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幾下鼠標轉載都十幾萬的點擊率,梳理畢生經曆整理共享,助大家安居樂業,要求注明出處和署名權不過分吧。COVID痊愈,滿血複活有力氣惡作劇了,耶!
《美國,留下還是撤離》(5年前,原文)
https://m.wenxuecity.com/bbs/currentevent/1168557.html
很多人都記得這篇,留言說也許可以出續篇。6、7月是美國青少年各種賽事的國家級比賽的決賽季,我們家還沒到達這個水準和年齡段,加上有傷病休息一陣子。出發去決賽之前,老美和日裔隊友家長短信問候互動,很受感動,也很感恩。在這樣一個早上,也許確實應該寫點什麽。
美國,停留還是撤離?比對5年前一模一樣的命題。第一段:
五年前:暑假將至,身邊許多人大采購準備回國度暑假。好像放飛的燕子回巢一樣,難掩的興奮和期待,放假了!回國了!
五年後:暑假已至,身邊許多人準備回各自的母國度假。好像放飛的燕子回巢一樣,難言的興奮和期待,放假了!回國了!台灣的回台灣,韓國的回韓國,日本的回日本,土耳其的回土耳其... ... 中國?盼望,待定。
本文的前提是,這5年間作者回過中國大陸,定居在美國西部,有前往東部采集素材,有在美國本土豐富的探索經曆,有長期跟進陸陸續續來美國定居的各時期、各地區、各種工作、各種背景、來自各個國家新移民的一手素材。整理起來挺豐富,定居下來就會了解這些對於喜歡自駕的育兒期家長們是共同經曆,並非特殊經曆。因為美國社會對移民全開放,不了解不是社會不開放,而是自己沒學會享用這些自由。換句話說,同樣一片天,每個人對自由的界定和理解,享受自由的幅度和維度不一樣。(鑽牛角尖兒特殊領域的除外)
既然回不去,就不是去留的問題,而是如何留下來的問題。所以,本篇更準確的定義是“美國,如何停留”。(轉載請注明原創作者:wenxuecity.com博主尤其開心USA)
從同一個角度來寫
1、從年齡層麵講,高中開始來美,如今大學畢業二十幾歲的學子,回國還是留在美國?=> 這問題要兌換成:高中來美的孩子,要如何適應美國生活?
作者與所有古往今來的移民不同的移民生活入門兒方式是組織青少年及其家庭一起做義工,體驗生活。即在二次人生開始的30多歲,剛剛開啟移民生活時與高中生同步。高中階段來美,絕大部分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絕大部分都可以進入不錯的大學,但絕大部分成為專業頂尖學子的概率不大,極少意外。
高中生活非常緊張有序,美國孩子的對未來選擇從高中開始。高中之前就是各種體驗和練習(俗稱玩兒),為適應高中生活做準備。也就是說,本土孩子已經做了大量演練,中產正常家庭長大的孩子高中前已經具備基本的社會生存技能,對社會的運作和各種係統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建立了基本的銜接。高中之前機會均等開放,選擇高中時會有足夠的信息支持,高中階段的能力逐步劃分社會階層。
這個階段,在完全不同係統裏長大的孩子想成為這樣一群孩子的一部分,怎麽破?成為領袖完全不可能,盡量靠近和同步,放大優勢,慢慢淡化劣勢,逐步融入。融入絕對不是可以速成的功課,是幾代人的功課。但凡準備速成,都好像給自己架設空中閣樓,危險且異常艱難,唯有通過反複訓練,想辦法在標準化領域占優:也就是數、理、化領域先占據優勢。這個比較快,也相對容易。所以中國出來的留學生高級碼農和高級金融分析師占很大一部分。
人文的融入和生活需要通過大量閱讀和大量實踐,即實務操練。這是絕對弱項。怎麽破?高中生要參加社團活動,自己組織社團,服務社區,大量義工。每周6小時以上體育運動。最好參賽,在競技中強壯體魄,鍛煉心智,並且參與賽事的組織與服務。美國的高中生在繁忙的學習與各種運作之餘,每周運動10小時以上的孩子非常普遍,職場人士也不少見。
健康和身體帶動意識變化和作息。見識和經曆決定決策,毋容置疑。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和大量體育運動熟悉係統,共同成長逐漸融入,建立緊密連接,最終成為強壯獨立的個體。(獨立個體之間的互助與依賴結構穩固。否則頂多是寄生關係,早晚有一方會被壓垮。)
2、30幾歲有孩子的年輕父母留下還是撤離?
