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46

(2016-11-14 05:41:52) 下一個

3.南轅北轍-關金當外匯,羊毛難道不出在羊身上?

中國關稅,說是值百抽五,其實不到。真正的稅額才三點幾。而且1904年之前是從量稅,不同的貨,每單位數量收多少銀子都寫在國際條約裏了。當時也沒想到這有什麽不妥,50年後才明白過來了,貨物單價都在走高,你每數量單位稅額不變,那百分比不是越來越小了?而且白銀貶值呀,以外匯計算,你連3%都沒有。怎麽解套? 國際條約是那麽容易改變的?赫德博士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按某年的稅額換算成黃金固定下來,今後一律按這個黃金稅則兌成白銀收稅。這個就叫做“關稅收金”。其實不是真收黃金,隻是用黃金來固定稅收的價值,不讓它隨白銀一路貶下去。這是個好辦法,但是要列強同意。列強當然是不同意的羅。於是隔段時間就要拿出來議一議,每次都議而不決。

29年,南京政府當了家,十一個外國簽了協議,關稅自主,實行新稅則。下半年白銀開始大貶值。白銀的貶值抵消了新稅則帶來的關稅增長。政府一看,難道我還白忙乎了?我不是自主了嗎?那好,關稅收金。從今以後,不用海關兩了,稅收單位改叫“關金”。一關金含黃金0.6018克,相當於0.40美元,19.726便士。這是按照1930年2月1日前三個月平均匯率得出的,但是你看中國銀元的同期平均匯率也在19便士多點。所以一關金實際就是一銀元。政府的初衷是將銀元的含金量固定在1930年初的那個市場價0.60克黃金上,在關稅範圍內小規模地試驗金本位,所以關金就是外匯,這和赫德的設計完全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政府還允許商人用白銀交稅,每日公布白銀關金的換算率。後來就不行了,你要交稅?先到中國銀行去買關金匯票,而中國銀行開出關金匯票給你,收的是外匯。政府要用匯,直接將關金劃付中行即可買入外匯。就這樣關金變成了政府能夠自由控製的外匯,要外匯多,有何難哉!加稅啦!

下表反映了南京政府成立後,修改稅則的次數和幅度以及實際稅率:

年份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法定稅則

7.5%-27.5%

關金

5%-50%

 有增加

5%-80%

有調整

 

實際納稅率

8.50%

10.40%

14.10%

15.80%

21.70%

27.80%

29.90%

 

看見了,沒有一年是消停的。35年其實也沒有閑著,加稅10%本來要實施的,臨時取消了。7年裏麵實際稅率從8.5%直接衝上29.9%。下麵是稅收金額:

億關兩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實收

1.49

1.77

2.42

2.34

2.53

0.51

0.17

4.57

預期

 

2.25

2.65

 

 

2.75

2.45

 

 

這些收進來的稅,統計上是海關兩,實際上都是關金,換句話都是外匯。這些外匯完全在政府的控製之下,對外用匯,還本付息都從這裏支出。你看,30年,31年都有預期和實收的差額,應該收上來的實際上沒有這麽多,哪去啦?政府用掉了。其中一個去處就是用關金從海外購買白銀。南京政府從1930年起的購買白銀數據因為保密而零碎的很,我沒有看到過完整的統計表格,30,31年可以根據對外出超1.4億關兩和民間淨進口1.1億關兩來判斷政府海外購銀3000-4000萬關兩。上麵表格裏30,31年預期和實收之間相差7100萬關兩。總之這二年的政府購銀金額少則3000萬,多則7000萬。32年民間白銀都是淨流出,國際收支出超跳升到1.7億關兩。即使政府補進一半那就是8500萬海關兩。33年有數據,政府每月花500萬關金購買白銀。那全年應該是8372萬關兩。[1]總之,政府是下定決心要往市場裏注入白銀的。那麽效果怎麽樣呢?30-33年國際收支出超總額6.22億關兩,海關紀錄的民間淨流入9640萬關兩,政府海外購銀2-2.5億關兩之間。明擺著,政府購銀補償不了中國的白銀外流。33年是個坎,這年中國的國際收支出超一下上升到了史無前例的3.12億關兩。你33年全年的關稅收入不過2.53億關兩。你怎麽來拿關稅來衝抵出超?33年以後,南京政府的購銀力度是越來越大的。弄到後來,政府越是大力購銀,白銀越是出走國外。怎麽來解釋這樣的一個悖論呢?其實也簡單,政府南轅北了轍,緣木求了魚。

