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2

(2015-11-18 05:25:11) 下一個
好,回到基本問題上來。中國經濟的繁榮,反映在外貿上,則從1894年到1930年進出口總額從3億兩增長到24.6億兩。這還不光是外貿,國內貿易也在迅猛增長,那麽中國的貨幣是怎麽來保障這個日益膨脹的經濟的?具體來說就是:一,貨幣總量怎麽來保證經濟的發展?二,日益龐大的貿易逆差靠什麽來平衡?
先說貨幣總量。上麵說了,到鴉片戰爭前為止,中國白銀總量大概在5-6億兩之間,鴉片導致的白銀流出,到1850年就江南的生絲和茶葉出口給遏製住了。之後又是長達幾十年的貿易順差,造成白銀的淨流入。另外19世紀下半葉開始不斷地有國人出洋謀生,華僑,華工歸國攜款逐漸成為重要的白銀來源,隻是早期的華僑,華工方麵的白銀數據不甚明朗。海關造冊處馬士先生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於1904年追溯了1880年代的僑匯數據。據說是平均2千萬關兩一年。即使認為這個數據誇大了10倍,那200萬關兩好了,1850年到1890年,40年間1億關兩的攜入總是有的。貿易順差方麵,關冊數據不能直接用,學者們的估算各有千秋,從1億關兩到2億關兩都有。從海關的白銀淨流入紀錄數據上看,1864年到1890年白銀淨進口1.45億關兩。再加上沒有被關冊統計進去的對俄茶磚貿易,2億關兩的順差估算應該是站的住腳的。二者相加,1850-1890年間的白銀流入大概是3億多關兩。扣除1850年前白銀的流出1億兩,則到1890年,中國的白銀總量大概在7,8億兩之間。1904年精琦在北京問當時的戶部主事趙爾巽到底全國有多少銀元,趙回答七,八億元。折合為5-6億庫平兩。加上銀錠和銀輔幣的存量,那此時中國的白銀總存量大概就是8,9億庫平兩。
1910年,清政府終於決心改革幣製了,於是對全國的金融機構做了一次摸底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估算,當時金融機構裏現存白銀約12億庫平兩左右。[1]那麽按照上麵的估算,從1904到1910年,白銀應該淨流入3-4億庫平兩才對。可是海關紀錄顯示這段時期的白銀淨流出4080萬關兩。同時期貿易逆差7億關兩。這些巨大的逆差是怎麽來平衡的?這都稀裏糊塗呢,還要在平衡之後入超個3-4億兩?那隻有超級魔法師才有這個本事。但是中國經濟確確實實是做到了這一點。結由曆史打好了。怎麽把它解開則是曆史學家的任務。
(二)
先不說收支平衡的事。先說貨幣總量。海關紀錄是有缺陷的,因為他隻盯著船貨。對於個人攜帶不太注意。那麽這個漏洞裏居然能跑出3-4億兩?的確如此!這就不得不說下中國的契約勞工了。截至1850年為止,已開發的世界就是歐洲,中國,印度等地區。其餘都是荒蠻之地。工業化,殖民化都是對著這些荒蠻地區而來的。要開發,就要有勞動力,荒蠻之地嘛,哪來的勞動力?所以印度,中國就成為提供這個勞動力的必然之選。這個世界有今天,印度,中國的勞工居功至偉。血汗是他們流的,利潤西方人拿走了。勞工們隻拿到了一些可憐的工錢。具體到中國,這些工錢有多少?這不可能說清楚。但是不說清楚還不行,你憑什麽認為這多出來的3-4億兩是勞工們帶回家的工錢?所以大致估算一下,還是必須的。
估算之前先做一個設定,1890年前的加元,美元,叻元,港元,墨元和銀元等值,荷印盾等於0.7元。1890年以後的一加元,美元等於二銀元。其餘照舊。這樣計算方便,設定也不很離譜。接下來來估算勞工人數。這裏一直有二個數據:一個,從1847年到1930年,中國勞工出洋總人次1000萬。二個,就是700萬華工。這裏折中一些,承認有1000萬人次的華工出洋,但實際到達800萬人次,再去掉100萬人次沒有熬過前二年的艱辛而去世的。實際為中國創造出財富的就是700萬人次。然後再來算工時。這700萬人次的勞工平均幹了多少年的活?合同上一般是3-5年,也有8年為期的。這個不多見。少於3年肯定不可能。因為勞工都是借錢出的洋,還本付息起碼要一年的工錢,一般是一年半。做滿3年,你實際上隻賺了一年半的工錢,哪裏夠回家,一張船票都要大半年的工錢。所以都會一直做下去,直到五年。五年中實際賺錢的不過三年。所以平均工時依照3年估算。這是最保守的了。實際上很多勞工在5年期滿後不回國,繼續找工做下去。最後由華工變成了華僑,這多出的部分收入在人次上,和以後的僑匯收入上估算。


[1]度支部查得當時銀元13億元,折合白銀9.36億庫平兩;銀角枚數不明,價值相當於銀元3億元,折合白銀2.16億庫平,這就是11.52億庫平兩了。那麽還有寶銀呢?1914年上海的寶銀存底是6500萬規兩。全國至少1億規兩。那還有外國銀行裏的大條呢?所以12億兩這個數字還是可信的。注意這隻是金融機構裏的數據,民間窖藏的還不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萬得福' 的評論 : 謝謝。目前還有一些書沒有看完。所以不敢最後定稿。
萬得福 回複 悄悄話 期待後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