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支出法核算比較簡單易懂。基本原理是總產出=總消費。加上二個小變量, 庫存變動,外貿差額。比如本年度社會消費100元,其中外貿逆差5元,則社會產出95元無疑。如果盤點下來庫存額比去年增加了5元,則本地產出95+5=100元。 常識,產出要麽成為庫存,要麽消費掉了,不會有其他去路。
消費因目的的不同分成日常消費,投資消費,簡稱消費和投資,其實都是消費,最終都是老百姓買單。有的很明顯的是通過零售變現的,比如房地產。有的通過折舊變現,比如廠房設備,折舊出來的價值還是要通過產品零售變現,總之歸根到底都是人民買單。記牢了。
人民辛辛苦苦一年下來,產出了100元,多少能夠用到自己的日常消費,我稱之為苟活的部分呢?這就要分析GDP的構成。GDP大致分成消費和投資,消費又分成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投資也分成私人投資和政府投資。其中真正為老百姓日常所用的就是居民消費一項。其餘都是政府和大公司拿走的。當然政府和大公司說了,我不白拿你們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們好。這個有對有不對,要靠你自己觀察思考。那麽它們到底拿走了多少呢?很簡單:投資+政府消費/居民消費,看百分比就可以了。當然我們以美國為準。我查了30年代,40年代,60年代,80年代,當代,五,六年的數據,除了1943年戰爭期間為125%外,其餘年份都在50%左右。就是說100元的產出,政府和大公司拿走33.33元,留下66.66元給老百姓過日子。換句話說,人民必須貢獻出1/3的勞動成果用來維持社會框架。我私下裏猜度這是一個普世的代價。當然我應該再多查些別的國家,比如日本,歐洲。
中國在50年代到80年代全國就隻有一個公司,叫做人民政府。那更簡單了。他的“投資+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是多少呢?10年平均數值,50年代51.83%, 60年代54.80%。和世界差不多。你想想,50年代後期這麽快速巨額的投資下去,這個比例55-59年不過57.72%,59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災難性的年份,才達到了81.77%, 然後崩潰了。三年調整回到了44.56%。說明什麽?說明你不可以一下拿走人民太多的勞動成果,30-40%基本就是極限了。除非你有很好的理由,比如戰爭需要。
70年代是中國工業化定型的年代,也是發生質變的年代,具體我還要學習,但是有些數據非常不對頭。比如這個投資消費比例,10年平均76.75% 怎麽可能?176元東西,政府拿走了76元,43%呢!要知道66-69年文革,全國坐吃,比例也不過53.09%,這麽混亂的社會,不過拿走了30%就可以維持了。70年代人民政府有什麽理由拿走人民43%的勞動成果?他們拿去幹什麽了呢?當時有句話: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是指76年前,70-76年的投資消費比是年均73%,粉碎四人幫了,居然上升到了77-79年的年均85.51% ,185元產出,拿走85元,45.9%。
所以為什麽要搞改革開放,我當然說不清楚。但是從投資消費比例這一項數據來看,就感覺路走到頭了,窮則變嘛!變則通, 改開30多年了,通了嗎?還是來看看這項比例數值好了:
2007:139%;2008:145.2%;2009:157.1%;2010:160.2%;2011:158.5%;2012:156.5%;2013:157%;2014:151.6%。年平均152.8%。252元產出,拿走152元,60%。
如果70年代拿走43%就是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現在拿走60%又怎麽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