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思澈的雷哥:我們其實都在等待霧霾下的冤魂
北京又霧霾了,這次是橙色預警,小區裏看不清對麵的樓,空氣中全是渣煤的味道。官方一直在說大力治理,但從效果來看,風才是有霾無霾的決定因素。我曾經特別好奇為什麽霧霾可以像雨雪一樣準確預報,甚至連程度都分毫不差,後來才明白,氣象局隻需要預報風的大小就好,汙染物從來沒有實質性地減少,有風就無霾,無風則必有。
很多人在問,霧霾何時會好起來?五年?十年?還是二十年?我說都不對,因為,霧霾真正好轉,需要的是一批冤魂。
這種想法讓我脊背一陣陣發冷,但它或許就是這件事背後的邏輯。
在短短的過去幾年,我們看到過閱兵藍,看到過APEC藍,從政府到民間,誰都知道怎樣會出現那些藍,但為何還是霧霾頻現?因為,要那些藍,GDP就得下降,經濟就得萎縮,工廠就要停產,工人就要失業。接著,就會出現社會騷亂,治安倒退,遊行示威,政局動蕩,沒有哪一條是我們當下承受得起的。而反觀霧霾,它是漸進的,甚至還有點“溫和”,即便是現在,一周霧霾達到了五天,畢竟還有一兩天的睛空。人們吸霾,不見得馬上就有身體反應,各種癌症,也不能證明就是霾的結果。而且,霧霾促發的問題是個體化的,是分散的,並不會形成集結的社會力量,就算霧霾真的減少了人們的壽命,那也要數年之後才見分曉。
其實,又想經濟蓬勃,又想山清水秀,在目前的條件下,難上加難。如果你是管理者,在經濟發展和治理霧霾之間,你會優先選擇哪個?
恐怕大多數人會選前者,因為前者的利益更大。
也許你會問,那霾還要不要治?當然要治,但不能治得太狠,不能把經濟治下去,不能把社會治亂了,不能把投資治跑了,更不能把工作崗位治沒了,這就是理性的選擇。
有人據此說,政府沒良心啊,老百姓天天吸霾,可它就惦記GDP。這話說得不公允。
GDP是什麽?它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千家萬戶的營生。你這兒有了一天的清潔空氣,背後就得有許多家庭幾周吃不上飯。不是政府沒良心,而是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利益,政府不過是在不同的訴求中尋找平衡,它這樣選擇,是因為他隻能這樣做。
其實,曆史上,這種事太多了。比如,誰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那為什麽不禁掉它?因為有太大的產業在運轉,太多的人要吃飯。社會的穩定要靠它,國家的稅收也要靠它。所以,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隻能變成煙盒上的一行小字。雖然香煙不讓做廣告,到處都是禁煙的牌子,民間組織不斷地推動控煙的立法,但煙草依然大行其道,各大煙草公司直到今天,仍舊是大學生就業的熱門。
再如,100多年前,人們發明了氫化植物油,這種被稱為植物黃油的東西給油膩的漢堡包帶來了超棒的口感。但是,20世紀後期,人們發現,這東西是高血壓、糖尿病的元凶,因為它在生產過程中伴生了大量的反式脂肪,會導致心血管和很多髒器的病變。但是,即便這樣又如何?產業已經形成,從業者數以百萬計,周邊的行業不計其數,誰敢貿然終止?所以,今天的餐桌上,從奶酪到咖啡伴侶,從薯片到各類餅幹,仍然是植物黃油的天下,愛惜身體的人,唯一的選擇隻能是在逛超市的時候,仔細查看食品的配料。
香煙有害是確鑿的,植物黃油有害也是確鑿的,但國家仍然不敢一禁了之。難道治理霧霾它就敢動用雷霆手段,把數以萬計的工廠一朝關停?
癡人說夢。
可是,霧霾又與香煙和植物黃油不同。香煙可以不抽,植物黃油可以不吃,但霧霾卻很難不吸。很多人在朋友圈裏亮出了家中的空氣汙染指數,室外500,屋裏400,可見“有霾不出門”,不過是個心理安慰。除非你24小時淨化器環繞,否則,口罩上的黑灰總會進到你的身體裏。我們就在霾中,時時刻刻,無所躲藏,為了國家的經濟指標和別人眼下的飯碗,我們正在坐以待斃。
難道就沒有別的出路了?有,這就回到了我說的那個問題,我們在等待一批“霧霾下的冤魂”。
霧霾治理不治理,怎樣治理,實際上是一筆賬,是經濟與健康,社會與個人,短期與長遠的利益平衡。在這個天平上,發展工業的效益比治理霧霾的效益大得多,工人失業的威脅又比嚴重霧霾的威脅緊迫得多,所以,作為政府,奉行“經濟第一,治霾其次”的選擇不僅是理性的,也是必然的。
那怎樣才會讓政府下決心、下重手治霾呢?有兩個辦法:一是讓治理霧霾的收益比發展工業的收益更高,二是讓人們發現,霧霾的威脅居然比工人失業更大。在當前的技術條件和商業條件下,前者很難做到,隻能靠後者了。
很多人以為,強大的政府是無所不能的,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在既得利益群體麵前,即便強大得如中國政府這般,它依然是弱小的。無論你網羅了多少有識之士,有多少強力手段,想打破一種社會上的利益平衡,做出一個前瞻性的決策,都無比困難。
回想曆史,英國倫敦是怎樣摘掉“霧都”帽子的?1952年一場大霧,數天間死掉了近萬人,政府才終於有機會去推動《清潔空氣法》。而美國又是怎樣開始執行嚴格的環保政策的?正是因為上世紀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間,爆發過數次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奪走了數千人的生命,這才給普羅大眾敲響了警鍾。
我們也正在等待這樣一次機會,這是一次殘酷而悲涼的機會。隻有持續的霧霾轉化成了一次巨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在短時間內傷害到眾多的人,甚至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社會才會清醒,治霾的民意才會洶湧,反對環保的利益集團才會不再發聲,人們才會真真正正地相信,霧霾是遠甚於工人失業、經濟下滑的真正威脅。到那時,政府再也不會猶豫,它會以高度一致的民意為依托,堅定地推動政策的轉向。
但是,那個時刻到來時,又將是多麽悲壯啊。
我忽然想起了二戰之初,美國在對日作戰的問題上的猶豫不決。美國政府並不缺乏有遠見的人物,也不缺乏信息,更不缺乏對抗法西斯主義的道德至高點。但他就是無法行動,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數千條鮮活的生命灰飛煙滅,美國才真正團結起來,從無休無止的爭論走向了真正的行動。
在麵對霧霾的戰爭中,我們就是被日本人襲擊前的美國。
我時常在想,那些未來因霾而逝的冤魂中,會有我們的家人嗎?會有我們最親近的朋友嗎?會有我們自己嗎?
麵對遮天蔽日的霧霾,我不知道是該祈禱那悲慘的情境不要發生,還是該祈禱它早些到來。
大霧鎖京城。
我的心,一片蒼涼。
您比較適合回國發展,留在國外真是太屈才了。:)
---罪犯,就是中國13億人自己。---
----人貪婪到連死都不懼,連活命的大自然都可以蔑視。
這就使到頭了。--一個民族的終結!3000年一個笑談!
---這就是活死,生不如死。納粹的毒到頂峰---是60000000。納粹都做不到這麽狠。
這就是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