為了孩子,留下!!! (最好生三個,第一代移民三個孩子的家庭結構穩固,更加獨立)
小孩從圖書館開始;父母從成人學校=>社區大學開始;一家人從社區公園=>County 公園=>州立公園=>國家公園開始,把孩子放出去,把自己放出去。
孩子絕對會為移民定居加分。這個階段作者本人有足夠話語權,有足夠豐富的經驗分享。30幾歲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生育,沒有之一。這決定了男女關係,婚姻質量,職場、創業與未來,甚至決定生命質量,決定一切與一切。這期間在一起的男女伴侶,無論婚否都一定要慎重考慮這件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可以取代陪伴新生命的成長與傳承帶來的生命價值。
如果不是生理性等特殊原因,孕育生命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人的基本權利與最大的生命祝福。正常的男歡女愛,決定留下彼此的孩子,是對彼此價值的肯定與尊重,是動物界繁衍的正常模式。文明再進階,科技再發達,生命的延續,人的存在也是大前提,沒有之一。之後才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存在和生活的問題。
如果結婚生子個人成長繁衍是被認可的正常順序,那麽“我想和你要孩子”,“想要你做我孩子的爸爸/媽媽”,這類表白是比“想要和你結婚”還要直白的生命訴求。在AI成為關鍵詞的當下,要孩子更是基因繁衍的基本行為和對彼此的肯定,相比之下結婚是社會性需求,愛情是靈魂的契合。
美國社會對這一點的理解非常充分,所以對孩子的保護非常全麵。當然,美國也不完美,但在成人學校接觸過所有保護兒童與弱勢群體,虐待等一係列侵犯與自我保護的界定與求助係統相關法律法規,就會學習到這是一個龐大細致的保護和保障係統。會看到整個社會從無到有一路的改變和持續不斷的努力,以及社會資源的分配。所以,選擇在美國育兒育己,恭喜你,早點踏實下來,你會越來越感恩。(轉載請注明原創作者:wenxuecity.com博主尤其開心USA)
這個階段怎樣做到最全麵的體會?這從找什麽樣的人做自己孩子的父母開始:找對彼此關係和孩子負責的伴侶,盡量找懂得愛護自己(愛自己和自私是兩個概念),有獨立生活能力和相對成熟的思想觀,生活自律,有一定的經曆支持,在健全的生活環境長大的伴侶共同孕育孩子。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普遍在30歲以上。因為,即便在不健全的環境長大,在獨立的過程中,這個年齡段也具備自我修複,具備逐步調整童年原生家庭各種隱患的能力。
=>之後進入嬰幼兒期與嬰幼兒期父母階段:美國最好最普遍的資源全部對公眾開放。首先是社區圖書館,全美任何一家社區圖書館全部對公眾免費開放,無論年齡,無論什麽身份。也許外表其貌不揚,但圖書可以跨區域借和還,內設無痕跡區域劃分,孩子的活動範圍不設限,但有明顯對孩子有保護的區域。Event, 從出生開始對不同年齡階段開設不同活動,隻要和生命有關的銜接這裏全部找得到信息支持,嬰幼兒從出生開始坐在提籃裏就可以在圖書管理長大。5歲開始接受公立免費教育,那之前如果不送幼兒園,專注在社區圖書館的係統和信息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育兒需求。
我永遠都無法忘記,在我家老大出生的城市有一座嶄新的5A級圖書館,館長是退伍軍人,那裏不允許嬰兒進入,5歲之後才可以在父母的賬戶下辦理圖書副卡,每次限3 or 5本(記不清了)。我成長的環境自己家裏和學校就有小型圖書館,而我的孩子出生在物質條件豐富的魚米之鄉3歲還不能自如進出那樣的環境。來到美國後,3歲多進入的第一家圖書館雖然並不嶄新漂亮,但被告知可以為孩子直接辦圖書卡,而且每次可以借50本書。十年過去了,那時的震撼與感激記憶猶新。我家孩子初升高,剛剛夠資格在圖書館工作就遞交了申請。所以這個暑假為社區圖書館做義工。並且麵試成功,將成為下個學年社區圖書館的學生委員,對圖書館青少年部事務的預算和活動安排等事項具有投票權。
30幾歲的父母:從成人學校開始,而非社區大學(另見科普文)。建議至少讀一個學期的成人學校。成人學校免學費,不記出勤,對於生活適應期是非常好的過度。重要的是,從這裏開始了解教育係統和基本的職場入門兒分類,接觸各種族基礎人群,分辨發音,與社會建立基本銜接。美國的成人學校有大量預算支持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融入美國文化。
在這裏完成基本的自我保護類法律,交通規則,城市規劃,三權分立,政府職能,公民教育,未來職業方向選擇都是最基本的入口,是最佳美國初識和通識教育基地。
如果有能力,可以同時讀社區大學(CC), 之後過渡到社區大學=>4年製大學=>研究生院。期間考取各種執業執照,持照經營。
同時每周工作生活之餘,拿出時間預算從事社區服務的義工,建立與社會的銜接,了解社會運作。
