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裏的非文學博客

醫學史為主,健康科普為輔,偶爾發些議論
正文

耳石和眩暈

(2016-08-05 06:32:25) 下一個

耳朵有兩個部分。外麵能看到的叫外耳。這一部分的理想示範人員是豬八戒。
 
但是耳朵還有一部分叫做內耳。這部分是埋在腦袋裏麵的,我們看不到。隻有解剖學家能看到。
 
解剖學家看到之後畫了個圖給我們看。下麵這個圖,大致可以在正中間畫一條豎線,把這個圖分做兩半。左邊的就是外耳。右邊的是內耳。


 

 


我們知道耳朵是聽東西的。不過這隻是耳朵的一部分功能。
 
這個圖能看到的東西裏,耳廓跟聽力有關,這個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耳廓能把傳來的聲音“兜住”。我們想聽清楚什麽微弱的聲音的時候,會把手掌立在耳朵後麵,目的就是臨時擴大耳廓。這樣就能多“兜住”一些聲波。根據這個原理,豬八戒的聽力其實應該比孫猴要好。孫猴用順風耳探聽妖怪動靜的時候,我猜想豬八戒早就已經聽到了,隻不過不想說。說了就可能被派去打妖怪。豬八戒沒孫猴這麽愛出風頭。你喜歡打妖怪你去打好了。我休息一會兒。
 
外耳基本就是個耳廓,加上傳播聲波的耳道。內耳東西就多得多。太多了,說不過來,咱說其中兩個。
 
第一個東西叫做半規管,就是介於聽小骨和前庭之間,有點像散落的幾根方便麵殘片的那個東西。
 
半規管雖然家住耳朵,但是它跟聽東西沒半點關係。
 
它管的是人體的平衡功能。人要是沒這個東西,就沒法直立行走。別說直立行走了,四肢著地爬都不行。您別以為四肢著地就很容易站穩。您如果這麽想,您去看看剛生下來的角馬就知道了。那照樣需要有平衡的本事:感覺身子往右傾倒了,就趕緊把右腳向外邁開。感覺身子向後傾倒了,就趕緊退後一步。
 
邁步能糾正身體的傾斜。但是前提是:你能感覺到身子傾斜了。
 
您怎麽知道自己的身子傾斜了呢?
 
是半規管告訴您的。
 
它怎麽能有這本事?
 
咱把它放大了看看。
 
放大之後可以看到,半規管不是一個,其實有三個:前半規管,後半規管,外半規管(耳蝸是啥咱今天不討論)。
 


 

三個管都是像半個圓環,所以中文叫半“規”管。不過我對這個命名不是很認同。規應該是畫圓的工具,不是圓本身。英文叫 semicirculor canals,那比較貼切。semi 就是“半”。circulor 就是“環形”。
 
叫做管,是因為,它們都是中空的管子。管子裏麵有液體,叫做“內淋巴液”。這名字有點拗口,不過沒關係。咱不需要知道內淋巴液跟橘子汁有啥不一樣。要明白半規管怎麽幹活的,咱就把內淋巴液當自來水理解也完全不礙事。
 
每個半規管的基底部位,就是它們跟“耳蝸”那兒連接的地方,有個鼓包。這鼓包不是蚊子咬的。這鼓包叫壺腹,因為它有點像個水壺的肚子,胖胖的。壺腹裏麵,就是叫做壺腹脊頂的地方,有一小撮頭發似的東西。這些東西叫做纖毛。

 

 


您家裏如果有一根玻璃管,是環形的,裏麵是灌了水的,那麽您可以做個觀察:玻璃環來回轉,讓它像車輪那麽轉動,然後觀察裏麵的水。
 
您會看到,玻璃環轉動的時候,水不會立刻跟著轉。因為慣性原理,水會有明顯的滯後,好像是要賴在原地不肯走(如果水裏麵有一些漂浮的顆粒,這種現象就更容易觀察到)。
 
環走,水滯留不走,那麽相對於環來說,水就是在環裏麵倒退。
 
半規管如果出現轉動,那麽裏麵的淋巴液也就會出現這種慣性導致的倒退動作。
 
淋巴液在倒退,壺腹脊頂的那些纖毛卻隨著半規管前進,結果淋巴液就會推動纖毛擺動,就像水溝流水推動水草。
 
這些纖毛不是用來增加美感的。這些纖毛就像發電機的轉子。發電機轉子轉動就會發電。半規管纖毛被淋巴液推動的時候也會發電。然後,纖毛的根上都連著神經。纖毛發電了,電流就順著神經傳到大腦,告訴大腦:誒,您的身體歪了。
 
不過,大腦怎麽知道身體是朝哪個方向歪的?
 
