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為自己的書寫的前言

(2017-08-01 08:11:13) 下一個

人類生來就是富有好奇心的動物。人類不但致力於探索外部世界,也不懈地探索自己身體的奧秘。人類生物學的許多分支,如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等,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來探索人體的奧秘。作為人類生物學的分支之一,人體組成學(human body composition)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來探索人體奧秘。與其他分支不同,人體組成學是從數量的角度來研究人體,即探索人體內各種組成成分的含量與分布、各種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以及體內和體外諸多因素對各種組分含量的影響。

對許多讀者來說,人體組成學可能還是一個陌生的術語。因此,有必要舉例說明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以身體中含量極多的水為例,人體組成學要回答的問題包括:身體中含有多少水?水的分布有什麽特點?水含量與其他組分含量之間的數量關係有什麽規律?人體中水含量的正常變化幅度有多大?生長發育、老化與性別等生物學因素對體內水含量有何影響?哪些疾病會導致身體中水含量的病理變化(過多或過少)?如何在活體中安全、準確地測定水含量?

象水這樣的組分,在人體中可以列舉出四、五十個,如氮、磷、脂肪、蛋白質、細胞、骨骼肌等等。這些組分分布在元素、分子、細胞、組織-器官與整體等五個層次。測定所有這些組分的含量與分布、探索各種組分之間的數量關係、闡明各種組分含量的變化及其與疾病的關係,構成了人體組成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與大多數學科一樣,人體組成學也包括了理論、方法及應用等三個研究領域。相應地,本書31個章節分為四篇。第一篇(共7章)闡述人體組成學的相關理論及重要組分。第二篇(共12章)介紹在活體中測定人體組分含量的方法。第三篇(共7章)探討各種生物學因素(如基因、年齡、性別、營養與運動等)對人體組成的影響。第四篇(共5章)討論某些疾病對人體組成的影響。

本書是第一部以中文寫成的人體組成學專著。人體組成學在歐美各國已有長足進展,以英文寫作的專著時有出版。但在海峽兩岸,迄今在人體組成學領域裏還隻有零星的不成係統的研究。華人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華人與其他種族相比,在身體組成方麵既有共同點,也存在差異。因此,研究華人的身體組成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更與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增進健康、治療疾病密切相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書中,我們盡可能多地介紹有關華人身體組成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書並非人體組成學英文專著的簡單重複。我們希望本書能對人體組成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有所幫助,以促進人體組成學這門學科在海峽兩岸生根、開花與結果。

我們有幸請到Steven Heymsfield教授為本書作序。Heymsfield教授在人體組成學研究中作出了多方麵的傑出貢獻,是全世界在這個領域裏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早在1979年,他就率先將CT技術用於人體組成測定。他曾長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St. Lukes-Roosevelt醫院人體組成實驗室主任;在此期間,該實驗室從設備到研究水平,在全世界均居於領先地位。Heymsfield教授對於本書許多作者來說,亦師亦友,給予我們極多幫助,包括欣然允諾為本書作序。在序言裏,Heymsfield教授著重指出,亞洲人種體內某些主要組分的含量及分布與其他種族不同,將西方人種身體組成的概念及數量關係簡單地套用於亞洲人種,很可能不合適甚至是錯誤的。Heymsfield教授鼓勵我們深入探索華人身體組成的特點,指出在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開展人體組成研究,乃是一個新的科學領域。我們也有幸請到王昭孔(Jack Wang)先生審閱本書。王昭孔先生從1970年起即從事人體組成學研究,他可能是最早涉足這個領域的華人。由他來審閱本書,無疑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在此,本書作者們向Heymsfield與王昭孔兩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可能是第一部以簡體字與繁體字在海峽兩岸分別出版的學術著作。本書主編在籌劃期間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係,很快就得到了積極回應,並在編寫體例、專業名詞翻譯等方麵得到了具體指導。鑒於本書部分作者與讀者居於台灣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在海峽兩岸分別出版簡體字版與繁體字版,也獲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理解與支持。在此,我們向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別是本書的策劃編輯安琪女士和文字責任編輯甘師秀女士,表示由衷的感謝。相信本書的出版,能為海峽兩岸的學術與文化交流起到一點促進作用。

由於我們的學術水平有限,也由於多數作者久居海外,對撰寫中文學術文章已感生疏,本書不可避免存在不足之處。再者,由於半個世紀的阻隔,海峽兩岸不但存在簡體字與繁體字的差別,而且遣詞造句與行文風格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人體組成學的新名詞新術語不斷出現,要將它們譯成準確而簡約的中文,殊非易事;而兩岸學者對同一個英文名詞及術語,往往有不同譯法。凡此種種,都給本書的編寫帶來困難。雖然我們作了許多努力,仍未能盡如人意。希望讀者不吝指出本書的缺點與錯誤,以便再版時更正。

本書是一部以海外華人學者為主、有海峽兩岸學者參與、由二十餘位作者合作撰寫的學術專著。本書的作者團隊中,既有已在人體組成學這塊園地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的老科學家,也有涉足這門學科不久的朝氣蓬勃的年輕科學工作者。本書作者們幾乎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曆。留學歐美,使我們得以擴展視野,學習到人體組成學及相關學科的最新成就。不過,留學的根本目的是創新與超越。在本書的作者團隊中,王自勉博士提出了人體組成的五層次模型;張一影博士發現了瘦素(leptin);沈溦醫學博士提出了脂肪組織的影像學分類係統;朱善寬博士率先探討了人體組成對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影響。這表明,我們華人學者有能力在探索人體組成奧秘的研究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現在,本書的作者團隊中的吳至行醫師與朱善寬博士,已分別在海峽兩岸的成功大學與浙江大學,創建了人體組成學研究室。我們希望、也相信他們能在不久的將來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留在海外的作者,也正以各種方式,回饋那方生我養我的土地。合力撰寫本書,就是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一。

此刻,我想起了偉大的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對青年學生說過的一段話:“當生活於實驗室和圖書館的寧靜之中,你們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為自己的學習做了些什麽?而當你們向前前進的時候,再問問自己:我為自己的祖國做了些什麽?直到有一天,你們可以因自己已經用某種方式對人類的進步和幸福做出了貢獻而感到巨大的幸福。”重溫巴斯德的教誨,我又一次想起,當四十年前自己身處南京大學的實驗室和圖書館時,中國大陸每一百個同齡青年中,有幸能受到高等教育的,僅隻一人。作為一名幸運者,從那時以來,我一直仿佛感受著那九十九位同齡者的無言囑托,一直仿佛承擔著對這些兄弟姐妹的無形責任。現在,當這部以中文寫成的《人體組成學》終於可以付梓的時候,為之傾注了極多心力的我如釋重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巴斯德所說的巨大幸福。

身居海外的本書作者們,慣常以英文來寫作論文。因此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們曾不止一次被問道,為什麽要用中文來寫這本專著?我想,答案就在下麵這首廣為傳唱的詩歌裏: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心依著你/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情牽著你/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無論我走在哪片雲彩,我的眼總是向著你/ 如果我在風中歌唱,那歌聲也是為著你/ 不要問我到哪裏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 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這部以中文寫成的《人體組成學》所凝聚的,正是我們這片片綠葉,對根的眷眷深情。

                                                                                        2008年於哥倫比亞大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祝賀祝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