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下圍棋:對科學研究的啟示

(2017-02-02 07:54:12) 下一個

    


文化大革命過後,筆者來到中國科學院當研究生。研究所要晉升一批高級職稱,粥少僧多,競爭相當激烈。研究所因此決定舉行科研成果報告會,讓申請者登台亮相,時間限製在每人20分鍾。此舉在學術民主風氣未開的當年,頗有石破天驚的意味,因此吸引了全所的科學家,大家都想看看拉出來遛的究竟是騾子還是馬。

報告會原定舉行半天,實際上才進行了一個小時就被老所長宣布暫停了。上台的頭三位申請者無一例外,先是報告自己共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然後就逐一簡述每篇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結果。講述未完時間已到,就被請下了台。他們抱怨道:20分鍾要講十多篇論文,無論如何也來不及的呀!

老所長馮德培是位聲望很高的科學家,1949年以前就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說,報告研究成果不等於報流水帳,不能僅僅羅列已發表的論文,而是要把這些論文捏合起來,從中提煉出精華,即自己對本門學科做出的獨創性貢獻。可憐當年的那些申請者們,雖然也有20年左右的科研經曆,但那時強調科研要為政治服務,政治運動接連不斷且方向多變,科研方向也隻得跟著變。發表的十多篇論文猶如一盤散砂,支離破碎,哪裏捏合得起來,如何提煉得出精華來?

每位科學家到退休時,都不免問問自己,這一生究竟在科學上做出了什麽貢獻?在筆者看來,貢獻大小不能單以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衡量,說不定這些論文絕大多數早已被人們遺忘。如果能從這些論文中提煉出一些能被後人長久記住的東西,那才算得上真正的貢獻。由此看來,報告研究成果根本用不了20分鍾,越是傑出的科學家,報告成果就越簡短精煉,因為他們的成果早已為世人公認。假設讓愛因斯坦來陳述研究成果,他隻消說:“我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發展了量子統計學。”這就足夠了,哪裏用得著長篇大論?

另一位老科學家就這個道理作了進一步說明。他解釋道,科學研究同下圍棋有共通之處,每做一項研究、每發表一篇論文好比是下一顆棋子。單就一顆棋子而言,往往很難講有多麽重要。但是整盤圍棋下得好不好,就要看這一步步棋,到最後能不能構成一個好局麵。

要使自己的研究構成一個好局麵,各個單項研究之間就必須具有有機的聯係。東敲一榔頭、西打一棒子的研究,工作忙忙碌碌,論文也發表了不少,卻難以提煉出有價值的、能為後人長久記住的東西。因此,年輕科學家應當盡早大致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並朝著這個方向持之以恒地努力。中途改變研究方向有時是難免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變換得太多無論如何是不利的。

吃糰子的啟示關係到科學研究的戰術,即怎樣更快更多地進行單項研究及發表單篇論文。下圍棋的啟示則關係到科學研究的戰略,即如何使一生的研究形成一個好局麵,因而也更為重要。

(圖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京紐約 回複 悄悄話 人的認知是從個別到一搬、從樹木到森林。
人在解困時是全局到具體、從森林到樹木。
又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從具象到抽象的反複思索,稱為“悟”。
圍棋的每一步都是:對手一子樹木,到自己腦海棋譜森林,再到下子樹木,稱為博弈
科學特別是前沿科學的研究、實驗,是與上天對話。它給你實驗數據、邏輯關係、、、沿著它的指引、順藤摸瓜,才能找到瓜地,即“局麵”。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