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磊 原載:科學網
1983年,一位酷愛文學的警員將自己近十年的辦案經曆融入到創作中,發表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血案疑蹤》。
小說中虛構了一段傳世珍寶“龍鳳首飾盒”被盜的情節。
為了追求極度的真實,這位警察趁著在古都開封的便利,親自拜訪開封博物館多次向專家請教文物的細節問題。
近乎真實的細節和自然的演繹讓這部作品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北京電影製片廠在三年後還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讓它成為一代人心中刑偵類作品的經典。
時隔十年,這位警察已是名聲在外的優秀警官,並且還自考河南大學,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
1992年,他才剛統領開封市局還不到半年時間,一件駭人聽聞的文物盜竊大案戲劇化地上演。
三名大盜潛入戒備森嚴的博物館,一夜卷走69件國家級文物,涉案價值超過6億元。
是國際上僅次於蒙娜麗莎失竊案的第二大文物盜竊案件,也是新中國最大最令人震驚的盜竊案。
而事發之地,正是他請教專家的那個開封博物館,小說的劇情竟成為了現實。
一場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較量在那年的“九一八”國恥之日打響。
____________
1992年9月,開封博物館正舉辦“明清宮廷用品展”,展品幾乎都是該館最珍貴的文物。
這些不僅是國內僅存的國寶級文物,有很多甚至是世界僅剩的孤品。
9月18日,雖然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但這並不妨礙博物館的照常開館。
一早八點半,兩位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打開展廳大門,準備迎接參觀的遊客。
然而,兩位工作人員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展廳內一片狼藉,幾個展櫃內已經空空如也。
這下國恥之日恐怕又要多上另一重含義了,開封博物館館恥紀念日。
接到報案的警方迅速趕到現場,經過初步的統計,失竊文物多達69件,其中10件都是國家一二級文物,令人震驚。
實際上在1988年遷址之後,開封博物館發生過10起失竊案,有四起涉及文物,但都隻是一般文物。
而這一次失竊,不但數量大,而且都是無法估價的絕對珍品。
如果非要用價值來衡量的話,涉案總金額在當時就已經超過6億元。
這對當時才出任開封市局一把手的警察武和平來說,是一個絕對的挑戰。
案發後,上級迅速組建了“9·18大案”偵破組,下令必須破案,絕不能讓這些文物流失。
一般而言,上級對這種大案要案都要求“不破案就卸任”,但考慮到武和平剛上任的情況,可以破例。
可武和平卻不接受這樣的“好意”,他堅持絕不例外的原則,向全社會立下軍令狀“破不了案件,我武和平就地辭職!”
放衛星的本事誰都會,但破案可不是說著玩的。
看著這疑點重重的案發現場,武和平心中的疑惑多得糾成了亂麻。
展廳現場,警方收集到的罪犯遺落物件主要有三樣:玻璃刀、紅色絨布、黑色票夾。
玻璃刀的用途不用過多地解釋,是罪犯用來破壞展櫃玻璃防護的工具。
可是紅色絨布和黑色票夾又如何解釋呢?
尤其是好幾塊被精心裁剪成皇冠形狀的紅色絨布,刑警們想破頭都想不到它是作何用處。
最令人費解的還不是這些作案工具,而是他們究竟如何不觸發警報就潛入展廳的。
開封博物館當時剛剛購買了一批紅外線檢測報警器,安裝在展廳高出窗戶之下。
而從被破壞的窗戶防盜網來看,那裏正是罪犯闖入展廳的入口,理應被觸發的警報竟然沒有任何響動。
難道犯罪分子有什麽通天的法術?
為了征集線索,武和平親自登上電視台,向全開封的百姓發布征集令。
並承諾,對立功人員給予最高5萬元的巨額獎勵,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重賞之下,還真冒出了些有價值的線索。
開封博物館的職工突然想起,在九月初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三次到博物館參觀。
他自稱是武漢大學的教授,來開封參加“黃河中下遊研討會”,每次來參觀都有人陪同。
而且,據博物館講解員反應,這個所謂的武漢大學教授似乎的確挺懂瓷器的,但是隨行的同伴卻總心不在焉,往天花板瞎看。
經查詢,“黃河中下遊研討會”是子虛烏有之事,而武漢大學的教授中也沒有如此年輕的。
顯然,這夥以“武大教授”為首的人嫌疑重大,很可能就是盜走69件國家文物的犯罪分子。
經過警方調查,在博物館不遠處的東京大飯店的住宿登記裏發現了四名可疑人員。
他們中有兩個明顯用的是名人的名字,分別是唐國強和陳納德,登記單位也都是偽造的。
另一方麵,對現場遺留下的作案工具產地也有了新的調查進展。
玻璃刀,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一個個體工廠生產的,共生產了821把,銷往長江以北的五個省。
黑色票夾,是上海奉賢星新文具廠生產的,共生產122萬多個,主要銷往長江以南。
紅色絨布,是鄭州色織一廠生產的,銷往武漢漢口區貿易中心。
在所有銷售地當中,隻有武漢同時能購買到三種作案工具!
