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靜水流深-經營匯豐的秘密
我們知道匯豐是皇家特許銀行。不光是它,麗如,麥加利,有利都有皇家特許狀。特許什麽呢?不是說自由貿易嗎?有人有錢就可以開銀行,麗如,匯豐都是先開業,後得到特許狀的。[1]特許了之後你就加入了那個網。變成了加盟店,成了帝國財政部和英格蘭銀行的派出所,必須執行帝國的經濟政策。一個,要壟斷匯兌,這不難,沒有英鎊你根本匯不出錢去,而英鎊隻有這幾家英資銀行裏有。二個,要無限製地供應英鎊,所謂特許,就特許在這裏。誰可以無限製地供應英鎊,英格蘭銀行啊!那匯豐就是做了英格蘭銀行的中國分行。三個,由於中國經濟的特殊性,白銀短缺,並且外流,匯豐還必須阻斷這種外流,努力向市場投放白銀,這樣匯豐又成了中國的中央銀行。一個雙麵央行。
央行之稱不是今天回顧曆史才叫上的。1860,70年代在中國的外國人已經把央行桂冠賜給了麗如銀行,因為它最大嘛。那時匯豐還是個小弟弟。後來麗如貪圖商業利益,風險敞口太大,在1880年以後的金融風潮裏屢屢中招,垮了。匯豐才躍居老大地位。1880年之前,匯豐的經營偏多商業利益考量,業務飄忽不定,有一陣子很艱難,有點撐不下去的樣子。1880年左右天降貴人 ,湯姆斯,傑克遜執掌匯豐,從此一帆風順,直達雲天。[2]據說清末中國有二個長期執政並且影響巨大的人物,一個是慈禧,一個就是傑克遜。[3]這人店員出身,應該沒受過什麽良好教育。但是領悟能力是超一流的。在中國的外國銀行裏,他是第一個悟到央行的行為應該和一般商業銀行不同。有所為,有所不為。他領導下的匯豐基本沒有什麽風險敞口。消滅了風險,匯豐才能一心一意將雙麵央行的事情辦好,這可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有個數據,1880年到1901年20年間匯豐的資產收益率平均才1.04%,而且曆年非常平均,沒有大的起伏。即使是同期的淨資產收益率也隻有4.21%。那作為匯豐的股東你拿錢去讓傑克遜經營,還不如存銀行,匯豐活期利率還有3.5%一年呢。不但賺不了什麽錢,還得年年倒貼。因為由於匯豐的巨大聲譽,它的存款增加很快,1880-1901年平均增長20%[4],但是同期負債在總資產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5% 左右,就是說匯豐規定它的股東權益必須保持在總資產的25%。那你又賺不了什麽錢,股東們為了保持這個25%的比例就必須年年增資擴股。所以匯豐能夠成功,也不光是傑克遜一人之功,也多虧它有一群通情達理的好股東。這些股東都是各霸一方的企業巨頭,本來也不指望從匯豐賺錢,人家賺的是匯豐股東這個聲譽。再說股票身價這個虛名也值不少錢。
拉拉雜雜地說了這一大堆,就是要你明白匯豐的行為模式,它是沒有倉位的。除了白銀的多倉,這個它作為中國央行必須持有以外,其他任何倉位它都會及時平掉。即使是白銀的多倉,匯豐也會在倫敦或印度買入英鎊政府公債做對衝。Lucky Jackson, 其實沒有什麽高招,就是沒有倉位嘛。所以利潤率才會這麽低。你明白了這些,就理解了為什麽一樣是搞匯兌,匯豐和其他比如中國銀行,華僑和豐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不一樣的地方。這些銀行都是一門心思學習匯豐的,都沒學好。因為匯豐的精髓你學不來的。你做匯兌都先要買入英鎊不是,否則你拿什麽去兌,去匯?而且你有買入英鎊的天然衝動。從1880年開始英鎊就對白銀升值,從一鎊四兩升到1890年的六兩,再到1910年的八兩。那你就是買了保值都要加大英鎊倉位不是,何況你天天要做英鎊的匯兌。20多年下來,你對英鎊多倉的危險性幾乎不會有任何警覺,就算有一,二清醒之人也是沒用的。那麽你看看同時期的匯豐是怎麽搞匯兌的。匯豐在匯兌發生之前是沒有英鎊倉位的。你白銀來了,我就兌下,建一英鎊空倉,就是說匯豐其實是憑空賣出英鎊,特許在哪裏,特許就在這裏!
這樣匯豐就有了白銀的多倉,英鎊的空倉。那邊中國銀行說了,這個我也會,無非就是悄悄賣出英鎊空頭,隻要能悄悄收回,神不知鬼不覺,有何難哉。我們上海1850年代就有買空賣空的了。誠然,小數量上悄悄地幹,誰都可以這麽做。全部的匯兌都這麽幹,那就和大勢作對了。多空二倉一天天地貶值,這況且不說,你巨額英鎊賣超拿什麽來平?平不掉的話你又將如何收場?所以匯豐的做法就是有人想得到也肯定不敢做。一開始的操作人家就不和你玩在一起,以後的歸宿自然不一樣。1918-1922年白銀大升值,英鎊反映的銀價幾乎退回了1860年,你的銀行裏英鎊多倉這麽大,還是做白銀匯兌的,這個賬麵損失就足以抹掉你十幾年來英鎊多倉產生的利潤,十幾年白幹不說,還虧了本金。嘩嘩倒下一批。好容易熬過來了,知道要將白銀和英鎊倉位保持平衡,白銀對英鎊又開始跌了,跌到1931年,大概12個便士一盎司白銀。1920年的時候可是89個便士一盎司。你說你一個商業銀行,要麵對股東,要盈利,你怎麽可能不加大英鎊的倉位?你一邊加大倉位一邊還在心裏對自己說:大英帝國總還是大英帝國,1920年那個事應該不會再來了。得,1931年9月21日[5]英國宣布退出金本位,英鎊貶值40%。這下你可終於撐不下去了。那個時代本土做匯兌能撐下來的隻有二家,中國銀行,橫濱正金銀行,都有國家政策扶持,虧了也不要緊。[6]
發現這個打水漂真是曆史普遍現象,
後來還有米國銀行對拉美政府打了水漂,
TG銀行對地方國企打了水漂,
將來一帶一路也會打出很多水漂,
麵對僵屍政府,僵屍國家,僵屍企業,
主事者心裏是怎麽想的呢,
是後知後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或者本來就是製度的一部分?
股東不指望匯豐賺錢,因為股東自己已經賺到錢了,匯豐是維穩機器,
就好比TG不指望國企賺錢一樣,國企是維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