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反貪局長侯亮平審劉建新,是一場很有意思的戲。劉建新是“漢東油汽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是戲裏的重要樞紐角色,擔任總裁八年,將巨大經濟利益,輸送給前省委書記趙立春的貪腐集團。但劉建新被反貪局逮捕後,不肯招供;侯亮平如何在“零口供”情況下攻破劉建新的防線?
答案是:信仰和靈魂。戲裏描寫的侯亮平,顯然相信,黨官仍有共產主義的信仰和靈魂,所以才以此作為利器。劉建新否認貪腐,侯亮平就說他喪失了信仰和靈魂;劉建新是紅三代,思想水平高,能大段背誦“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侯亮平動之以情,說他不應為忠於一人,而背棄自己的革命理想,因為共產主義事業超過任何個人。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永遠忠於黨,為人民服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戲裏宣揚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和靈魂,也是戲裏宣傳的反貪利器。但問題是,這個所謂的“信仰”和“靈魂”,在當今的中國官場中,還存在嗎?
從戲裏描寫的漢東省官場看,這種信仰和靈魂是不存在的。從曾經擔任省委書記多年的一把手趙立春,到兩名二把手(省委副書記高育良和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再到權力較次的祈同偉(省公安廳長)、丁義珍(京州市副市長)、劉建新(漢東油汽集團董事長)、以及趙漢德(國有資產管理局處長,貪汙超過2億元,將鈔票全部藏在別墅裏);在侯亮平眼中,他們都是沒有信仰和丟失了靈魂的人。
各級黨官手中有權,包括審批涉及巨額經濟利益項目的權力;黨官又低薪,麵對經濟起飛後的巨大財富,全麵崩潰,抵受不住以權謀私的誘惑,這是“改革開放”30年造成的一大變局,也是舉國黨官難以避免貪汙受賄的基本原因。
貪官沒有信仰和靈魂,那是很明白的,但像侯亮平那樣的反貪官員,就真的相信還有信仰和靈魂這回事?“人民的名義”是一部由中紀委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支持的電視劇,說到底隻是一部宣傳片而已,侯亮平被寫成為全劇的第一反貪英雄,滿身正氣,為人民服務,並不代表真實生活中的反貪官員,也相信官員仍有信仰和靈魂這樣的事。
人民痛恨官員貪腐,所以這部劇確實讓以億計的觀眾看得大快人心,但這部劇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將習近平的反腐大業具體呈現出來,唱的仍是主旋律的戲碼。戲裏最要宣傳的是,一切反貪力量,最後的來源,是“中央的決心”;信仰和靈魂之說,隻本是戲劇的虛構而已。
共產黨人的信仰和靈魂,1949年之前是可能存在的,但中共建國後,共產黨變質,尤其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之後,國家富了,黨官在巨大財富麵前全麵投降。這也是為什麽新任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張豐毅飾)一上台,就找了老革命陳岩石在省委常委會上講述他年輕時“背炸藥包”的故事。
陳岩石是戲裏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他在1945年入黨,抗戰時期,他剛入黨,懷著為共產主義奮鬥和不怕犧牲生命的理想,背著炸藥包,衝到敵人陣前,炸毀敵陣。這樣的背炸藥包故事,1940年代可能存在,但它包含的信仰和靈魂意義,在當今之世已不存在,隻能出自戲劇家的手筆,成為緬懷過去的感歎而已。
2012年播映的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也可看到1920年代留法學生的信仰和靈魂。這部電視劇描寫周恩來和鄧小平等當年在法國留學的情況;那時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尋找出路的年代,年輕人都被共產主義吸引,戲裏周恩來到馬克思故居憑吊,以及趙世炎1921年誓言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澎湃熱情,都是曆史事實。
但是,在俄國革命中奪得政權的共產黨,上台執政後,不久就變質,情況與中共於1949年奪取政權後變質一樣;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後,舉國黨官更無法麵對巨大的財富,一一喪失了信仰和靈魂,向貪腐投降,使中國成為一個貪汙共和國。
(作者:邱鴻安,原載《世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