穿,天冷的時候都是靠豎汗毛來禦寒的。大約是在三百萬年前的時候開始,咱的祖先完成了退毛工程,變成了裸猿。毛發已經沒了,隻是這種豎毛禦寒的技術早就寫進了基因裏,一時半會兒去不掉。所以現在咱遭遇冷空氣的時候,或是需要發燒的時候,豎毛肌還是會履行職責,繃緊汗毛根的一小團肌肉,試圖讓汗毛崛起,於是就出現那些雞皮疙瘩。隻不過咱身上已經沒有這麽茂盛的體毛,所以這種豎毛反應現在是類似咱中國的傳統武術:動作還是很像,但是已經沒有實際效果了。

增加產熱和減少散熱,就能讓體溫升高。等體溫升高到新的設定值,就保持這個溫度,直到下丘腦認為不需要提高體溫了,那麽它就會把設定點調回原來的溫度,比如37度。

那麽什麽情況會讓下丘腦認為需要提高體溫?  


感染,比如細菌或是病毒感染,就是一個典型的情況。人的免疫係統有很多不同的兵種,其中之一叫做巨噬細胞。巨噬細胞發現有細菌或是進入身體的時候,就會釋放一種叫做細胞因子的化學物質。這個細胞因子順著血液來到下丘腦,就會刺激下丘腦釋放另外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前列腺素E2(您問女人怎麽辦?沒區別。都是一樣的機製。女人也有前列腺素的)。這個前列腺素E2就是體溫設定點需要被調高的信號。它一出現,下丘腦就要調高設定點,於是就會激發那些產熱散熱的一係列反應。

這麽多道手續,比開個公司還複雜。下丘腦幹嘛要費這麽大功夫弄這個?  


這種發燒機製是人類幾百萬年進化裏形成的。進化的過程就是保留有益反應,淘汰有害反應的過程。既然進化讓我們產生了發燒的能力,我們就可以肯定發燒不是大腦沒事拿糖和脂肪燒著玩。這種發燒反應肯定是有意義的。

發燒意義在於:升高的體溫可以治病。


第一,有些細菌和病毒對溫度非常敏感,所以升高一兩度的體溫本身就能抑製甚至殺死一些致病原,或是致病原的內毒素作用減弱。


第二,身體遇到感染的時候,會調用免疫反應來消滅細菌或是病毒。其中一些免疫反應在高溫的時候反應更強,比如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中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產量增高。


第三,能增強身體對感染的急性期反應。所謂急性期反應是身體對感染和創傷做出的一套應急反應,包括一些具有抗炎和組織修複作用的特殊蛋白質的合成。這是身體自己治病療傷的第一波行動。


第四,前麵三種都是人體天然防線的反應特征。然後,我們現在有了抗生素,那麽抗生素也可以利用發燒期間的高體溫來增加殺傷力。有一些細菌在高溫的時候雖然沒有死,但是會變得更為脆弱,於是就更容易被抗生素殺死。


因為這些機製,發燒實際上能使感染性疾病恢複得更快。


所以,發燒本身並不是壞事,不要看到體溫升高就急著退燒。發燒本來就是一種防禦反應。它存在就說明致病原還在,還需要戰鬥。等致病原消滅了,體溫自己就會恢複正常。

普通感染導致的發燒,不會加重疾病,也不會給神經係統遺留傷害。隻有超高熱(Hyperpyrexia,體溫41度以上)才可能有對身體造成損傷。好在這樣的高燒並不常見。


當然,這不是說發燒就可以置之不理。發燒是有積極意義的防禦反應,但是單單依靠這種反應不一定總是能戰勝致病原。所以燒得太高,或是持續時間太長,還是要看醫生,判斷是不是需要用藥治療。


而且,如果發燒太高,超過40度,孩子可能感覺不適,為了解決孩子的不適,有可能需要做一些對症處理。


要知道孩子是不是發燒,燒得是不是太高,那就需要知道如何測量體溫,怎麽算是低熱,高熱,超高熱。


摸額頭可以粗略判斷是不是發燒,但準確度判斷應該是用標準溫度計。目前體溫計主要有水銀體溫計和電子體溫計兩種。國外已經停止使用水銀溫度計,主要原因是擔心意外破損的時候造成汞中毒。電子體溫計沒有汞泄漏的危險,而且讀取體溫迅速(1-5秒)。但必須是使用質量合格的電子體溫計。劣質體溫計的讀數會偏差很大。非典期間使用的一些電子體溫計量出來的數字錯得離譜,就是因為那時國內的電子體溫計質量還達不到要求。


