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05)
2018 (197)
2019 (155)
2024 (1)
勤 撿 持 家
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有讀者指出:“哈哈,你寫錯別字啦。應該是勤儉持家,怎麽寫成勤撿持家了呢?”我要說:“沒錯,剛來美國那會兒,我們就是靠勤撿才能持家的。”
三十年前,我獨自來到美國。留學生要麽住學校宿舍,要麽住學校附近民居;這些地方都配備簡單家具,留學生拎著箱子便可入住,專心讀書便是。後來曆盡辛苦把太太和孩子接來,才發現新的考驗開始了:單身宿舍不能住了,必須找房子安頓家人。我們租下一房一廳的小公寓;因為便宜,所以不帶家具。太太知道在美國生活大不易,在箱子裏塞了不少鍋碗瓢盆帶來;可是家裏還得有床和桌椅板凳,以及不勝枚舉的生活器具。如果樣樣靠買,憑我微薄的生活費根本不夠,於是我們不得不以勤撿來持家。
當年我們通過四個途徑來勤撿持家。一是前任房客留下來的。搬進租下的小公寓,欣喜發現前任房客居然留下了一些家具,我們自然是照單全收。其中一個有四隻大抽屜的衣櫃,式樣老舊,還缺兩個抽屜拉手;不過這個衣櫃是全木製成的,比市麵上三夾板組裝的衣櫃結實得多。我到五金店買了抽屜拉手配上,裏裏外外擦幹淨,居然一直用到現在。
二是同事饋贈。美國同事知道我們初來乍到,生活必有困難。於是有的同事送來家裏多餘的電視機;有的同事送來廚房用具。甚至有位同事要送我一輛舊汽車,因為他剛買新車,要把舊車處理掉。三十年前的中國大陸,擁有私人汽車者如鳳毛麟角,我再也想不到剛來美國,就能白撿一部汽車。不過養車既要買保險又要保養還要付油錢,不是我能負擔的,隻得婉謝了他的好意。
三是買舊貨。有的留學生要回國,或者搬遷去外州,往往貼出告示,說明何日何地出售何種物品。附近教堂也不時舉辦義賣會,出售教友捐贈的舊物。遇到這些機會,我們就去看看有什麽需要的。那裏的家具用品很便宜,雖然算不得白撿,但也相差不遠了。
再下來就是完完全全的撿了。三十年前中美民眾的生活水平相差很大,老美扔家具和日常用品很隨便,在我們看來簡直就是暴殄天物。逢到感恩節和聖誕節,更是老美丟棄舊物的旺季,到附近大街小巷轉轉,往往就有收獲。有些老美夏天買的電風扇,天涼不用了,就當垃圾扔掉。我撿回家後插上電源,如果能正常運轉,就仔細擦洗,套上塑料袋,留待來年使用。有一次太太看到成套的四把椅子被扔在路邊,有七、八成新。她想到家裏正缺椅子,就決定撿回去。憑她的力氣,每次隻能搬兩把椅子。她本想先搬兩把到家,再回來搬另外兩把,可是又怕這期間被別人拿走。沒奈何她就先搬兩把椅子走二十步,回頭再搬另外兩把。如此慢慢倒騰,她硬是把四張椅子都搬回了家。
就這樣我們硬是主要靠撿,在剛來美國時撐起了一個家。1980年代的老留學生,恐怕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吧。後來手頭逐漸寬裕,我們才陸續買了新家具和新物件,淘汰了撿來的器具。三十年後的現在,我們更是改成“斷舍離”模式,就是斷絕家裏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不過這並等於完全不撿舊物。在我們公寓地下室有一處角落,供各家擺放“斷舍離”的物品,從家具到電器,從衣服到玩具,隻要還能用,都可以放到這個地方,由需要者自由取用。我曾經在那裏撿到著名作家鄭念的英文版著作《上海生死劫》,扉頁上還有鄭念女士的親筆簽名,彌足珍貴。我想,這大概算得是新形式的勤撿持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