還是這個觀點,重複一千次也不嫌多。牢牢樹立起來後,對認識曆史,對認識今天和未來都大有益處。缺銀的本質是缺外匯。哪天匯豐能將它的外匯進出賬目公開,大家就全明白了。你政府對著白銀使勁是沒有用的,反而有害。因為你的白銀是用外匯買來的,你的外匯是關稅收上來的,我再問一句,那中國銀行賣出關金匯票,收進來的外匯是哪來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那還不是從上海外匯市場裏來的?比如進口商,一個合同5000鎊。以前,用白銀買匯5000鎊就可以了。現在要買5500鎊,對吧?而且曆年買匯數越來越多,因為你每年的實際稅率都在往上走嘛。就是說以前的外匯需求隻到貨款為止,現在連關稅都需要買匯支付。而關稅1911-1929年平均不過7000萬關兩,經過不斷地調稅,30-33年的年均關稅額增加到2.2億,其中的80%要變成外匯,這樣搞,你南京政府的外匯儲備確實大大提高了。但你也人為放大了市場的外匯需求,繃緊了匯率。更不用說同期年均貿易逆差3.63億關兩,等於逆差支付那塊本來就多出了48.8%的外匯需求。上麵章節裏,我們說過,中國的外匯匯率是不能繃緊的,一旦多份白銀搶一份外匯,外匯牌價就會下降,海外銀價就會高出海內銀價,就需要匯豐用套利的方法來抹平這個差價,從而達到向外匯市場供應外匯的目的。現在,沒有匯豐了,也沒有日本人了。日本仍在瘋狂地對華投資,不過人家跑到東北去了,因為在東北,日本人有槍。滿洲國之後,東北和中國絕了通匯,日本投向東北的日元再也不能使中國收益了。沒了外部供應,內部需求還人為地擴張,兄弟啊,你不死,誰死?!1931年7月22日上海的“財政和商業”期刊還洋洋自得“可以毫不誇大地說,以海關金單位收稅將國家從財政災難中挽救出來了。”真是死了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1]500萬關金=300萬克黃金,當時黃金的國際市場價大致是1克/美元,那就是300萬美元,33年1美元=2.33關兩,這樣每月購進700萬關兩,一年8400萬關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幾千年變局說得很對,
這種形勢下路怎麽走很有講究,
已經走過的是先閉關自保再開放進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對,外匯問題的實質是國際結算,你在這個體係裏麵,就要遵守結算規則,對大家有利,對你也有利。當然另一個選項是不加入這個體係。技術上獨立自主是沒有問題的。最成問題的是中間道路。這種道路它的背後沒有基本的邏輯支持,不是一種成熟的思維能力的產物。中國當時懂經濟金融的或許有,不在台麵上,不決定政策。國民黨的經濟政策現在回過頭了看還有些可吹得,資源委員會啦,經濟數據了,等等,被粉絲們歸納為“黃金十年“。但是他的金融政策22年裏一直是災難性的。因為經濟好辦得多,無非是投資,隻有投下去,總有產出,總能反映的數據上,也總能反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但是背後的金錢平衡就不容易了。所以何者為先? 是金融平衡決定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還是經濟發展倒逼金融政策,讓金融為經濟擦屁股?前者,全球隻有英國,荷蘭二家,可能還有印度,以前還有我們大清。剩下的全是後者,連美國也不例外,美國到底多大程度上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懷疑。
國民黨要是沒敗,會如何?不是有本小說嗎?嗬嗬,我不認為他會有什麽機會。主要是看世界趨勢,如果世界走向分裂,隔閡,各自為體,那麽民族主義者就走對了路,會很順,國共誰上台都一樣,全世界的民族主義都會得到回報。但是50年代以來的世界趨勢是全球化,一體化。那全世界的民族主義都是錯的呀!50年來有不倒黴的民族主義國家嗎?今後也是這樣,看趨勢的。中國的所謂三千年變局,最大的變局是以前好也好,壞也好,至少自己說了算,如今自己說了不算,得看世界大勢。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也就是說政府用關稅來平衡進出口逆差,
看來白銀問題還是由逆差引起的外匯短缺問題,
看來對貿易逆差國,隻有兩條路走
1)把外匯市場交給匯豐管轄
2)閉關鎖國
像KMT這樣的中間道路是走不通的
米國在南北戰爭前後都是貿易逆差和資本輸入過,
摩根家因為能從歐洲找到資本投資,所以慢慢做大。
KMT的大家族們在三十年代似乎沒有這個能力,
到二戰以後,可以吸收米國投資重建,但是曆史沒有給這個機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