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華裔生物化學家之吳氏三傑

(2017-11-17 10:17:58) 下一個

吳憲全家照:吳憲(前排右),吳嚴彩韻(前排左),吳瑞(後排左二)

在本文作者的學術生涯中,有過三個難忘的片斷。片斷之一:1963年筆者考取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專業,聆聽了鄭集教授的專業介紹。鄭先生是一級教授,早在1930年代就開展生化與營養學研究。然而他說吳憲教授更早從1920年代就開始研究,他才是中國生物化學的開山鼻祖。筆者從此就對吳憲先生懷有崇敬之情。

片斷之二:1981年筆者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學習。同一個大院的生物化學研究所與腦研究所,盛傳一位名叫吳瑞的美籍華裔教授,要選拔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當時許多年輕學子正苦於找不到出國留學的途徑,聽到這個好消息,無不激動萬分躍躍欲試。

片斷之三:1990年筆者留學哥倫比亞大學,參加其教學醫院聖路克-羅斯福醫院的學術會議。一位儀態雍容的華裔老太太,在家人陪伴下走進會場,美國科學家紛紛鼓掌向她致敬。同事告訴我,這位吳嚴彩韻女士90高齡,是老資格生物化學家,曾長期在該院工作並捐款資助研究。

後來我清楚了,我經曆的這些片斷是彼此關聯的:這三位吳姓華裔學者是一家人。吳憲與吳嚴彩韻是夫妻,吳瑞是他們的長子。他們出生於中國,長期在美國從事生物化學研究,堪稱吳氏三傑。

吳憲(Hsien Wu,1893 - 1959)生於福建福州,自幼受中國傳統教育。1911年他通過庚子賠款留美考試,到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海軍建築,後改學化學及生物學。畢業後他到哈佛大學當博士生,師從著名生化學家福林。1919年,年僅26歲的吳憲發表論文《一種血液分析係統》,引發了血液化學方麵的革命。吳憲首創用比色法測定血糖含量,用血量少、操作簡便、數據準確。此項著名的福林-吳血糖測定法,廣泛應用於臨床檢驗達70年之久,造福了無數患者。吳憲以此卓越成就,奠定了其在生化學界的地位。1920年吳憲回國,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1924年,年僅31歲的他擔任生物化學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主任和最早的中國教授之一。由此至抗戰前,是吳憲的學術巔峰期。他完成了多項研究,包括氣體與電解質平衡、蛋白質變性、免疫化學和營養學;尤其是他在1929年第13屆國際生理學大會上,首次提出蛋白質變性理論,後來被普遍接受。抗戰勝利後吳憲再次到美國,任亞拉巴馬大學生物化學係訪問教授。吳憲說:“我的座右銘是三真:即真知、真實、真理。求學問要真知,做實驗要真實,為人要始終追求真理。”他的圖章刻著“博學、審問、慎思、試驗、明辨、篤行”,這既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真實寫照。他的同事說:“無論是發表論文,還是審閱別人稿件,對文稿每一句話,每一個數據,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他都仔細地推敲、修改,直到滿意為止。”1959年8月8日吳憲先生因心髒病逝世於波士頓。

吳嚴彩韻(Daisy Yen Wu,1902 - 1993)是中國第一位女生物化學家。她是浙江慈溪人,祖父和父親均為著名實業家。1921年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學,畢業後到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食品化學與營養學,l922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任職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科。她與吳憲誌同道合,建立了深厚感情結為夫婦。嚴彩韻作為吳憲的助手、同事和顧問,給他的事業帶來勃勃生機。吳憲的營養學研究是由嚴彩韻起步的,蛋白質變性研究也是與嚴彩韻合作進行的。1949年她攜兒女輾轉赴美與吳憲團聚,任教於阿拉巴馬醫學院。吳憲逝世後,她整理出版丈夫的遺著。1960年起她先後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研究所工作。1971年退休後任紐約聖路克-羅斯福醫院營養顧問。吳嚴彩韻80歲生日時,美國總統裏根和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著名科學家馮德培,分別發賀函向這位傑出女科學家表示敬意。吳嚴彩韻90高齡時,仍在為紀念吳憲誕辰100周年忙碌。她於1993年5月27日因心髒病去世,結束了“長久、幸福而又富有成效的一生”。

