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掃葉

生在江南,長在水鄉。飽受小橋流水的熏陶,唯少大江東去的誌向。自幼喜好在雜書中尋夢,最喜歡的詩人:杜甫,最喜歡的詞家:辛棄疾,最喜歡的外國作家:雨果,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沈從文。
正文

養生隨筆門外談(二. 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續 )

(2016-02-13 12:27:46) 下一個
二. 庖丁解牛
《莊子·養生主》續
 
莊子的《養生主》僅僅七百餘字,可謂是精華所在。不過在那個時代也不容易,是要刻在竹簡上的。老先生一邊刻一邊還要讓自己的思維隨心所欲收放自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個年代要從文,首先要從藝,換句話說是要先成為一位雕刻家。不然文章寫得再好,竹簡雕字這門手藝不行也是枉然。當然牛人還是有的,不做竹雕家也照樣流傳千古的非孔子莫屬。估計孔子是因為從小隻顧想著為官之道,沒有好好練竹雕手藝。雖然出仕入仕的理論一套一套的,可惜雕不出來幹著急。於是廣招弟子三千,期待著有竹雕手藝的幫他著書立傳。人多還真好辦事,出了賢人七十二,說白了就是竹雕手藝比較強。孔子隻管海闊天空,賢人們跟在屁股後麵隻管刻書立傳。於是成就了儒家的一大家子。直到今天世界上還到處都是“孔子學院”,不同膚色的後代崇拜著一個一字未留的老祖師,也算是一大西洋景。
 
莊子自恃手藝在身,對孔子這位前輩可謂是不屑一顧,好在莊子身處的年代還沒有實施獨尊儒術。所以盡可以對孔子嬉笑怒罵而“為惡無近刑”,看來當時社會的寬鬆讓莊子僥幸“可以近年”。
 
磨牙歸磨牙,還得回過頭來談莊子的養生之說。《養生主》一文不長卻用了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講了三個故事,最長的一段故事就是“庖丁解牛”。莊子是牛人說牛事,一段故事就給後人留下二個成語,第一個就是“庖丁解牛”,第二個就是“遊刃有餘”。故事裏的庖丁就是一個殺牛的屠夫,那個年代沒有成立諸如烹飪或者畜牧方麵的學院,所以庖丁無文憑無背景無名號,真真的“三無”。可是有把刷子,想不出名都難。憑著遊刃有餘的宰牛絕技,讓王公貴族爭著請他宰家裏的牛,相信必定是賺得缽滿盆滿,讓國人羨慕得緊。這還不算,居然連國君梁惠王都被驚動,請庖丁來現場表演。庖丁拿出看家本領,在文惠君麵前秀了一把又侃了一把。讓國君驚訝無比之餘,連帶著悟出了養生之道。
 
第二個故事有點跳躍,讓後人常常一帶而過。說的是公文軒第一次見到宋國權貴右師時的情景。估計文軒公的朝堂之上,食客之間均是相貌堂堂不缺胳膊少腿的。突然見到這宋國的重臣居然是一條腿,就大驚小怪起來,還不顧國家禮儀地向人家刨根問底:“你這獨腿是天生的不?”還是右師有涵養,據實回答:“天生的。”
 
這個故事說完後莊子接下來發的議論居然是野雞謀生再艱難也不願意被圈養,因為謀生再不易,自由更可貴。
 
表麵看起來右師的故事放在這裏很突尤,其實莊子沒有走題。他老人家還真是就著養生說自己的心得。庖丁解牛是告訴大家,養生是要悟的,要經驗積累的,順勢利導方可能遊刃有餘;右師的故事是告訴大家,別人的養生經驗都是別人的,自己的養生之道要根據自己獨一無二的體質和狀態來琢磨,跟樣學樣則會適得其反。
 
之後秦失吊念老子的故事,是用來佐證野雞不願被圈養的論點。說白了就是我行我素,心態自由,喜怒哀樂,適可而止。
 
讀懂莊子的《養生主》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關鍵在於帶著什麽樣的觀點去讀。如果奔著養生而去,讀起來很容易明白他在說什麽。如果去挖掘莊子的哲學思想或者文學造詣,那就再爭論個兩千五百年都有得是話題,養活成千上萬的碩士、博士和學者絕對是綽綽有餘。
 
你說莊子也是的,將話直接說多簡單。刻竹簡那麽累,還要東拉西扯地講上一堆故事,明比暗喻地勞心勞神。不過也許因為這樣讓後來的秦始皇審批過了關,躲過了焚書的厄運。後代學者們見這個好,也搖頭晃腦地亦步亦趨。所以華文世界的文字遊戲越演越烈,語不驚人死不休成了主題,這讓曆代的統治者很傷腦筋。文字獄一場一場地起,也是迫不得已。從古代的借古諷今被君王借人頭,到近代用小說反黨被領導送勞改,要說根源與莊子脫不了幹係。莊子自己痛快了近年了。大概沒有想到後浪們卻慘了,不得善終者千千萬萬。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莊子挺無辜的。他的《養生主》裏將條件寫得清清楚楚:“緣督以為經”。意思是順從自然,也就是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方能養生處世。後浪們讀書不精,隻知道依葫蘆畫瓢,天下文章一大抄,失之毫厘謬之千裏又能埋怨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