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20

(2016-05-11 05:57:21) 下一個
第二小節:世紀之謎-近代中國的國際收支到底是怎麽平衡的?
1.僑匯真是平衡巨額貿易逆差的主力軍嗎?

這樣說下來,你對外債賠款所引起的白銀周轉和外匯平衡問題基本就明白了。它是一個封閉的體係,專款專用的樣子。外債進來的外匯正好用來支付中國的還本付息,舊債本息以白銀形式存庫,再以新債名義發放出去。但是這樣的操作即使年年進行,到底還是特案。在這個封閉的體係之外,還有因為貿易逆差而產生的白銀周轉和外匯平衡問題,特別是辛亥革命之後,外國銀行放棄了“拆票”這個債務工具,當時是個臨時措施,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就再也沒恢複過。從此白銀大量流入外國銀行。這就帶出了下一個問題:匯豐在日常營業中是怎麽來保證白銀周轉和外匯平衡的呢?
中國日常的對外支出巨大,1890年到1930年光貿易逆差就29.17億關兩,年均7300萬關兩。那還有服務項下呢?經常項下的對外支付怎麽也得年均1億關兩,40年下來就是40億關兩白銀的流出。可是單就海關紀錄上說,這40年來不但沒有白銀流出,反而淨流入了8.1億關兩。怎麽回事?難道真有年均1億多的白銀流入來平衡這段時間的國際收支?完了還多收入了年均2025萬關兩?一般學界認為是的!否則還能有什麽別的解釋?至於項目嘛,就是外人在華花銷,外資和僑匯。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研究1904年海關造冊處馬士(Morse)開始。他老人家做了第一張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這張表裏麵,貿易數據自然準確無誤,外債賠款的進出金額也是公開的數據,二相一軋,中國淨支出數據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淨收入方數據。這張表之所以能做平,自然收方數據要等於支方,於是你就看到了所有收方項目:出口金額,外國人在華費用,政府外債,外資,僑匯加起來就是支方的數據,偶有差距,用金銀流出流入數據來平衡就是了。這個模式為後來的研究者所遵循,直到1930年代。收方中用來平衡貿易逆差和外債賠款的主要項目就是外人在華開銷,外資和僑匯。三者相加還真能抵消支方。到了30年代外資下降了,僑匯就上升了,最高達到2.7億關兩,成為中國國際收入中權重最大的一筆,是中國國際收支得以保持平衡的功臣。麵對這張表,我總是充滿狐疑。
比如僑匯數據,你哪裏來的?對一項匯入款,你怎麽來區分它是僑匯還是外資?匯款人是華人就一定是僑匯?華人匯入款項中有華工返家的曆年積蓄,有華資海外投資的盈利匯回,有華人海外投資的撤回,有華僑回國投資,有華僑定期向親屬的匯款。不同的項目具有不同的國際收支屬性,嚴格來說,隻有華僑對親屬的定期匯款才真正具有平衡中國國際收支的功能。因為中國的國際收支出超是長期持續的,因此與之抗衡的匯入也必須是持續穩定的。華工積蓄匯回是一次性的,海外投資盈利也是有時段的,而且既然是華人的海外投資,那就先得匯出外匯不是?這不是二相衝抵了嗎?還怎麽平衡出超?至於說到華僑將海外賺取的財富投資到國內。這個要具體分析。比如郭家的永安公司。他租地造房的款項如果確係海外匯入,那當年的確可以用來抗衡國際收支的出超。然後呢?第二年,郭家就不是匯錢進來了嘛,他是在香港直接購買洋貨運進來的。這種形式的所謂僑匯,根本沒用。我的觀點:僑匯還是要嚴格限定在華僑對親屬定期匯款這單一項目上。其他項目上的華人匯入即使能抗衡收支出超,那也是短期的,不能指望它們來平衡長期持續的國際收支出超。
中國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在庚子賠款之前基本無人過問。賠款後才成為中外人士關心的話題。因為明擺著中國在國際收支上有巨大的出超。但是中國的白銀卻沒有向海外流動。這個奇怪的現象影響了赫德的聲譽。因為他是賠款談判中各國的財務顧問,正是由於赫德堅持認為中國的財力不足以應付各國過高的索賠要求,賠款才最終定為4億兩。如今赫德要維護自己的信譽,自然要對這個賬麵出超,但是白銀實際沒有流出的現象做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個任務他交給了他的統計局長馬士。所以馬士做這張中國國際收支表格不完全是出於學術興趣,他有事業上的壓力,有點像政治任務。這個背景決定了馬士先生的解釋未必具有學術上的可信性。當然作為學者,他是有基本的學術涵養的。在確定僑匯就是這個解釋之前,馬士嚐試過其他各種解釋,包括香港的影響,外資的投入,都放棄了,因為不能令人信服。最後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僑匯上。他認識裏的僑匯和我一致,僅指海外華人的親屬匯款。然後按華僑人頭估算匯款金額。這和後來的僑匯研究,特別是30年代初,將洶湧而來的華人匯入都算作僑匯是不同的。
僑匯的數據最初來自馬士。那馬士的數據哪裏來的?老先生說是銀行的資深人士提供的,所以可信。他又以美加為例,列出了這位匿名資深人士的計算公式。原來這位人士提供的不是匯豐的內部賬目,而是根據美加華僑人數估算的僑匯數額。這哪裏還需要匿名?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公式。簡單得很,從美加人口統計報告中調出華僑人數,101263人。然後估計人均年匯出50鎊,得每年北美地區僑匯數500萬鎊。其他地區大致也是照此辦理的。好,現在的關鍵是華僑人均每年50鎊,合230-240美元這個估計的依據是什麽?上麵說華工的章節裏我們提及過華工的工資,再來複習一下:
2014年2月27日多倫多51網站上有篇介紹1900年左右BC省的華人被壓榨人頭稅的文章。裏麵的數據說當時華人的一般工資年224元,全年可剩餘43元。
這是加拿大,美加之間邊境開放,經濟相接,料想工資情況差不了許多,就算美國華僑年收入300美元吧。1904年那個時代,女人一般不幹活的。平常幫個傭什麽的,算是一半工錢,全年家庭收入450元。就算都是現鈔收入,不繳稅。50%的儲蓄率,年剩餘225美元可以了吧!哪裏有人均匯出230美元的可能性? 一家五口吧,平均每個家庭要匯出1150美元?還每年?發癡啊!現在我有點明白了那位資深銀行人士為什麽要匿名了,忽悠啊。他忽悠的還不止馬士一個。據馬士講那時的另一位學者寫“Foreign Trade of China”的Mr. Jamieson也得出了同樣的數據,所以老先生對自己的數據信心滿滿。僑匯數據每年1.3億關兩,最少也不會低於5500萬關兩。以後諸位沒有一個敢於質疑馬士的數據的,都是在他的基礎上增加。我真懷疑到底有沒有人認真讀過他的 An Inquiry Into the Liabilities and Assets of China ,才薄薄的27頁,我是認真讀了,[1]裏麵有不少疑惑。我的結論,這個由馬士老先生開創的,被後人繼承並且複述至今的中國1900-1930年代國際收支是靠僑匯平衡的這種流行了一個世紀的觀點不能令人信服。