吳憲夫婦共同生活35年,培養了兩兒三女。他們注重教育,希望子女靠真才實學過上美滿生活,並貢獻於社會。吳瑞回憶“父親把我們五個子女叫到爐邊,對我們講英文‘投資’(investment)這個詞的意義。他說:‘讓你們受到良好教育是最好的投資,它在你們身上會存在一輩子,而且聽你享用一輩子,所以我不給你們留下什麽物質的東西,因為那對你們有害無益。我不給你們錢,而要設法為你們得到能夠接受的最好教育,這樣你們以後就能獨立生活。’” 吳憲夫婦的子女,三個獲得博士學位,兩個獲得碩士學位,都學有所成。

吳瑞(Ray Wu,1928 - 2008)是吳憲夫婦的長子,生於北京,1949年赴美。他於1955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之後長期在康奈爾大學任教。吳瑞是著名分子生物學家,是DNA測序、基因工程、生物技術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第一個建立DNA核苷酸測序分析方法,為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奠定了基礎。吳瑞的另一貢獻是水稻轉基因研究,他認為水稻是中國的主要糧食,因此致力於水稻的抗鹽、抗旱、抗蟲、耐寒研究。他不僅秉承父業,而且像父親那樣成為美中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橋梁。2008年2月10日,吳瑞因心髒病在紐約州伊薩卡去世。

吳氏三傑在中國出生,長期在美國生活,對中美兩國都懷有深深的感情;他們盡力回報養育自己的中國與給了更多機遇的美國。吳瑞說:“發展中國科學事業是我父親一生的願望。”吳憲研究營養學以解決國人的營養不良問題。為了提高國人身體素質,他主持製定了第一個《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需要》標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協和醫學院被日軍關閉。吳憲認為為國效勞  是他的職責,不甘心在敵占區苟安。他獲悉國民政府希望他組建營養研究所,就立即從北平輾轉去重慶。他同妻子分別時很傷心,因為此行漫長而危險,也許再不能相見。到重慶後,吳憲又奉命取道澳大利亞赴美國,旅途充滿危險,經過64天才抵達洛杉磯。吳憲對中國的前途極為關注,在美期間為中國的重建四處奔走。在分配戰後救濟物資會議上,美國衛生當局有人聲稱中國兒童隻適應素食,給予豆粉即可,無需提供奶粉。吳憲極為憤怒當場駁斥,在他的據理力爭下,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給中國的救援物資包括了奶粉。1945年抗戰勝利,吳憲回到北平,籌建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他出國途經美國時,多方籌款購置精密儀器及圖書資料運回中國,並與麻省理工學院商議培養中國學生。他還親自學習先進實驗技術,準備回國後開展新研究。由於內戰及疾病纏身等原因,他回國建所的計劃未能實現,卻一直未放棄這個打算。

位於紐約的聖路克-羅斯福醫院

吳憲逝世後,吳嚴彩韻遵其遺願決定錢財不給後代,而捐贈給中美兩國的科學事業。她對吳瑞說:“你父親給我留了一筆遺產,我們把這筆錢捐出來,設立一個基金會,把你的名字也加進來。就叫吳憲吳瑞基金會。”吳瑞謹遵母命,但並未加上自己的名字。1986年,以吳憲夫婦名義,在吳嚴彩韻工作多年的聖路克-羅斯福醫院設立研究基金,並購置5000冊科學期刊建立研究圖書室。1987年 “吳憲生物化學教授基金”設立,資助為中國生物化學做出貢獻的教授。1993年在吳憲母校哈佛大學醫學院設立“吳憲生物化學教授基金”。同年又購置生物化學最新書刊,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設立“吳憲圖書館”。

