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知道這個3億英鎊的出超最終是平衡了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它怎麽平衡掉的。關於中國國際收支平衡的書大都是羅列數字,就像我這個業餘的一樣,然後告訴你是僑匯和外資。我不能相信。我以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應該分成二個方向。第一還是要吃牢匯豐。是匯豐賣超了外匯,是匯豐捏著中國的白銀,而匯豐居然沒有拿這個白銀去衝抵它的外匯賣超。那麽既然中國貿易逆差是長期持續的,匯豐的外匯賣超也一定是長期持續的。這實際上是陷自己於長期持續的債務泥潭裏。[1]那它必然尋求從這個債務泥潭裏脫身。怎麽做?無非二條:維持債務,轉移債務。
維持債務需要第三方債權人為匯豐融通資金軋平匯豐的英鎊空倉。誰呢?倫敦金融市場?匯豐能否依靠資本運作,以金融技術手段來維持這個因外匯出超而形成的債務泥潭?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這涉及到匯豐是否可以被替代。因為中國貿易金融市場的特殊性,外匯供應必須是無限製,不間斷的。一旦外匯供應不充分,銀價就會下跌,白銀就會外流,中國的經濟就會遭受極大地損害。這個道理英國人是看得很透的。“嘉謨倫[2]認為。。。對中國的貸款從來沒有被看成目的,而是作為促進中國外貿的一種手段。傑克遜也持相同觀點,他一直堅持認為,如果與匯豐從促進對華貿易中所得到的好處相比,對華貸款中所賺的錢就微不足道了。”就是說匯豐認為為了促進,繁榮中國的國際貿易,有些貸款是可以不以商業盈利為考量的。大白話,就是政策性貸款,賠了也無所謂。可是你翻看所有的英國對華貸款有哪一筆不是賺翻的?一個是匯豐總經理,一個是匯豐上海經理,二位大英帝國的爵士到底在說什麽?鑒於英國人曆來有搞鬼的傳統,我不得不提出疑問:是不是有這樣的一種可能性,有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匯豐融資,其來源短期可能來自倫敦的金融市場,長期可能來自英國財政部,通過匯豐平衡了中國的國際收支?直接證據呢? 我自然沒有。間接是有點的。抗戰時的二次中英平準基金借款,出麵的是匯豐,背後實際出資的都是英國財政部,這個借款的用途就是保證上海外匯的基本供應。我自然認為一朝做賊,終身是賊。因為對於匯豐來說,平衡出超技術上很簡單,就是在上海外匯市場上放空英鎊,問題是這個空倉怎麽平掉? 如果這種政策性空倉能夠依靠自然的金融運作來平掉,那麽匯豐就是可以被替代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甚至日本正金銀行都可以接手來辦這件事。[3]可後來的曆史發展揭示了一旦離開匯豐,中國的外匯供應出現了非常大的危機,無論以執掌中國對外匯兌為己任的中國銀行還是妄想取匯豐而代之的日本正金銀行都無法應付這個危機。但是事實上匯豐當家的這30年裏,中國的外匯平衡的很好,什麽事都沒有發生。這裏麵應該是有點鬼的。說到底,中國銀行也好,橫濱正金也好隻能算個匯兌商,唯獨匯豐是個外匯供應商,它的真正功能不是匯兌,而是通過匯兌,扼住供應的咽喉。