現在的電子體溫計質量應該提高了。為避免水銀泄漏問題,如果有條件,最好使用電子體溫計,但一定要用合格的產品。購買的時候先在正常人身上測試,證明讀數準確。使用的時候按要求操作。


如果隻有水銀體溫計,用於口腔或是直腸之前必須用專用消毒棉球消毒。如果上次測溫之後水銀柱沒有甩下來,要先把水銀柱甩到36度以下。甩的時候用另一隻手抬起虛抱,胳膊形成一個半環,在這個半環裏甩動體溫計,可以避免意外將體溫計撞到外物破損。


萬一水銀體溫計破損,不應該隨意丟棄。水銀對人和其他生物有毒害。國外有專門的機構統一收集處理這種毒性廢棄物。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機構。如果你的所在地區有環保組織,建議給他們打電話谘詢一下。


體溫可以從不同的部位測量:腋窩,耳朵(外耳道),額頭,口腔(舌下),直腸(通過肛門)。不同的地方,標準體溫不一樣。下麵是判斷發燒的標準,高於這些值的,就可以叫做發燒(不同的醫療單位給出的標準可能有0.1-0.3的區別,這其實也就說明體溫高低差這麽一點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所以醫療管理部門允許一定程度的模糊):

 

  • 腋溫,耳溫和額溫:37.3度
  • 口溫:37.7度
  • 肛溫:38.2度
     

什麽叫低熱,什麽叫高熱?這幾個詞其實不是特別嚴謹的術語,不過臨床上確實經常有醫生用到。大致來說可以按下麵這個標準來劃個界限:
 

  • 低熱:37-38℃;
  • 中度發熱: 38-39℃;
  • 高熱: 39-41℃;
  • 超高熱: >41℃
     

給幼兒量體溫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做父母的都知道給嬰兒量體溫不是很容易。但是體溫是觀察幼兒健康的重要指標,所以即使有些費事,該量的時候就還是得量一下。

 

  • 小於3個月的嬰兒:用測肛溫是最可靠的方式。耳溫不合適,因為此時嬰兒耳道太小。因為腋窩也很小,不容易保證體溫計始終跟腋窩深處充分接觸,所以量腋溫不如肛溫可靠,但還是可以進行。
  • 3個月到4歲的幼兒:數字式的肛溫或是耳溫表都可以。腋溫可以測得,但仍然不如肛溫可靠。
  • 大於4歲:如果幼兒能合作,可以測口溫,但頻繁咳嗽或者因為鼻塞而用口呼吸則不適合。此時可以測耳溫或腋溫。
  • 不要在幼兒洗澡之後立即測體溫。這時候孩子體溫會高於正常。
  • 有些父母習慣不論季節時刻把孩子捂得很厚實。夏天如果這麽做,測得的體溫可能偏高。
  • 給幼兒測體溫的時候必須全程監護,大人不可有片時離開。

 
 

如果孩子確實發燒了,那麽會是什麽原因?
 

最常見的發燒原因是感染,而最常見的感染是普通感冒或是胃腸炎。這是最常見的,也是最不需要過於緊張的。這種感染的致病原毒性不強。發生感染之後,身體的免疫係統會產生反應,包括發燒、動員白細胞、產生抗體等等。這些反應會大約兩天開始起作用,5天到達高峰,所以隻要照看好孩子,做好需要的護理,比如飲水,保證飲食衛生,那麽這些感染絕大部分都能在3-7天自己痊愈。


其他能導致發燒的原因有:

 

