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5)
2018 (197)
2019 (155)
2024 (1)
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間的1968年,我從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有江蘇西伯利亞之稱的窮鄉僻壤濱海縣。剛分配到那裏的大學生們,都住在招待所裏。某日我們接到通知去縣革命委員會的會計室,領取第一個月工資。回到招待所,來自不同高校的臭老九們聚在一起,各自把緊緊攥在手裏的人民幣42.50元,數了一遍又一遍。生平第一次領到工資,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有個大學生冷不丁冒了句:“從今後我們就是4250部隊的啦!”其他人紛紛附和,而由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也應聲說:“那我們就是2950部隊的啦!”原來中專畢業生的工資是每月29.50元。從此以後,這個4250部隊與2950部隊的番號,就不脛而走,成了我們這些大學生與中專生對自己的幽默稱呼。
為什麽我們要給自己起個部隊番號呢?當時解放軍的番號是四位數,例如以毛澤東的禁衛軍而聞名的中央警衛團,番號是8341部隊。文革時毛澤東發布最高指示,要全國都學習解放軍。我們給自己起個部隊番號,也算是學習解放軍吧?
時隔不久,分配到其他地方的同學來信,說也領到了工資,大都與我們相同,有的卻比我們高。有人不明就裏去會計室詢問,才知道同樣的級別,在不同地區的工資是不同的。當時以各地的自然條件、物價水平、生活費用水平以及交通狀況,由低到高分為11類工資區。以1類地區為基準,每高一類,工資增加大約3%。南京、杭州、武漢為4類地區,北京、天津、沈陽為6類地區,上海、西安為8類地區,而西寧則屬11類地區。濱海縣屬3類地區,工資當然比大城市低得多。
我被分配到工廠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才知道工人們的工資比我們還要低。他們作為學徒工進廠時,每個月隻拿18元工資,轉正後也不過二十多元錢。文革期間工資凍結,更沒有獎金,他們這點點工資一拿就是好幾年。我們這些“受教育者”的工資,反而比“教育者”高,感覺有點不好意思。我們被工人們稱為“小富翁”,不過時間長了,發現工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與我們差不多。工人們家在農村,有自留地種菜,還養雞,每次回家都帶來不少吃的;而我們這些4250部隊的,需要任何東西都得花錢買。
我們當年這點工資,如今看來實在太低。不過那時候既沒有旅遊,也沒有高檔家具,娛樂隻限於每月看次電影。當時最大的開支就是一日三餐,而食物價格相對低廉。1960年代我們那裏每斤大米0.13元,雞蛋5分錢一個,每斤豬肉0.64元,白菜每斤隻要2分錢,到飯店吃碗陽春麵隻要1角錢,牛肉麵也隻要3角錢。到了1970年代物價略有上升,每斤大米也不過0.15元,每斤豬肉0.70元。我們4250部隊的這批人,陸續結婚生兒育女,因為生活簡單,還勉強能應付。
按規定,42元5角是大學畢業後的臨時工資,一年實習期滿就該轉正。可是由於文革,我們這批大學生竟在4250部隊服役了九年之久,直到毛澤東死了,文革結束我們才得以轉正。在行政部門級別定為22級科員;在部隊是正排級;我在工廠則定為技術員。更重要的是工資也得以調升,不過同樣大學畢業,轉正後的月薪還是有地區差別,8類地區如上海為65元,6類地區如北京為62元,4類地區如南京為58元,而我在3類地區隻有51元。
改革開放後,這帶有濃重計劃經濟色彩的11類工資區被破除,工資節節上升。我們當年自稱4250部隊,其實是以人民幣的最小單位(分)來計量的,即隻有4250分。如今大學畢業生的月工資翻了百倍,達到4250元的比比皆是,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4250部隊。當然隨著工資的提高,半個世紀來物價也水漲船高,翻了幾十倍甚至百倍。我們當年每個月那點菲薄工資,現在恐怕隻夠吃一碗牛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