[1]差了最後二頁無法閱讀。不過已經無傷大局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資本主義是個奢侈品,全世界也隻有西北歐出了。老是有人問中國為什麽沒有出資本主義?其實問題應該這樣問:為什麽西北歐會出資本主義。搞清了資本主義確立的條件,中國為什麽不能就一目了然了。不過晚清是個畸形兒,和之前之後的大一統皇權社會都不一樣,它實際上是二套係統同時工作的。一套舊係統用在舊社會,舊生產力,舊意識形態。主要針對農民和封建士大夫。一套新係統作用於口岸城市,針對的是新生產力,城市平民,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你去看曆史,隻要涉及舊係統的,就是貪汙腐敗落後愚昧,無路可走,無法可施,一旦到了新係統,則萬事興旺,有無窮的辦法。 二套係統一旦衝突,總是新係統占上風。這就為中國社會,至少是中國部分社會走向自由資本主義提供了條件,這就是我說的機會。這也是劉曉波說的殖民三百年的意思。如今都做雲煙飄散了。有人說中共不如國民黨,國民黨不如北洋,北洋不如晚清。一蟹不如一蟹。誠哉斯言!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好像還有人說如果沒有滿清,可能早就資本主義製度了:)
但是地但是,中國幾千年的基因是大一統官本位皇權專製,
地理人文因素是北武南文北強南弱北貧南富,能出資本主義嗎,最多是官僚資本主義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中國當時是有過機會的。這個機會就是小政府。既然是小政府,那麽經濟上就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手法。而且意識上,理念上都是放任的。這個無意之中和自由經濟合了拍。所以晚清的經濟發展是飛速的。現在一說晚清就是戰敗,老是打不過人家,其實看看貿易稅收數據,晚清的經濟增長是驚人的。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是驚人的。如果當初老太婆死得早,就不會有庚子賠款,沒賠款就不會有辛亥革命,沒有辛亥革命就不會出現這麽強烈的民族意識,沒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就未必會轉向日本模式。因為有英國人在,可以製衡的。中國是沒有抓住這個機會,以致今日。天意如此啊!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對,傳統上的中國政府是小政府,一個官加幾個吏再加上自己請的師爺,其他的要靠民間的士紳和行會。現在的科處局部的現代體製是在晚清開始變革的,到現在也一百多年了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這份報告應該由匯豐來寫。白銀,外匯的進出賬在他那裏,別人寫不好。問題是匯豐決不會出這樣的報告的。當時不會,現在也不會。統治之術,可秘不可宣。這一點是英國人的本事,什麽東西都可以爛在肚子裏。赫德難道不知道這事應該找匯豐?他找到自己的統計局也是出於無奈,那馬士領受了任務還不是要找匯豐幫忙?結果被匯豐誤導到歧路上去了。所以海關出這份報道是不得已。
不過呢,晚清中國海關地位特殊。他是中國當時唯一的現代化政府管理組織。其他的現代社會的管理功能無處安排,都歸類給海關統領。加上赫德的野心,導致中國海關成為了中國現代政府管理的母體。他執行的功能要比現在的海關寬廣的多。港務局,河道疏浚,燈塔航標;郵局通信;財政部,金庫出納;統計局,資料收集,不光是貨物, 還有各地物價,商業行情,全國各地海關向總關一年一報,十年一總結。看海關報告是種享受,他包括了全國各地全方位的資料,細到在任官員名冊。這個就像社會科學院了。另外海關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對外情報機構,海關的倫敦辦事處每天傳來大量英國及歐洲的政經情報,供總理衙門參考。類似現在的外交部情報司。因此海關出這份報告也不意外, 但凡有一點現代管理的成分的,除了海關,當時中國沒有任何機構可以擔當的。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如果這份報告放到今天,該由哪個部門來寫呢?央行,商務部?
海關隻有實物貸易數據,服務貿易和熱錢投資隻能找匯豐了吧?
由此可見在大英體係中的地位
海關在米國主導的全球體係裏地位似乎下降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