  • 肺部感染,皮膚感染,咽喉感染,泌尿係統感染。
  • 非感染性炎症:炎症不一定是感染引起。別的因素,比如創傷,也可以導致炎症於是導致發燒。這種發燒也是身體自我修複的一種機製。
  • 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
  • 疫苗接種:一些疫苗接種之後會有短暫發燒過程。(有些醫生可能會建議提前吃退燒藥來預防這種發燒。但有研究發現退燒藥會降低這些疫苗的效果。)
  • 穿衣服過厚。這種現象在亞洲比較多見,因為亞洲不少國家,包括中國,有包裹嬰兒的習俗。新生兒的體溫調節機製還不完善,在夏天這麽包裹嬰兒,會有可能造成嬰兒散熱受阻,於是導致發燒。
  • 兒童長牙有時會有低熱,但一般不會超過37.8度。如果超過,則應該檢查有沒有別的原因導致發燒。
  • 其他一些不大可能出現在嬰兒的發燒原因有癌症,血管栓塞,自體免疫疾病(比如風濕性關節炎),激素紊亂疾病(比如甲亢),吸毒(例如吸食冰毒或可卡因)。

 

注意一點:體溫高度和疾病嚴重程度並不成正比。普通感冒輕易可以導致39甚至40度的高燒,但大部分普通感冒不需要任何治療,自己就可以痊愈。而有些嚴重疾病導致的發燒,溫度並不太高,甚至有導致體溫偏低的。


那麽,什麽情況下發燒可以暫時不上醫院,什麽時候發燒可能是嚴重問題,需要到醫院檢查呢?


3個月以下嬰兒,腋溫高於38度就需要看醫生。這麽小的嬰兒體溫控製係統還不完善,低燒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征象。


3個月到3歲的孩子,體溫高於39度,或是體溫低於39度,但是持續超過24小時。


大於3歲的孩子,體溫如果低於38.9度,而且沒有別的不舒服的跡象,能吃能喝,想玩,會笑,皮膚沒有潮紅或是蒼白或是發紫,通常不需要用藥治療。但是如果發燒超過3天,就還是應該到醫院看看。


關於吃,發燒的孩子如果不想吃東西,不用太緊張。有感染導致的發燒的時候,食欲下降很常見。隻要能喝水,排尿正常,吃得比平時少不是問題。
 

發燒的時候體溫可以波動,幼兒波動尤其明顯。產熱階段有寒戰或是退熱階段有出汗都是正常反應。

如果發燒患兒同時出現下列情況,應該立即看醫生:

  • 拒絕喝水,或是喝水量嚴重不足,有脫水的可能
  • 已經出現脫水跡象:尿量明顯減少,哭的時候沒有眼淚,倦怠無神,活動減少
  • 皮疹
  • 頸項僵硬
  • 訴說頭痛,嚴重咽喉疼痛,耳朵痛
  • 腹瀉,反複嘔吐
  • 嚴重倦怠嗜睡,或是持續煩躁不安
  • 有其他慢性疾病,比如心髒病,貧血
  • 皮膚出現擦傷狀紫色擦痕
  • 嘴唇、舌頭或是指甲發紫
  • 嬰兒頭頂的柔軟區域有鼓起或凹陷
  • 鼻內沒有堵塞但是呼吸困難
  • 頭下垂,滴口水
  • 抽搐
     


幼兒發熱抽搐(“驚厥”)會讓父母覺得這是病情危重的表現。其實這種抽搐絕大部分是良性的,持續時間不會太長,也不會留下後遺症。隨訪調查證實,有過發熱抽搐的兒童,包括抽搐持續一小時的重症抽搐,後來的智力和學業都正常。


有些父母用退燒藥的目的是要防止抽搐。但是有研究對比發現,用退熱藥和不用退熱藥,患兒抽搐的出現率是一樣的。就是說,用退熱藥並不能減少高熱抽搐的出現。這種抽搐是否出現,跟體溫的高低並沒有正比關係(當然通常隻有體溫高於38度的時候才會出現抽搐),倒是跟家族史的關係更密切一些,就是說父母小時候有高熱抽搐的話,他們的孩子出現高熱抽搐的可能性就更高。
 

如果出現39度以上的高熱,但是沒有上麵說的那些需要立即看醫生的重症跡象,那麽可以自己在家做一些護理。不過,這些護理的主要目的其實不是降低體溫,而是讓孩子感覺不這麽難受。這些措施包括:

