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把紀念傘

(2021-10-21 14:01:30) 下一個

一 把 紀 念 傘

散步在紐約中央公園,遇上蒙蒙細雨。太太從背包裏取出雨傘撐開,傘麵上“IBC 2011”幾個大字映入眼簾。啊,這不是國際科學會議的紀念傘嗎?看到這把傘,記憶便如細雨淅淅瀝瀝而來。

三十多年前我來到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人體組成學研究。此領域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英文簡稱IBC,自1986年以來每三年舉辦一屆。IBC一直在美國和歐洲舉辦,主要研究白種人的身體組成。在這門學科,我是最早來美的少數華人學者之一,在學術上漸趨成熟。我關注到,14億華人的身體組成與白種人有什麽異同,隻有零星的研究。隨著年歲增長,我越來越強烈地問自己:“我能為自己的同胞做些什麽?”我想,如果能由我們華人學者來舉辦IBC研討會,不是就可以推動對華人身體組成的研究嗎?於是我聯絡浙江大學,申請2011年在杭州舉辦IBC研討會。經過努力,我們成功取得舉辦權。從2008年開始,我們這個團隊進行了三年準備;研討會的學術部分主要由我負責。會前兩個月我就來到浙江大學,參與從學術到會務的各項工作,花費了許多心血。

2011年5月21日,第9屆IBC研討會在杭州天元大廈開幕。五大洲近三百位學者以主旨演講、專題演講、口頭報告、專題討論和牆報等形式,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讓我欣慰的是,許多學者盛讚研討會開得很成功。以往的IBC研討會,每屆出席的華人學者不超過十位。這次由於地利的方便,有近百位華人學者與會,從近距離了解到世界水平的最新研究。我還特地用中文舉辦講座,題為《華人身體組成的研究:回顧與展望》。望著台下濟濟一堂的來自大陸、香港、台灣和海外的華人學者,我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IBC研討會的情景。那是1992年我在美國休斯敦參加第3屆IBC研討會,與會的華人學者隻有寥寥三人。今昔相比,怎能不感慨係之?

會期正值雨季,我們特地準備了杭州的著名產品天堂牌折疊傘,傘麵印上“IBC 2011”,贈送給每位學者,既為遮雨,也為留念。如今我就撐著這把傘,走在紐約中央公園的蒙蒙細雨中。我的眼前又浮現出十年前,自己撐著同一把傘陪伴各國學者,走在西子湖畔綿綿細雨中的場景來。

撐著這把傘,我又想到IBC研討會的現況。按照原定安排,第12屆IBC研討會應於今年在新西蘭舉行。然而,新冠肺炎自2019年開始流行,2020年肆孽全球,2021年仍無停止跡象。第12屆IBC研討會不得不延期,至今無法確定開會日期。不過我堅信,科學和醫學終究將能管控疫情。到了那一天,全世界研究人體組成的科學家,定能再聚一堂。如果有機會參加,我將向與會者展示這把紀念傘,共同回顧這些年走過的不平凡道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一帖 回複 悄悄話 抱欠,打岔問個題外話,知道你是鬆江二中六十年代畢業,我和你是同代同令上海中學生。我的問題是,當年大家都知道上海中學大名鼎鼎,當時就聽說有兩所新的中學在趕超上中,一是師大二附中,一是鬆江二中。師大附中大家可以理介,好老師好生源。鬆江二中好像相對名不經傳,為什麽有潛力超上中?當時一頭霧水。多年後聽說上海市委,市政府把他們子女和許多其他高幹紅二代子女都集中在鬆江二中,所以受到特殊關照,就像北京四中,101中和師大女附中紅二代雲集。此說真相如何,你可否置評一下,謝謝。
海澱網友 回複 悄悄話 先生拳拳之心,as always, 大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