父母故世後,吳瑞繼承遺願:“我已經下定決心,不論是我自己的錢,還是我父親的錢,都是一定要捐的。與其等我死了再捐,不如趁我活著的時候捐。活著的時候捐贈,我可以親眼看到這些受益者是值得培養的人材。”1999年,他向長期任教的康奈爾大學捐贈50萬美元,設立“吳瑞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生獎學金”。該校一百多年來收到的捐款或來自校外,或來自校友回饋,或來自逝世教授的家人捐贈,卻從未收到過在職教授的捐款。吳瑞此舉在康奈爾大學引起轟動,校方說這體現了華裔學者特有的風度。

吳瑞致力促進中美學術和教育交流。1978年中國對外開放,準備大量派遣留學生,但當時GRE和TOFFL考試尚未在中國展開。由於缺乏可靠的評估方法,多數美國大學不願接收中國學生。197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李政道啟動中美物理學聯合招生項目(CUSPEA),招收中國學生赴美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時任康奈爾大學生物係主任的吳瑞得知後與李政道聯係,探詢在生物學科啟動類似項目的可能性。李政道很欣賞吳瑞的想法,幫助他與中國聯絡。經過多方努力,吳瑞於1981年促成了中美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聯合招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CUSBMBEA,簡稱CUSBEA)。

為了CUSBEA項目能順利進行,吳瑞事無巨細殫精竭慮。考慮到美國大學報名費50美元,申請4所大學就要200美元,中國學生難以承擔,吳瑞就給美國大學寫信,免除了報名費。學生被錄取後,他又寫信請美國大學免除其學費。考慮到中國政府給公派學生的生活費不多,他再請美國大學支付生活費。由於多數美國大學信任吳瑞,相信他主導的CUSBEA學生的質量,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凡是康奈爾大學錄取的CUSBEA學生,吳瑞必定親自去機場接到家中住下,直到學生找到住房。在吳瑞的努力下,CUSBEA打開了美國大學接受中國生物化學研究生之門,從1981年到1989年,共選送422名中國學生赴美,在80所大學學習生物化學或分子生物學。如今許多學子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專家,為促進中美學術交流與發展中國生命科學起著重要作用。2007年,CUSBEA 25周年慶祝會在北京舉行。身體已經虛弱的吳瑞感性地說:“我的期望實現了。人才是長久的事,中國有一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25年時間裏,我做的這件事得到一些結果,這是我一生中可以驕傲的事。”他逝世後,他的朋友們與CUSBEA學生傳承吳瑞精神,成立了吳瑞紀念基金會,至今繼續資助優秀華人博士生追逐學術夢想。

本文作者讀大學時學習生物化學,其後在中國與美國從事的研究工作,也與生物化學有關。筆者謹具此文,紀念中國生物化學的開山鼻祖吳憲教授、中國第一位女生物化學家吳嚴彩韻女士、以及為中美科技交流作出傑出貢獻的吳瑞教授。筆者相信,無論誰來撰寫中國生物化學發展史,無論誰來撰寫中美科技交流史,吳氏三傑這座豐碑都是不可能繞過去的。三位吳氏學術宗師摯愛科學、情係中美的風範長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hang1' 的評論 : 謝謝評論。能否請您把吳虹女士的事跡介紹一下?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簡寧寧' 的評論 : 謝謝評論。“有成就”不敢當,隻能說是盡力了、無悔而已。
mzhang1 回複 悄悄話 吳瑞的生化留學項目也把他在北醫大讀書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招到美國。夫婦倆在美國完成了博士學位。吳虹女士曾在UCLA做教授, 後來海歸, 任職北大的院長, 所以吳氏家族應是四傑。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文章的主人公令人敬仰。

您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學家,可是您的文章也寫的很好!文學城有您這樣的網友是我們的幸運。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osaline' 的評論 : 我很高興,現在您知道福林-吳血糖測定法的來曆了,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美國嚴教授' 的評論 : 您是CUSBEA第一屆學生,向您問好!
Rosaline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此文。我僅知道福林-吳血糖測定法,不知道來曆。也不知道吳瑞先生是大院的。
美國嚴教授 回複 悄悄話 頂!多謝介紹。向吳瑞先生致敬。本人為CUSBEA第一屆學生。
FollowNature 回複 悄悄話 好文。 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