 

  • 別給孩子捂得太厚。用輕薄的衣服和薄被。中國傳統的包裹孩子的方法很容易造成高熱症。
  • 發燒的時候,孩子就可能覺得太熱而會踢被子。這種時候不要強行用衣服被子把孩子捂得死死的。孩子如果踢被子說明他的體溫已經達到了下丘腦設定的溫度,但機體產生的熱量可能還在繼續積累,這就會超過下丘腦指定的那個設定值。所以這時候孩子會踢開被子,這是人體本能的在進行散熱工作。這時候散熱能讓孩子覺得不這麽難受。你如果這時候把他捂成一團,不但會讓他更難受,還可能因為阻斷散熱,讓孩子的體溫繼續上升,超過了應有的溫度,這就會對身體有害了。
  • 有條件的話讓室內溫度保持舒適,然後給孩子穿得比較寬鬆透氣,這可以保持散熱渠道通暢。
  • 溫水海綿擦浴的方法可以降低體溫。腋溫超過40度的孩子,沒有前麵說的那些重病的跡象,那麽可以用溫水擦浴來做物理降溫。
  • 不要用冷水或是冰水擦浴。更不要用酒精給幼兒擦浴。酒精會通過皮膚吸收,這對孩子有害。
  • 多給孩子喝水以避免脫水。發燒的時候,即使看不到孩子出汗,也會有很多體液以不顯汗(水分揮發)的形式散失。所以這時候要想辦法讓孩子多喝水,以防止脫水。 
  • 可以給飲料,但是避免含咖啡因的飲料,比如茶或是可樂。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誘發脫水。
  • 孩子想吃什麽就可以給他吃什麽(隻要不過量)。他不想吃的東西,不要強迫他吃。
  • 讓孩子多休息,當然不是說必須整天整夜都臥床,但是患病的時候不宜勞累。
  • 發燒期間最好別上學。在家休息。退燒一天之後才適合回到學校或是幼兒園。

 

退燒藥並不是說不可以用。如果腋溫超過40度,用一些退燒藥減輕孩子的不適也是可以的。如果打算用藥物降溫,要注意下麵這些問題:

首先,用退熱藥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孩子的體溫恢複“正常”,而隻是希望以此減輕孩子的不適。孩子高熱的時候可以用一些退熱藥,但不需要追求把體溫降到37度。隻要孩子不是這麽躁動,能安睡,那就不需要繼續用藥。

另外,兩個月以下的嬰兒不要自己用任何退熱藥。讓醫生來處理。


記住一點:退熱藥隻是解決一下體溫過高的問題,而不是治療原始病因,比如感冒病毒感染。


過去的退熱藥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和布洛芬。後來因為有一些阿司匹林導致雷爾氏綜合症的報道,所以現在阿司匹林不再用於15歲以下兒童。現在的兒童退熱藥就是兩種:撲熱息痛(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撲熱息痛的安全有效劑量是每公斤體重10-15毫克,每4-6小時口服一次。通常30-60分鍾出現退熱效果。 
如果自己不知道怎麽計算用量,要谘詢醫生。


臨床上有些藥物有首劑增量這種做法。但是對於患兒退燒,給撲熱息痛首劑增量的做法沒有證據說能提高效果,倒是可能因為用藥量掌握不當而導致肝損害,所以家長自己不要使用這種給藥方法。

撲熱息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肝損害,但其實很罕見,如果出現,通常是短時間裏超量使用導致的。 另外,撲熱息痛長時間過量使用有可能誘發肝炎。

所謂撲熱息痛給藥超量不僅僅是指單次給藥劑量過大,也可能是劑量正確但是服藥間隔少於4小時,導致連續數天每天藥量大於每公斤體重90毫克。這樣就可能出現肝損害。

與撲熱息痛相比,布洛芬降溫作用時間似乎更長(6-8小時),而且一般認為布洛芬降溫效果稍好於撲熱息痛,所以現在更多醫生是用布洛芬退熱。布洛芬一次劑量應為每公斤體重10毫克。6-8小時一次。

