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了 也 要 存 希 望
我們社區有位美國老太太,隻要不下雨下雪,就堅持每天外出走路。她沿百老匯大道走二十多條街,再轉到阿姆斯特丹大道返回,來回走四、五十條街。這兩年她雖然用上了助行器,但仍不需要人伴護。她的步速相當之快,難以相信已是高齡九十多歲了。每次看到健行中的這位老太太,我就想:是什麽力量支撐著她每天走這麽多路?
前些日子我恰巧走在老太太後麵,見她到咪表處停下。紐約街邊裝了許多咪表,供臨時停車者繳費。她以手指伸進退返硬幣的小孔,摸摸有沒有被遺忘的硬幣;然後走向下一個咪表,重複摸硬幣的動作。我不禁詫異:難不成她以此補貼家用?然而靠此每天能取到幾個硬幣?看著老太太接連摸過幾個咪表,我突然領悟到:她並不是為了取得幾個小錢,而是在追逐一個希望。不管在這個咪表有沒有取到硬幣,她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個咪表,希望在那裏能取到硬幣。這個目標聽上去微不足道,但恰恰由於心存這個希望,支撐著她每天走幾十條街,到九十多歲還健康地活著。
由此想到一個很大的題目:人老了還要不要心存希望?環顧周圍,有些老人退休後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和希望。特別在現時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有些老人為了避疫,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枯坐百無聊賴,除了看電視就無所事事,長此以往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我想,希望並非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也應該心懷希望。正如有首歌唱道:“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筆者工作過的紐約聖盧克醫院,對13.7萬名平均年齡67歲的老人進行過長達7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目的感強、覺得生活有奔頭的老人,大腦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比沒有生活目標的老人慢百分之三十,死亡風險低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見,老人對未來有所期待,身體就會更健康些。
那麽老人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目標呢?其實這並不難,老年人的生活目標可以有多種,都能提高自己的積極性。一種生活目標是學習型。我的朋友群裏有位女士,摸索製作西式糕點的技能,遇到老友生日和聚會,她會送上蛋糕給大家享用。她做的西點有模有樣,已接近專業水平,甚至還能根據各人口味和健康狀況來調整配方。我們開玩笑地說:“你為什麽不去考個執照,開家點心店?”她說:“我又不是為了掙錢,就是想讓自己高興、大家也高興”。我還有些同學,老了還在學習音樂、攝影和書法,既充實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不時把自己的作品發給親友們共享。
另有一種生活目標是奉獻型。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參加公益組織或社區活動。我太太每天清晨帶領十幾個老人,打一套陳氏四十八式太極拳,已經堅持了十五年之久。他們是在室外打拳,在疫情期間也不曾停止。有的老美組員親切地稱她為“leader”,太太開玩笑地對我說:“在中國半輩子都被別人領導,沒想到老了老了在美國居然當上了領導”。
再有一類生活目標是發揮餘熱型。我們社區有位高齡九十多歲的老先生,畢生從事電學教育。他留意到,老美家裏的小電器出了毛病,往往不經修理就直接丟棄。這位老先生就撿回來,憑著自己的專業知識修修弄弄,不費多少事就讓其功能恢複。有的小電器他留下自用,多數則貼上“已修複”的條子,讓需要者取用。我則經常寫寫小文章,投寄到《世界日報》發表,為讀者提供些精神食糧,這也算是發揮餘熱回報社會的一種吧。
還有一類生活目標是健康型。老人可以製定健身運動計劃、健康飲食計劃、老年病治療計劃等。我們社區那位老太太,以在咪表取到硬幣來激發自己每天走路,就可以歸為這一類。其實老年人的生活目標還有多種,例如休閑型生活目標,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條件,製定旅行計劃,開闊眼界,陶冶性情。
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希望,老人自然也不例外。隻要目標於人於己有益,無論是不是高端大氣上檔次,都能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些、活得更長久些。我想以康德的一句話作為文章的結尾:“老年人就像青年人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人好比百靈鳥,有他們的晨歌;老年人則好比夜鶯,也可以有自己的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