放心,不要怕語言不好,不要怕,所有人都非常Nice。成年人,尤其育兒期的年輕父母,走出去是融入的第一步。
參考:決定定居的第一年,本文作者的義工時間是1,000小時,第二年500小時,之後每一年在100~200小時之間。一開始周末睜眼睛就帶倆孩子去圖書館,去附近公園探索,去海邊,去義工。練車,熟悉地理,體驗生活,感受自然變化,又可以讓初期先去上學的孩子爸爸不被打擾充分休息,一舉多得。美國社會大部分機構,各種法人都有義工機會,這也多少彌補了初期橫跨兩地,能力不足導致的職業落差。
3、四十幾歲的父母,送孩子出來讀書,在身邊陪伴孩子,孩子進入大學之後定居還是撤離。
當我逐步步入40歲,會發現人確實有體能極限,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功課。
30歲~40+是育兒黃金期,也是創業的黃金期,事業的黃金期。這個時期開始的移民在美國從頭開啟職場生涯,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設。在育兒過程中會有大量具體的信息帶來新的啟示,也會有來自全方位的支持,感受到來自社區和社會的友好。走出去用心體驗,為孩子和家庭考慮周全, 也給自己機會開啟全新的人生。
在任何國家,除非是使命般的追求,40歲末50歲初的精力和體力,如果沒有足夠的先期鋪墊,從頭開始創業已不大現實。就算有足夠的先期鋪墊與資金支持,如果尚未財務自由也不適合創業。想辦法資產增值,或者在原有領域深耕更加務實。這個階段除非迫不得已,無論去留一定求穩,對新移民更加如此。如果選擇放手,讓孩子成為第一代移民獨創新世界,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的心裏支持。這孩子是那個家族裏單槍匹馬開創新世界的人啊!生活第一,健康第一,不要給家人添麻煩,不要給孩子添麻煩,做力所能及的事,盡量享受生活,不要成為社會和家庭的寄生蟲。
補充:經常會看到有一種直達真理似的表達:孩子小時候和老美孩子玩兒的挺好,長大後還是和自己的族裔,和亞洲孩子玩兒的好。怎麽破:這個問題的症結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的社交圈決定孩子的社交圈和見識麵。家長和老美家長之間沒有銜接,沒有建立家庭之間的互動,沒有與社會係統的良好互動與銜接,沒有與社會建立共生關係,孩子的生活中這部分就是缺失的。孩子在生活中與老美的生活沒有銜接點,怎麽交朋友?
生活永遠第一位,學校教育的初衷是家庭和社會教育的補充。家長的生活沒有的部分,孩子就是第一代從頭開始。如果孩子沒做到,孩子的孩子就是第一代,從頭開始。移民生活是長期融入的過程,定居20年以上一代人的成長,也不過是判斷融入與否的起點。
4、語言學到什麽程度才算不辜負留學生活,算有優勢?
有了前麵三點,已經選擇停留,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如果一定要回答:學無止境,可以慢,但不要停。大概率地講,一代移民的語言不可能超過孩子,文化理解和自如不可能超過孩子。陪伴孩子,感恩孩子,孩子是一代移民最好的家庭教師。孩子是一代,還是1.5代,完全由父母的融入程度決定。
美國是移民國家,開放而包容。包容到即便自己不愛惜自己,搞到傾家蕩產,把好好的家人搞到生不如死,隻要展現求生欲,展現對生命積極的一麵,全社會都會給予鼓勵與支持,仿佛上輩子拯救銀河係的宇宙超級英雄一樣,一定給予大大的讚許與鼓勵。美國學校寄予孩子們的誇讚更是毫不吝惜,同樣,每個孩子都好像奉天承運,都有機會成為超級英雄。給予絕望中的人寄予:任何時候,不要放棄自己。
美國是移民國家,開放而包容。包容到即便自己不愛惜自己,搞到傾家蕩產,把好好的家人搞到生不如死,隻要展現求生欲,展現對生命積極的一麵,全社會都會給予支持,仿佛上輩子拯救銀河係的宇宙超級英雄一樣,一定給予大大的讚許與鼓勵。
上一篇到續篇,這五年來,沒有看到一例定居美國20、30年日子過不好的移民家庭。在這樣的社會,如果停留5年仍未決定去留,是自己把自己被動編外化,不是美國社會的問題;如果停留10年仍然覺得邊緣化,那要問問自己是否為這個社會,這個社區做過什麽,付出過什麽;如果停留20年,30年... ... 還沒能把心定下來,尚未有安定感,那就要問問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怎麽樣。自己與自己不和諧的人,到任何國家生活都不會成為建設者,那更不是美國的問題了。美國社會,任何社會需要的都是建設者,是解決問題的共生的同行者。
選擇留下,就一起建設它,一起享受它賦予的所有自由與權利。選擇撤離,無論在哪裏,享受生命,祝君安好!
7/10/2022 尤其開心USA 原創於COVID痊愈後
歡迎探討。並已授權公眾號後台任何非探討性攻擊性言論統一回複:作者讓你一口氣跑完半馬再回來留言。
不能正視生命,懦弱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