注意布洛芬不適合用於6個月以下嬰兒。


布洛芬的副作用主要是腎毒性。有報道說一些兒童發燒用布洛芬治療時出現腎功能減弱。因此有下列情況的患兒慎用布洛芬:脫水,心血管疾病,原來有腎髒疾病,或同時用別的有腎毒性的藥物。

有一些醫生會推薦交替撲熱息痛和布洛芬來解除頑固高熱。這種交替使用的方法,確實降溫效果會更強,但其安全性仍有疑問。這樣用藥,可能會使用藥過程複雜化,增加用藥出錯的可能性。很多家長不知道兒童用藥劑量應該看體重,而不是看年齡或身高。所以他們往往不能正確掌握劑量。如果因為這些人為因素造成給藥過量。兩藥並用時,因為副作用的疊加,緩衝空間減小,這時候用藥超量就更容易導致肝腎損害。

而且,從研究資料來看,這種交替用藥方法雖然加強降溫效果,但對總的病情好轉並沒有什麽幫助。所以這種做法的優越性並不是這麽明確。如果需要交替用藥,務必要小心掌握劑量和給藥間隔,確保不要過量用藥。鑒於發燒本來就是一種有積極意義的防禦反應,冒用藥過量的風險來同時使用這兩種藥,其實不值得。

另外,用退熱藥的時候不要給患兒用含有退熱藥的感冒咳嗽藥或其他複方製劑,以免藥效疊加造成身體損害。

有一種高熱症容易跟發燒混淆。發燒是因為身體發現體內有致病原,於是有意調高體溫設定點,用高體溫來對抗感染。高熱症(Hyperthermia)的體溫設定點並沒有被下丘腦調高。就是說,下丘腦不認為現在你需要高體溫。可是因為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環境溫度過高,散熱條件不良,或者某些藥物的幹擾,於是出現身體不能及時散熱,結果導致體溫高於下丘腦設定的值。這種情況,因為這不是下丘腦有意調節的高熱,這種發熱就容易失控,導致身體損傷,出現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導致譫妄、抽搐或是昏迷。


這種高熱症的特點是用退熱藥沒有效果,因為退熱藥的作用點是調整下丘腦的設定點。高熱症的設定點本來就是對的,隻是因為別的原因出現散熱不良。所以高熱症的降溫隻能通過物理降溫。

天熱的時候給孩子穿得太厚,或是孩子發燒踢被子的時候,強行用被子把孩子捂住,有可能導致這種高熱症。因為這是人為的幹擾孩子自發的散熱過程。

最後強調一點:不要自己用抗生素。是不是需要用抗生素,應該由負責的醫生(說這麽一句話居然需要加上個“負責的”。我們的醫生們都怎麽了……)來決定。醫生說不需要,就不要擅自使用。一旦要用,就必須嚴格遵醫囑,足量滿療程使用。

為便於速查,下麵把處理兒童發燒的一些要點總結一下:

  • 首先要排除嚴重疾病。參見前麵說的那些必須立刻看醫生的情況
  • 發燒並不一定需要處理。如果低於40度,時間不超過3天,可以等待孩子的免疫係統自己戰勝致病原
  • 除非醫生另有要求,應該積極給發燒患兒飲水,防止脫水
  • 處理發燒兒童的重點不是讓體溫降到“正常”,而隻是為了減輕不適
  • 首先應嚐試物理降溫,比如海綿蘸溫水擦浴
  • 不要用酒精擦浴
  • 15歲以下兒童不要用阿司匹林。6個月以下嬰兒不要用布洛芬
  • 避免同時使用兩種退熱藥(交替給藥法),以免因為給藥過量導致肝腎損害
  • 避免用複方製劑,以免意外出現疊加用藥  
  • 不要就為了吃退燒藥而把已經睡著的孩子叫醒
  • 兒童用藥量是根據體重計算,不是年齡或是身高
  • 兒童用藥必須用專門為兒童配置的藥物
  • 如果是口服液,必須用可靠的計量工具來掌握用量
     


注:本文關於發熱的意義以及發熱治療的原則,主要依據來自美國兒科學會指導文件《兒童發熱及退熱藥的應用》。原文地址: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ontent/127/3/580.ful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