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的“四項基本原則”

(2016-11-15 05:14:37) 下一個

 

注:文章摘自劉瑜著《民主的細節》

如果有人問,PC這兩個字母是什麽的縮寫,想必大部分人都會飛快地答:個人電腦。其實,PC還是另一個名詞的縮寫:Politically Correct政治正確。

眾所周知,在我們中國,黨和政府總是在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而正確的政治觀,簡而言之,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馬列主義。但是,美國不是號稱是個"自由"的國家嗎?它怎麽也有"正確的政治觀"這一說呢?

這事可以從美國一個電視節目最近引起的糾紛說起。

這個節目叫幸存者,據說是現在席卷電視屏幕的各種真人秀的鼻祖。在這個節目裏,20來個參賽者分成幾個部落,被帶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各個部落為了生存資源而競爭,優勝劣汰。最後的優勝者,能夠獲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

"幸存者"今年已經演到第13個季度。然而就在開演前,8月23號,製作"幸存者"的CBS電視公司突然宣布,今年他們的節目將有所創新:這次,他們將把20個參賽者按照種族劃分,把他們分成白人、黑人、亞裔、西班牙裔四組。無形中,部落競爭也就成了種族競爭。

聲明一出,立刻在美國掀起一場風波。紐約市立法委員會的少數族裔核心小組立刻呼籲CBS取締"幸存者"的第13季度節目,並在CBS門口組織了一場抗議示威。一個西班牙裔團體稱這個節目為種族主義節目。一個亞裔政治活動家抗議道:我們決不能容忍一個電視台用挑動種族矛盾的方法來提高收視率。一個黑人教授嘲諷道:CBS的下一個動作會是什麽?組織"德國部落"和"猶太部落"或者"穆斯林部落"與"基督教部落"互相競爭?

每個國家都有他自己的傷疤,美國政治最大的傷疤之一,是它的種族主義問題。確切的說,不是一個傷疤,而是一個還在發炎的傷口。任何一個涉及到種族問題的公共表述,無論是以電影、電視、書籍、演講的形式出現,都是在一條鋼絲上行走,一不小心,就會摔下萬丈深淵。

這一點,美國議員TrentLott應該說有最深的體會。2002年12月5號,在另一個曾經競選美國總統的議員StromThurmond的百歲生日上,TrentLott說:如果當年我們選了你當總統,今天美國就天下太平了!要知道,1948年Thurmond競選總統的時候,曾經公開支持種族隔離。Lott此言一出,輿論嘩然,社會各界紛紛譴責他的種族主義傾向,連總統都站出來公開批評他。盡管Lott再三為他所說的話道歉,輿論對他還是不依不饒,最後他不得不以請辭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舉動來謝罪。

這就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對少數族裔的感受必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公共領域內發言,絕不能隨隨便便地醜化少數族裔的形象。雖然美國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這一點,但是這已經是整個社會不成文的法律,每個人都在這個不成文法律的凝視下,對言行進行自我審查。

事實上,不能冒犯少數族裔,僅僅是政治正確的一條。美國社會的政治正確文化,完全可以被概括成以下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冒犯少數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見持有者。

關於第一條,有一個比較典型的表現。如果大家留心看好萊塢的電影,會發現導演一般不敢輕易把黑人塑造成反麵形象。事實上,無論是《費城故事》裏的黑人律師,《肖申克的救贖》裏麵的黑人獄友,或者《談判者》中的黑人警察,黑人總是代表著一個勇敢、正義、智慧的形象。從這個小細節,也可以看出好萊塢導演們在塑造黑人形象時的謹小慎微,誰也不願象Lott一樣跳進黃河洗不清。911之前,好萊塢電影中還有很多中東恐怖分子的形象,911之後,由於穆斯林問題的日益敏感,中東恐怖分子的形象也基本從好萊塢電影中消失了。不能醜化穆斯林的形象,也成了政治正確的一個部分。

不能冒犯女性這一條,最記憶猶新的例子,就是哈佛前校長summers栽的跟頭了。在今年一月的某次會議上,summers宣稱,女性在科學方麵的成就比較少,可能是因為男女在內在智能上的不同。此言一出,群情激憤。哈佛大學女教師委員會寫信給他說:你的行為讓哈佛大學蒙羞。一些校友則宣稱,如果summers不公開道歉,他們將停止給哈佛的捐款。事後雖然summers一再道歉,最後也不得不因為這根導火線而辭職。

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者政見持有者這一項,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過去這50年對麥卡錫主義不斷的檢討和反思。雖然麥卡錫主義對馬克思主義者的迫害程度與規模,和共產主義政權對非馬克思主義者的迫害曆史相比,隻能說是小小巫見大大巫,美國社會對真假馬克思主義者當年所受的迫害,那個耿耿於懷,簡直到了祥林嫂的地步。去年奧斯卡熱片之一《晚安,好運》,是這種耿耿於懷的又一次發作。相比之下,某些社會對殘酷、慘烈得多的政治迫害的遺忘速度,不可謂不驚心動魄。