當然,匯豐不會眼睜睜地坐視自己的債務不斷膨脹,然後一股腦地要英國財政部撥款了結這些債務。這些債務說到底是它以中國央行身份為中國實行現代金融管理而引發的政策性債務。債務主體當然無疑的是中國政府。匯豐不過是一個經紀人。問題是當時中國對現代金融管理沒有任何概念,沒有人才,沒有機構,中國近代唯一的現代化政府管理機構-海關是一個純粹的英國組織。近代中國的貿易金融管理實際上是外包給英國的。因此英國也無法對中國解釋它的行為,一來統治之術,可密不可宣,二來宣了你也不懂。比如這個債務,怎麽跟你解釋?怎麽解釋你都不會懂,不要說當時,就是100年後的今天又有多少中國人能懂?這個債務最終必須轉移給中國政府。一來積壓在匯豐金庫裏的白銀必須釋放出去,除了中國政府又有誰能接這個盤;二來這也是中國經濟繁榮的代價,中國人民既然享受了80年殖民的經濟繁榮,那就必然要接受它的代價。而且它的金額也不算大。簡單計算一下就可以明白:到1930年為止,中國的外債實收13.21億兩,其中專項貸款3億兩馬關賠款,3.16億兩清政府的鐵路借款,2億兩善後借款是應付庚子賠款的,2.44億兩北洋政府的實業借款,共10.06億兩,剩餘2.61億兩就是匯豐日常匯兌業務中產生的債務,考慮到2.44億的北洋實業借款中的一些隻是借用實業的名目,實際沒有投入實業,還是日常借貸,所以這個代價總共不過3億多兩白銀,大概5000萬英鎊。
現在你豁然醒悟了:清末民初的中國,沒有自己的央行,沒有自己的貨幣,沒有外匯儲備,甚至沒有外匯儲備的概念,更甚至的是沒有國際收支平衡的概念。居然像模像樣地參加國際貿易。1900年-1913年的年平均貿易額5億美元,占世界總額的3.6%。這一切中國是怎麽做到的?至少在金融運作上,中國是靠匯豐和它背後的大英帝國。這一點,我是深信不疑的。以後隨著資料的日益披露,證據會越來越多。當然,我這麽一說,你要是以為中國的這個3億英鎊的出超就照英國財政部的排頭了,你還是低估了事情的複雜性。英國人是做短期融通的高手,中國國際收支出超的短期平衡一定是靠英國人融通的。這也是它職責所在嘛!持續的,長期的出超所形成的債務負擔,英國人是絕對不會為我們背上的,不早說了嗎,大英帝國走遍天下,可不是為全世界人民做雷鋒來的。所以,應該還有第二個解決的途徑,你想過沒有,那些巨額的貿易逆差,其中的一些,甚至很大的一部分根本就沒有匯出去過?還有,難道外匯來源隻能由英國人來提供嗎?假如有第三國也能向中國提供外匯,那麽這3億英鎊的外匯出超不就變成了大家均攤了嗎?啊,曆史啊,曆史,你是如此的變幻莫測,魅力無窮!嗬嗬,還是慢慢地往下說吧,說著說著,你就明白了。
英國最厲害的時候是與荷蘭人和西班牙人打的時候,
海戰自不用說,路上還與西班牙人打過遊擊戰;
到二戰的時候已經暮氣沉沉麵對日本人沒有什麽鬥誌了。
倒是很想聽你說說日本人的宏大設計為什麽在經濟上沒有實現,
是不是野心太大,過於冒進,還是戰敗以後前功盡棄,
是不是918的時候資本主義已走進死胡同必須走軍國主義了。
“工業化的根基到底是什麽”,
先發國家是重商主義-》自由貿易-》資本帝國,
後發國家是趕超->國家重商主義-》自由貿易-》國家資本帝國,
英國在落後於荷蘭西班牙的時候,也是靠發動戰爭取得利益,
不管是海盜船還是皇家艦隊,隻是形式稍有不同罷了。
至於對印度的逆差,因為印度是她的殖民地,
不應該算國際貿易,國家貿易應該是兩個主權國家的貿易。
工業化的道路到底有多少條? 啊,這個問題呀!還是交付曆史吧。說到底農業是可以self sustain的,所以維持了5000年,工業化才剛剛開始,他和農業的區別是:它不是生產者自身需求驅動的經濟模式,而外來需求不可預測,所以農業不會有產能過剩問題,工業就存在,使用現代技術大規模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的現代工業產能問題就更突出了,怎麽來解決?向外突是一條路,目前隻有美國走通了。其他無一例外失敗了。日德二次崛起,變形了一下,還是向外突,走得半通,前提是在美國製定的框架內。目前來看失敗的可能性也不小。蘇聯不向外突,死路一條。中國向外突了十幾年,成績不錯,但是產能上升的更快,弄到今天,竟然到了想突破美國框架的地步了。可行嗎?簡單一個問題,委內瑞拉在搶劫中國企業呢?你怎麽辦?菲律賓當初嚷嚷著不還中國5億美元,後來一聲不響地還了,為毛?框架內呀。委內瑞拉不敢default 華街,卻敢default 中國,又為毛?框架外!那麽突破框架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還是牽涉到工業化的道路這個根本問題。
