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和章名目錄見 第一章:哥哥弟弟(1)
http://bbs.wenxuecity.com/origin/860221.html
第五章:成長歲月(1)
同躍自幼絕大部分時間和母親一起生活在縣城,隻有周末和節假日才見到父親,全家團圓。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教誨深入骨髓,宋芷瑤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幼兒時代是同躍一家最幸福美滿的幾年,夫妻倆對這個體格和智力都超出同齡孩子的兒子寵愛有加。雖然國家正經曆三年經濟困難,但是他們家從未受到饑餓的威脅,因為他們的的生活水平比普通家庭要高出好多。當時縣城絕大多數家庭是單職工,女人沒有工作。工人的工資每月三十塊錢左右,幹部多一些,通常需要養活五六口人。同躍家隻有三個人,收入七十多元。肖福通沒有工資,國家給的生活均貼隻有宋芷瑤收入的一半。但是他身強力壯,多才多藝,在農村砍柴種菜,還能自己製作很多竹器木器日用品,為家裏節省了大筆開銷。
兩歲的同躍已經有了邏輯推理能力。一個周末的飯桌上,宋芷瑤給兒子碗裏夾肉:“好乖乖,多吃點肉,長高高。”
兒子便不停地挑肉吃,肖福通見狀說;“你不能盡吃肉,也要吃點青菜。”
“不好不好,青菜不好。”小同躍連連搖頭。
“怎麽不好?”
“吃青菜長矮矮。”
同躍長大一些後,父母在如何教育兒子的問題上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宋芷瑤和肖福通不同的家庭背景、童年經曆以及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是他們分歧的根源。他們意見不同,難以調和,直至家庭瀕臨破裂。
同躍從小立誌做討大人喜愛的好孩子、乖孩子。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母親的愛和對父親的怕。他感覺到在父母的爭吵中總是媽媽受委屈,如果聽爸爸的話,滿足他的要求,父母就不會吵架。然而更深層的源由歸於他對家庭出身的困惑。
同躍很小時就注意到,凡是喜歡他的大人談到他的家庭出身時候總愛提及他的祖父。“他公公是紅軍。”“同躍是革命烈士的後代。”在那個根據家庭出身將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年代,還有什麽家庭成分比這樣的出身更紅、更響亮?那些不喜歡他或者不喜歡他父母的大人卻要強調他是右派的兒子。長大一點後他才明白“右派”屬於“地富反壞右”,屬於階級敵人。他無法理解為什麽兩個截然不同的出身同時適用於他,但他渴望大人喜歡他,努力做讓人誇獎、讚揚的好孩子。
同躍六歲上實驗小學,他的班是五年製。實驗小學由南城縣第一小學改名而來,所謂實驗是要在學校試行小學五年製,每年招收兩個五年製班級,其餘的班級仍然六年製。文革複課鬧革命後取消了六年製,全部混合成五年製。
第一堂課是語文,班主任盧老師講解課文後帶領全班同學一遍遍朗讀。在摻雜不均的童音中,盧老師辨出了一個男孩的聲音,一口優美標準的普通話。不像其他小孩扯起嗓子以示努力,這個男孩的聲調雖不高,卻像支撐大廈的鋼梁,將全班的集體朗讀凝聚在一起。老師的目光在一個個男孩的臉上掃過,很快定位在倒數第二排的肖同躍。第一堂課同躍就讓盧老師深信不疑他是一個出類拔萃兒童。小男孩不光朗讀出色和漂亮可愛,他的坐姿挺直端正,他的神情專注認真,他的穿著素雅合身,向人展示一個非凡的家庭背景。作為實驗小學五年製的實驗班,多數學生家境相對優越,這個小男孩無疑為她的班級錦上添花。
“李方建。”盧老師開始單練。“你讀一遍課文。”
小男孩被點名後坐立不安,對著還看不懂的課文,憑著腦中的記憶讀道:“爺爺……爺爺……”
盧老師打斷他:“站起來讀。以後同學們有問題要舉手,被老師點名要起立。”
李方建站立,繼續結結巴巴地朗讀:“爺爺……爺爺七歲去討……去逃反。”後麵的句子全忘了。
李方建坐下後,盧老師繼續點名,這次是個女孩:“邱柏麗,你讀一遍。”
邱柏麗站立,發出很自信很流利的聲音:“爺爺七歲去討飯,爸爸七歲去逃……去討……”女孩開始窘、開始亂,情急之下念出:“也去討飯……”
盧老師差點笑了。後麵又點了兩個學生,相比而言,邱柏麗表現最佳。
“肖同躍!”盧老師的眼神充滿興奮和期待,仿佛要證實她的一個神秘猜想。
“爺爺七歲去討飯,爸爸七歲去逃荒,今年我也七歲了,高高興興把學上。”
同躍的朗讀一字不漏,普通話標準無雙。讀完後盧老師仍陶醉其中,竟忘了讓他坐下。也許她以為自己在聽電台播音,當時能買得起收音機的家庭寥寥無幾,但是高中物理老師會教同學自製最簡單的礦石收音機。
南方人說普通話時有幾個音很難發準,很多播音員都做不到。從此班上領操、領歌,開會發言,同躍都是首當人選。盧老師很快又發現同躍是個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好學生。同躍講禮貌,愛勞動,成績第一,跑步最快。
盧老師每日見到同躍時都會眉開眼笑。她讓同躍當了班長,加入少先隊後又成了中隊長。當小同躍第一次帶著紅領巾和兩條杠的袖章回家時,宋芷瑤激動地把兒子摟在懷裏。
音樂課上,同躍再次展現他無比的才華:小小男孩,已經會彈琴識譜,並有很專業的發音技巧。
宋芷瑤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母親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宋芷瑤在美國三歲開始學鋼琴,五歲就獲獎並上了波士頓的報紙。同躍沒有條件學習鋼琴,但家裏買了一個腳踏風琴。在同躍朦朧的記憶裏,他是在媽媽的琴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從他記事起就受到母親音樂素養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