那得看是哪個半規管給提交的報告。
 
這三個半規管的半環,您注意看它們擺放的方向。為了方便,咱把上麵這個圖放到這兒來對比著看。
 
前半規管的方向是在縱切麵上。後半規管是在橫切麵上。外半規管是在水平切麵上。
 
 

 

 

三個半規管這麽擺布,正好就把三維空間的三個麵都管到了,就是下麵這個圖裏示意的這三個麵:


 

 


您如果做前後方向的運動,比如點頭,鞠躬,或者您比較活躍的話,做前滾翻後滾翻,那麽前半規管裏的淋巴液就會發生滯後性倒流。大腦從前半規管收到信號,就知道身體是有前後方向的運動了。(怎麽知道是往前還是往後?是根據發電頻率。壺腹纖毛往不同方向動,發電頻率是不一樣的。細節咱不需要知道了。)
 
然後,後半規管,從它的方向您應該可以猜到,是管左右晃動的,比如有人貼圖貼橫了,您歪著腦袋看圖,或者,激烈一點的,做側手翻動作。
 
最後,外半規管,從方向可以猜到,它管的是轉圈。你搖頭否定的時候就是這個管子在跟大腦報告說你腦袋在轉。跳小天鵝的芭蕾舞女踮著腳滴溜轉,帶動的也是外半規管裏麵的淋巴液。
 
您如果沒練過芭蕾,上來就學人家小天鵝轉圈。轉了十圈八圈之後停下來,就覺得天旋地轉。那是因為外半規管裏的液體給你帶著轉起來了。然後您一停下來,還是因為慣性原理,淋巴液一時停不下來,繼續往前衝。淋巴液往前衝,就會讓壺腹纖毛繼續發電。大腦收到這些電波,就會認為您的身子還在滴溜轉。
 
大腦說您在轉,可是您眼睛看到外麵的景象沒轉。這種錯位就會讓您發暈,會“覺得”自己的身體在莫名其妙的轉。
 
這些是說身體的旋轉。那麽,如果沒旋轉,隻是直線運動呢?比如您坐在汽車裏,汽車開動了,您會“感覺到”身體向前運動了。或者,您站電梯裏,電梯上升的時候,您會“感覺到”身體上升了。您怎麽“感覺到”的?
 
現在我們需要再看一眼剛才這個圖。在半規管和耳蝸之間,有個牛角似的把兒,這叫做前庭。前庭上麵開了兩個天窗。這不是說前庭上真的有這麽兩個洞。畫圖的那位開這兩個天窗,是為了讓您看前庭裏麵的兩個東西,上麵那個比較長的叫橢圓囊,下麵那個叫球狀囊。兩個囊裏麵都有一些細小的碳酸鈣結晶,醫學名詞叫做耳石(otolith)。這些耳石散布在囊的底部,但不是固定的,能在囊底部飄動。然後,囊底部有纖毛,就是那些一晃動就發電的纖毛。這些耳石就是躺在纖毛的上麵。
 
身體如果出現加速度,比如跟汽車往前走,或是跟電梯往上走的時候,因為慣性原理,這些耳石會滯留原地不動,於是,跟半規管裏的淋巴液一樣,它們也產生了相對逆行的效果。這種逆行動作帶動纖毛擺動,就把電信號發送給大腦,於是您就“感覺到”了身體的加速度。


 

 

 

不同方向的身體旋轉有半規管給看著。然後,水平平移有橢圓囊看著,上下升降有球狀囊給看著。那麽人怎麽折騰,就算是像孫猴打架那樣蹦,內耳都能檢測到身體方位的各種改變,然後通知大腦做出適合的肢體反應,好讓身體繼續保持平衡。
 
這兩個部門協同合作的效果很好,但隻能是協作,不能跨線亂摻和。咱都知道術業有專攻,人隻應該做自己的本分工作。比如政治家就別操心醫學技術對吧?內耳功能也是這樣。如果一家瞎串門到另一家去管人家的事,是會出亂子的。
 
內耳功能會串門?
 
有時候真的會。因為,耳石並沒有固定在囊裏,是可以漂移的。然後,您看上麵的圖,前庭裏麵那兩個囊的位置。靠上麵的那個圓囊,跟三個半規管,尤其是後半規管,距離非常近。有時候人在劇烈運動的時候,或是頭部震動的時候,或者,就是因為腦袋歪到某個角度的時候,橢圓囊裏的耳石不小心就漂進了半規管裏。
 
半規管裏本來都是液體。液體不會因為重力影響而流動。隻有當半規管旋轉的時候,裏麵的淋巴液才會因為慣性產生反向運動。但是耳石不一樣。耳石比淋巴液重,所以會受重力影響。在橢圓囊裏這個不是問題,因為在那裏,耳石一直都“沉”在橢圓囊的底部。但是半規管沒有這樣一個平坦的底部讓它們呆著。它們到了半規管裏,首先就往最低的地方下沉。這個還不是問題。接下來,當人轉動腦袋的時候,就有問題了。這時候,半規管會向大腦發送兩次信號。第一次是因為半規管轉動導致內部淋巴液慣性逆流。這時候給大腦發送“有方位改變”的信號是正常的。但是,這還沒完。半規管轉動之後,角度有了改變。裏麵的耳石呢,早先它們已經沉降到最低點,現在半規管這一移動,幾乎不可避免的會讓耳石“地位升高”。然後,由於重力作用,耳石就要再次沉降,沉到新的最低點去。
 
