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修行人悟道之後,並不急於證入,而選擇在生活中修菩薩道,在臨命終時求生佛淨土,去淨土證入法性身,而在這個世界修菩薩道期間,就有一個再入世間,與眾生相處的問題,這期間就會涉及到各各方麵許多與眾生相處的方便之法。
菩薩無我,應現世間,是以利益眾生為相用,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都會去做,因此有很多時候看去是和修行人不相稱的行為,其實就是他們的慈悲之處。
舉些例子比較容易明白。
印光大師是淨土宗近代的一位大師,他年少時讀了很多儒家的經典,尊儒毀佛,寫了很多文章攻擊佛法,他小時候眼睛就有病,到了十七八歲時眼疾更嚴重,醫生無法醫治,最後皈依佛教,二十一歲時出家修道,在淨土法門裏精進修行,入於一念,眼疾痊愈。後來深入經藏幾十年。有一段時間印光大師曾經被指派去擔任一座小寺院的住持,這個寺院有幾位出家眾,更多的是在家的修行人,在家出家眾經常聚在一起做各種法事,誦經念佛,這其中就有一個很小就出家的小沙彌,頑劣異常,經常做出一些惡劣行為,而不知悔改,出家師傅教誡,如耳邊風,於事無濟,常常出入寺院的在家男眾女眾,也無人敢管,因為修行人都知道,人一旦生起嗔恨心,是會墮地獄的,誰都不願意因這小沙彌使自己墮落到地獄去。因此一眾在家出家,都莫奈他何,無人能管。後來住持離去,印光法師被指派去做住持,這小沙彌聽說要換一位住持,依舊我行我素,頑劣如舊,看你能奈我何,印光大師到寺院看到這小沙彌如此頑劣昏蒙,任性妄為,眾不敢管,無奈之下,掀翻在地,一通棍棒教育,直到小沙彌答應願意遵守寺院規矩,這才歇下。
在一些不明究竟的人看來,出家人還動手打人,是犯了戒律,其實這正是大師的慈悲之處。凡是有益於眾生的事情,有時既使是打人罵人,都是慈悲。眾生罪重,有時候不得不使用這種非常手段。實是慈悲之舉。其實這和我們學校裏以前老師有權力訓誡學生是一樣的道理,我並不認為學生頑劣,老師們訓戒一下就是不善。
再舉個例子,李炳南老居士晚年講經,經常會有一些修行人做一些美味的食物供養老居士,老居士吃完,每次都會說:"你做的飯很好吃,謝謝"。這裏麵有個問題,修行人都攝六根,這麽大的修行人他真的嚐到這飯"好吃″了嗎。實話講,他沒有嚐到飯的滋味,他說"你的飯真好吃″隻是慈悲。眾生出於善心意,做出美味飲食來請老師吃,老師一句"很好吃″,就能增長眾生的善根,使人家很愉悅的繼續在世間修行善法,增加善念。這就是菩薩行於世間所應做之事。以無量方便,使眾生增長善根。
佛法裏還有一種方便叫"隨他意語″,就是機緣不成熟時隨順眾生心意而言語,有些人去參訪大修行人會時發現,有的師傅或老師也經常說些平常的話,其實就是師傅們的慈悲,“隨他意語”,我以前帶著我愛人和孩子去參訪一住德國的法師,師傅看家家幾歲的樣子,就經常和家家講些兒童的幽默和謎語,逗小孩子開心,其實這都是師傅的慈悲,他看你的根性意樂說相應的言語,你若是個修行人,隨你修行程度,他也不會誤過你,其實根熟的修行人關鍵時候幾句話就行了。
佛經裏有一部經,好像是《菩薩瓔珞經》,專門在講修行人在世間如何應世修菩薩道。此外,《華嚴經》裏的五十三參,也是在講如何以光明的心地,在世間各行各業修行菩薩道。總而言之一句話,是以利益眾生為相用。凡是可以利益眾生的事情,既使有時候不被人理解,為世間誤解,也應當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