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輕輕捧起你的臉》第五章:成長歲月(5)

(2016-03-31 20:36:31) 下一個

小說簡介和章名目錄見 第一章:哥哥弟弟(1)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860221.html

第五章:成長歲月(5)

這次學校特別重視,特意向縣京劇團借了一塊布景。在劇場同躍一有機會就向台下縣中師生那一片座位查看,他是多麽希望見到母親的蹤影,他知道媽媽一直渴望能看一場自己的表演。

劇幕徐徐拉開,京胡拉響了前奏,同躍走步、亮相,目光卻瞟向縣中的座位。

仍然沒有媽媽的身影!

“聽對岸,響數槍......”同躍開唱,掩飾不住傷感的眼神和空洞的表情。

一工作人員打著手電來到縣中那片座位,後麵緊跟一中年婦女。工作人員用電筒向一空位置閃動兩下,向中年婦女示意後離開。

是媽媽!同躍怦然心跳。

宋芷瑤沒有走進座位,而是挨著牆壁站立,眼睛盯住舞台,她一秒鍾也不舍得浪費掉。

同躍全身的神經仿佛都被點燃了,突然高亢地唱出後麵的歌詞“聲震蘆蕩......”接著是鏗鏘有力的舞蹈動作,尤其那個雙腳尖點地的造型,整個人就像被彈了起來。這一憂一亢的表演正好歪打正著,符合劇情,猶如導演故意這樣安排以烘托情緒對比。

同躍今天的表演達到了他的最高水平,演出還沒有結束前排就坐的劉副主任就對陪同觀看的文化局範局長說:“這個節目要了。”

全部演出結束後劉副主任、範局長和有關單位的領導座談。劉副主任突然想起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問身邊的範局長:“那個演《沙家浜》的小孩家庭出身好嗎?”

範局長也不清楚,馬上把周校長叫到身邊:“你們學校演郭建光的男孩家庭出身怎麽樣?”

“這個......”周校長心裏一沉,這正是他所擔心的。

“他父母是幹什麽的?”範局長有點不耐煩。

“他母親是我們縣中的老師,是華僑,家庭出身比較複雜。他的父親是......是右派,在農村勞動改造。”

“怎麽搞的?”範局長不滿地瞪了校長一眼,好像一幅完美的圖畫被周校長濺上一滴墨水。

周校長趕緊補充道:“不過他公公是紅軍,是革命烈士。”

聽說是紅軍烈士的後代,範局長的臉色好看了一些:“他表現怎樣?”

“肖同躍同學的表現非常好,德智體全麵發展。”

“我是指政治表現。”

“他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要求進步,寫了入團申請書。”

劉副主任插話:“這還不夠,他應該旗幟鮮明地與他父母劃清界限,成為可教育好子女的典型。”

學校安排了批鬥大會,校領導找宋芷瑤談話,說明了範局長的意圖和學校的安排。宋芷瑤為此誠惶誠恐,寢食不安。她太了解這個智力超群,心身早熟的兒子外柔內剛的倔強性格。且不說自己沒有選擇,為了兒子的前途,她也願意忍受任何屈辱。她反複開導勸說兒子,說明這樣做不光有利於他的進步,對父母也是有利無害。同躍始終默默無語,最多勉強點點頭。

每逢重大的事件就需要填表,同躍最怕填表,最怕填寫家庭成分和家庭成員父親一欄。進縣保育院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表格,母親為他填寫了“下中農”,這是土改時南嶺村給肖家劃的成分。入小學後,開始也是填“下中農”,但盧老師太喜歡這個男孩,讓他改成“革命烈士”。文革複課鬧革命後,階級鬥爭抓得緊,下中農都不讓填了,隻許填“右派”。

1968年夏天,北京三萬多名工人組成“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北京各大專院校,接管學校的領導權。這一舉措受到毛主席、黨中央的肯定並向全國各地推廣直至文革後期。

工宣隊進駐南城縣中後卻無所事事,於是對審查學生的政審表格有特殊興趣,仿佛找到用武之地。張師傅對同躍交上來的參加地區演出的政審表看了好幾遍,覺得家庭成分這一欄有問題。為此他調閱了同躍母親的檔案並詢問了宋芷瑤有關他們夫婦和家庭的情況,最後叫來同躍讓他改寫:

“右派不屬於家庭成分,以後不要再填右派。”

“那填什麽?”同躍心裏一喜。“我可以填 ‘下中農’嗎?我們老家劃的成分是‘下中農’。”

“那不行,你爸爸是右派,是階級敵人,怎麽可以填寫貧下中農呢?”