經過駐守武漢的民警的明察暗訪,終於發現了嫌疑人所駕駛的白色桑塔納轎車,鎖定了目標。
最終抓獲了犯罪團夥中的一人,並供出了其餘的嫌疑人。
案件的主犯名叫劉農軍,聽起來出身應該比較“紅”,事實也的確如此,但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劉農軍早年在武漢市公安學校學習,是個高材生,差一點就成為了武和平的同行。
不過因為當年盜竊教學器材被抓獲,斷送了自己在警校的生涯。
雖然之後又重回校園,在湖北江漢大學自修畢業,但自那以後就沒走上過正經路子。
1983年之後,劉農軍做過一段時間的個體戶,但錢來得太慢,於是又想起了那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不過這次他想幹票大的,他勾結了港澳的黑社會組織,萌生了偷盜文物銷贓海外的想法。
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他甚至自學文物鑒定,對瓷器鑒賞有相當高的水平。
案發前,他前往廣州,在那招攬了幾位“身懷絕技”的同夥,精心準備了這次開封博物館盜竊。
除了多次前往博物館踩點,繪製平麵圖這樣的準備,劉農軍還對博物館的報警器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他買回博物館同款的紅外線報警器,在賓館中反複嚐試。
這是一種被動式的紅外線報警器,並非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中能射出光束的主動式報警器。
被動式報警器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檢測人體或生物體自然輻射的紅外線,隻要接收到信號便發出警報。
這種報警器相對而言安裝比較方便,但缺點也很明顯,容易被遮擋失效。
劉農軍反複嚐試,發現紅色絨布的遮擋效果最好,便將精心裁剪製作出了皇冠形的作案工具。
案發時,通過黑色票夾將紅色絨布固定於報警器上方,遮擋使其失效。
不得不承認,劉農軍為這次盜竊的準備可以說是麵麵俱到。
但卻敗在了自己高傲的心態上了,自以為能躲過恢恢法網,忽略了警方遇強則強的決心。
劉農軍將盜來的大批文物藏在武漢同夥的家中,再疏通關係偽裝文物通過飛機運往廣東佛山。
之後,在廣州與人接頭最終經由澳門古董商之手銷贓。
但還沒等古董商找到賣家,警察就已經追上了門,將文物盡數追回。
而原本打算逃往境外的劉農軍被驚動,躲藏至山東青島的一間出租屋當中,準備進行整容手術,逃脫抓捕。
當然,犯罪分子永遠不會有好結局。
1993年9月18日,還是同一個日子,劉農軍與其同夥被槍決。
而“9·18”專案組在同一天被記集體一等功,5位核心警員記個人一等功。
大案過後,總會給後人留下一些教訓。
如今的博物館安保設施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除了常見的指紋鎖、監控攝像頭等,更多高科技的設施也逐漸被應用。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發出不可見的光束,一旦被遮擋立馬報警。
防盜報警玻璃,夾層填充氬氣,被擊碎後氣體泄露,空氣接觸當中的氣敏元件,觸發警報。
科技在進步,但對罪犯的打擊卻不能有絲毫鬆懈,因為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參考資料
楊先碧. 現代博物館防盜技術淺談[J]. 現代物理知識,2011,23(05):43-46.
葉利. 淺談博物館入侵防盜報警技術[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4):72.
武軍壘. 中國文物第一案——開封“9·18”大案24年再回首[J]. 雲南檔案,2016,(05):30-33.
華鬆. 武和平與劉農軍的較量[J]. 學習與研究,1994,(23):32.
楊穎. 新中國最大的文物盜竊案偵破史實[J]. 東方收藏,2012,(0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