美國版的這四項基本原則,概而言之,無非就是一條,對弱者的同情和保護。它可以說是美國60年代以來民權運動的結晶。今天的我,作為一個少數族裔,一個女性,一個無神論者就差同性戀這一條了,能在美國這塊土地上,自由、安全、有尊嚴地生存,不能不說是得益於這種政治正確的文化。換在100年前,我有可能麵臨種族、宗教、性別的三重歧視。當然,這些歧視目前仍然存在,但是政治正確的文化基本確保了在公共場合,我不會因為自己的性別、種族、信仰而受到公然的羞辱。

但是,另一方麵,因為這四項基本原則,美國人,尤其是公眾人物,活在無形的言論審查機製之中。人們私下裏關起門來可以暢所欲言,但是一到正式場合,就隻能使用一種四平八穩的正確語言,以至於形成了一套政治正確的語匯。比如,聾子不能叫聾子,得叫聽力受損的人;比如凡是用到第三人稱單數的時候,不能僅僅用他,得說他或者她。所以後來有人對政治正確進行惡搞,說要不家庭主婦也不用叫家庭主婦了,叫居家工程師,胖子也不叫胖子了,叫水平方向受到挑戰的人,窮人改叫經濟上還沒有準備好的人,騙子改叫創造性運用事實的人雲雲。有很多人,尤其是保守團體以及極端自由主義團體,譴責政治正確的文化侵蝕了美國的言論自由。甚至有極端保守派認為,政治正確的文化,不過是在馬克思主義在經濟社會的變革方麵走到山窮水盡之後,試圖從文化上腐蝕一個自由社會。

還有很多人抱怨,"政治正確"的文化不是解決了問題,隻是回避了問題。黑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不會因為你電影裏把黑人全部塑造為好人而改變。大部分恐怖襲擊是由穆斯林分子所為,也不會因為穆斯林們燒了丹麥使館而改變。Summers的辭職,不能改變女性科學成就偏少的事實。弱者可能的確是曆史的犧牲品,但是讓弱者沉溺於這種犧牲品的角色裏不能自拔,甚至以這種角色為理由去逃避自己的個人責任,去否認這個弱者群體內部的問題,這也的確是政治正確可能導致的陷阱。

圍繞著政治正確展開的這種辯論,本質上,是自由社會裏,求真與求善之間的衝突。維護政治正確的人,試圖在一個充滿不平等的世界裏,為弱者討回公道。而反對政治正確的人,試圖打開一個沒有思想禁區的世界,人們可以在其中盡情地追求真理、暢所欲言。說到底,真實的東西不一定美好,而善良的願望並不等於事實。

我倒是相信,隻要政府不強製推行四項基本原則,用國家機器來鎮壓政治不正確的思想和言論,政治正確並沒有什麽可怕的。幾千年政治不正確的曆史,導致了政治正確的撥亂反正。政治正確的矯枉過正,又導致了政治無所謂正確不正確的回潮。商品市場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事實上,觀念的市場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觀念的平衡。就前麵幾個案例來說,美國政府沒有、也不可能強行要求幸存者停放。可以說,美國版的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自發創造的原則,也將被社會自身消化。既然是人民內部矛盾,誰勝誰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社會在這種鬥爭中湧現出來的活力。思想這個東西,就象石頭縫裏的草,隻要沒有一隻看得見的手將它連根拔起,總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華府采菊人' 的評論 : 是的,在政治正確的壓力下,有些事可做不可說。問好!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可做不可說。比如某家附近很多非裔人士搬來, 此某便策劃著搬家, 公開場合, 此某絕不會說為何, 大家心知肚明罷了。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謝謝評論,所言極是。再如哥倫比亞大學靠近黑人聚集的哈萊姆區,近一個世紀來學術水平漸漸落後。而位於哈萊姆區中心的城市學院,以前在美國排名50以內,現在隻能排到250名。這樣的事實,誰都心照不宣。可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就是不能講,否則就要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很好的文章,多謝加成兄分享!我覺得現階段美國政治正確是過了頭,比如那位哈佛校長,他說的隻是很多人的心裏話,硬讓人封口,並不能解決問題本身。作為學者,本來正確的方法是:承認這一點尚無定論,不過我們要給女性提供更多的機會,公平競爭即可。因此而辭職,太上綱上線了。記得好像一位諾獎得主也栽在了這上麵。

記得國家地理頻道有個節目,展現人腦的一些有趣現象。男女的思維肯定是有區別的,他們發現男人一般而言空間感比較強一些,而女性對顏色的辨別要敏感得多。也許是進化中男性從事狩獵,女性從事采摘逐步造成了。互有長短,不能因為“男女平等”而否認之,不能因政治正確而不承認客觀事實————否則奧運會就不用分男女項目了,嗬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