這種沉降動作會帶動淋巴液流動。流動的淋巴液會刺激壺腹纖毛,於是大腦就會收到第二組電信號,內容是:主人,您的頭還在旋轉呢。
 
可是,事實上,這時候您的腦袋已經停止旋轉了。造成這個虛假旋轉報告的,是那些耳石沉降產生的意外淋巴液流動。
 
您本來沒轉,大腦卻認為您在轉。這種感知錯誤,就產生了一個症狀:眩暈。
 
臨床上出現的眩暈,很大一部分是由於這種耳石走錯門導致的。這種眩暈,學名叫做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聽起來很深奧,其實這意思也可以用大白話說清楚的。“良性”的意思就是不會要命,而且,即使不用藥,自己也會好。也就是醫學上說的“自愈性”。很多疾病有自愈性。這種自愈性造就了無數偏方。“陣發性”的意思就是一陣一陣的。平時沒事,不知道啥時候它就忽然鬧一下。位置性的意思是說它的發作跟體位變動有關。腦袋轉動了,引起耳石位置移動了,就可能導致這種眩暈發作。最後這個眩暈就沒啥解釋的了。反正就是天旋地轉腦袋暈吧。
 
在國內,這病也有個比較簡單的名字,叫耳石症。當然嚴格的說這其實應該叫做耳石錯位症。
 
因為這種眩暈是耳石走錯門導致的,所以就有了一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的治療方法:通過調整頭部的方向,讓耳石在半規管裏麵遊走,順著來時的路,一直走回家去。這就好像有一根S型的水管裏有一枚鋼蹦,您可以拿著水管,順著一定的方向轉啊轉的,就能把鋼蹦給“倒”出來。
 
這種操作叫做耳石複位操作(Canalith reposition maneuver)。
 
如果鬧眩暈的是隻小白兔,這個“倒”比較容易操作。提起來上下左右隨便倒。但是鬧眩暈的是人,咱就不好把一個大活人提溜起來倒騰。就算您有那把子力氣,人家病人未必樂意。萬一讓同學看到自己給人提溜起來甩,多沒麵子。
 
所以,給人做這種耳石複位的時候,咱不是把病人端起來“倒”。咱是讓病人躺在檢查床上,然後按一定規律調整頭部方向。
 
這個操作,雖然沒有什麽高難度動作,但是因為需要轉頭,而轉頭會牽動頸椎。頸椎和頭部連接的地方有一些很敏感的生命中樞,如果操作不當,造成意外擠壓,是可能有危險的。所以第一次做這種操作,應該是在醫院裏,讓醫務人員指導著做。有經驗之後,可以自己在家裏做。
 
具體做法,參見下麵的圖。注意這裏要區分方向。左邊的耳石錯位和右邊的耳石錯位,轉頭的方向是相反的。這裏我們假設是左側的耳石走錯門,那麽圖裏麵,從1到5的具體意思是這樣:
 
第一步:病人在檢查床邊端坐,頭部正直。
 
第二步:慢慢向後躺下。躺平之後,頭應該是在檢查床之外(醫生會扶著您的頭)。頭稍稍後仰,然後向左轉動45度。維持這個姿勢30秒鍾。
 
第三步:把頭慢慢向右轉動90度(頭仍然稍微後仰)。保持這個姿勢30秒。
 
第四步:把身子向右轉90度,變成側臥位,順便帶動頭部轉動90度,眼睛能看到地麵。保持這個姿勢30秒。
 
第五步:以自然動作慢慢坐起來。保持頭部正直。

 

 

操作結束之後,這一天剩下的時間裏不要臥倒,要保持耳朵位置一直高於肩膀。如果人能夠適應,當晚用半臥位睡覺,就是說多用幾個枕頭把上半身撐起來,目的還是保持耳朵位置高於肩膀。這樣能讓回到橢圓囊的耳石有時間完全沉降到橢圓囊底部。
 
如果您是理工腦子,想了解這個頭部轉動為什麽能讓半規管裏麵的耳石回到橢圓囊的,下麵這個圖裏為每一步的操作配了個半規管方位圖。半規管裏的黑點,示意的就是耳石在這一步操作的時候所處的位置。


 

 

 
這個就是耳石複位操作的基本要領了。隻要是耳石移位引起的眩暈,這種複位操作能讓90%的病人痊愈。
 
有些醫生可能對具體操作手法會有一些變通。比如在第二步裏,有些醫生會用工具輕輕敲打你耳朵後麵的顱骨,幫助耳石漂移。有些醫生在第四步裏讓病人轉頭的幅度可能不到90度。有些醫生可能會讓病人第二天自己在家再重複一次這個操作(不過,自己在家做,就不要把頭伸出床緣了)。具體要聽您自己醫生的醫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