1830左右東印度公司就解散了。我說的英國對印度的逆差是1850年直到20世紀初,幾乎年年逆差。非常顛覆我以前對工業化的理解:工業化就是賺錢母雞,因為有附加值。現在我認為社會富裕,本質上是個勞動生產率的問題,不一定和生產模式緊密相關。
去年A股牛市的時候,有經濟學家提出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概念,為牛市鼓吹,現在好像也不提了。你看凱恩斯的巨作裏也是大而化之的以總需求和總供給為分析框架。
我相信大英帝國肯定有某種方式掌握自己的利益和錢,具體是什麽形式,也許能從什麽地方發掘出來。
工業化的道路,我的看法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米國的工業化道理就跟英國不一樣,
中國的道路是先學蘇,以體係建設為動機,以國防建設為考量;
後學四小龍,以土地開發為動機,以增加財政收入為考量;
現在要學米國,主要是以向外輸出工業品了為主要考量。
你說的英國對印度的逆差不是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順差,
也許是東印度公司對本土的順差。經濟數據和統計方法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如果真要真金白銀的計算錢和利益,首先要定下會計製度或會計規則,
但是你知道現在的會計製度裏麵可以上下其手的地方很多,
有些投資公司專門就吃這碗飯。
還是有稅製也是,彈性很大,這也許是製定規則的人給自己留下的騰挪空間。
中國一路一帶隻在口水階段,不好評論,不過已經有一針見血的觀察:戰爭思維。委內瑞拉說是用石油來還,說是純商業投資,那就公布數據好了,一共投入多少,還了多少石油,做價多少,還有多少沒還。包括和老毛子的交易,既然是商業行為,又是老百姓的錢,公布數據羅,你轉到了真金白銀,大家就shut up 了。
哈總和我之間一直是有個不同觀點的:工業化的根基到底是什麽?我個人認為是英國的道路,即以貿易為考量,以貿易平衡為動機,努力提高發掘比較優勢,以技術進步為切入點,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進入工業社會。其他的大陸模式都是用現有技術手段大規模複製,形成極大的產能,然後像外釋放,這是一條戰爭之路,難怪列寧說帝國主義就是戰爭。 列寧不幸在德國時間呆長了,他要是在英國就未必是這個結論。英國不靠輸出產能,英國也不靠剪刀差,英國對印度的貿易常年都是逆差,是印度在賺取英國的真金白銀,而不是相反。
謝謝給的文章,下午沒事看看,有本書的專門也那時的茶葉貿易。
TG對委內瑞拉的貸款,一帶一路的投資是不是也可以是走的同樣的思路,
大凡工業化國家都有輸入原材料和輸出工業品的需求,
這個剪刀差的價格體係是一定要維持的,這是工業化的根基,
有剪刀差就有一國家為會計單位的收支平衡問題,似乎長期的解決方式是全球化,
貨幣聯盟,貿易投資協定,不然就是各種形式的戰爭和革命。
澎湃上有篇文章可以看一看,
19世紀的茶葉革命:英、俄聯手破除中國茶葉壟斷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762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