同躍充滿希望的神情立刻變得陰鬱。

張師傅說:“我審查了你爸爸的曆史,他先從江西遊竄到天津,然後到北京,大學畢業後又遊竄到新疆再遊回江西。你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遊遍了大半個中國。以後你的家庭成分就填寫‘遊民’。”

同躍帶政審表格回家,意外發現父親來了。肖福通這天匆匆趕來縣城,就是要和妻子商量如何對付這次批鬥會。同躍將家庭成分一事告訴父親後,肖福通拍案而起:“胡鬧,家庭成分可以這樣隨心所欲地變來變去嗎?以後你幹脆填‘孫悟空’好了。”

“就是填遊民也比右派強。”同躍這些年憋著一肚子對父親的怨氣不敢吐露,現在終於憋不住了,開始頂撞父親。

“你懂什麽叫右派?”

“怎麽不懂,右派就是反黨分子。”

“你看我什麽時候反過黨?右派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很多人都是被冤枉的,曆史遲早會給他們一個公道。”

“知識分子有什麽了不起?知識越多越反動,書讀得越多越蠢。”同躍不甘示弱,引用領袖的話與父親抗衡。

“你不要以為你能夠斷章取義地背幾段毛主席語錄就掌握了真理。毛主席還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我看你們工宣隊的張師傅就是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對黨的一些基本政策一竅不通。”

“不許你攻擊工人階級。工宣隊是毛主席派來的,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

父親並沒有被高帽子嚇倒,不屑地說:“劉師傅一個人就能代表整個工人階級嗎?再說,‘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萬年以後還會是這樣。’工宣隊也是一種人群,也可能存在優秀的、一般的和一些沒水平、沒能力的人。”

父子倆唇槍舌戰,引經據典,各不相讓。

同躍對父親的感情十分複雜,怕、敬、恨、愛、怨都有。他一直不理解,文革中母親被揪出來、被挨鬥,右派分子的父親卻很逍遙。同躍想當然地認為媽媽是受爸爸的牽連。

肖福通不太關心同躍的學習,但是打他記事起就強求他吃苦耐勞,參加各種各樣的勞動和體格鍛煉,仿佛永不滿足他的表現。同躍不怕苦、不怕累,但卻怕髒、怕臭,父親偏偏要他在農村幹挑糞、施肥一類的勞動。

不過父親讓幹的其他一些事情同躍還是很喜歡的。他五歲開始練跑步,這給他日後帶來很多的榮耀,後來還去參加過全省中學生田徑比賽。父親還教他捕魚、小手工,製作竹木器,帶他去解放橋遊泳、跳水。

同躍敬重父親主要因為父親對母親的關愛,他注意到父母除了如何教育自己的問題上有很大分歧,兩人的感情非常好。一次次的政治運動,尤其被揪出來後,媽媽常常顯得迷惘不安、不知所措。這時候父親成了媽媽的主心骨,冷靜地給她分析形勢和動向,告訴母親應該如何應對。

每年暑假全家都在農村度過,同躍在這段時間要承受最繁重的體力勞動。去年夏天肖福通卻讓同躍留在城裏,還給十二歲的兒子找了一份能賺錢的活幹:去浮橋附近的河灘“起河”,把上遊運來的木筏竹筏拆開,起運上岸。肖福通林場的竹木材主要運往這個岸口,認識這裏的搬運工頭。

第一次嚐到勞動的報酬,同躍精神抖擻、非常興奮。家裏到工地有好幾裏路,於是他就順便練習長跑。同躍知道,爸爸讓他留在城裏的主要原因是陪伴媽媽。母親受審查,要經常開會、交代問題和思想匯報,暑假不能像往年那樣去農村度過。這件事讓同躍對父親敬佩和感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