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2

(2015-11-04 05:20:11) 下一個
本文立論的基礎是中國近代存在著巨大的貿易逆差。不管你對本文觀點相信與否,欣賞與否,你都應該牢牢記住:這個立論的基礎是薄弱的。中國的國際收支主要是以英鎊,日元在外商銀行裏收入支出的。而中國的貿易逆差統計是以海關兩位為單位的。這還不是一個匯率換算的問題。海關確認的商品價格不是按照發票統計的,它另有算法。而收支則大致是按照發票價格的。因此,對中國對外貿易到底有沒有逆差,逆差是不是如關冊統計上這麽龐大,是曆來有爭議的。一代代的學者都以關冊為依據,盡量縮小逆差,至今還沒有學者認為逆差不存在的。但是畢竟收支的是英鎊,日元,記錄的是海關兩,二者之間也沒有必然關係。所以邏輯上並不能排除逆差不存在的可能性。雖然有其他證據顯示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一旦承認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那麽本文就有Fail的可能。這是本文的第一個邏輯漏洞。本文的第二個邏輯漏洞是在闡述匯豐的作用時發生的。因為沒有直接證據,就使用環境證據去猜度。匯豐研究目前就這幾本書,我還不能通讀。即使通讀也無濟於事。匯豐作為私有銀行,沒有信息公開的義務,它從來不公開自己的賬冊,通信,學界匯豐研究的基本資料就是公開的財務報表和零碎報刊報道。英國人呢!一切都爛在肚子裏。所以還有另一個本文失敗的可能,匯豐原始文件的曝光。之所以要提醒你這二點,是要你明白所謂曆史真相其實相當脆弱。真相在其發生的同時就湮滅了。留下的隻是追述。而任何追述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邏輯漏洞。因而可能失真。中國的讀者都有曆史崇拜情節,拿曆史當聖經,從小也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文科思考訓練。容易輕易地接受某種既定的,或者是風行的曆史敘述。本文試圖對中國近代史進行另類敘述,其目的並不是認為自己掌握了曆史真相,而是讓你明白曆史原來還可以有另外的敘述,原來你從小知道的曆史。或者最近流行的曆史,隻是許許多多的敘述中的一個,就像任何的曆史敘述一樣,它也有自己的邏輯漏洞。或者根本就不用觀察得那麽深刻,單憑常識就可以懷疑其觀點。西方的進步是從質疑教會開始的,中國要進步,必須從質疑自己的曆史開始,質疑不是否定,是端掉你絕對真理的架子,把選擇權交還給個人。然後個人的價值才能凸現。人道主義而非達爾文主義才能引領社會,成為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常識。隻有到了這個階段,中國才能真正進入現代社會,光物質建設是沒有用的。

最後談一下本文的數據來源問題。本文是意外誕生的。本人作為一個業餘曆史愛好者,即沒有資源,也沒有精力時間去做宏偉的布局,想都不敢想。這篇11.7萬字的文章最初隻想寫五千字,就是討論一下中國到底有過多少白銀。這也是本人讀書不多的錯,不然何以要自己探索,前人都有結論的。因為白銀來自貿易,所以轉而研究對外貿易,然後發現逆差,然後疑惑於如何平衡逆差,就是這樣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的。其間讀書無數,大概三年時間吧,平均每天4小時是無論如何有的。邊讀邊記,copy,paste,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數據庫,文中引用的數據都是來自這個數據庫的,其量還不到整個數據庫的5%。問題是本人是個業餘的,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沒有養成保存數據來源的意識。一段數據,copy paste後就沒想到再到下麵的注釋裏去copy paste來源。再說很多數據直接上表格,逐一注明來源比較麻煩。開始我沒意識到這是個問題,這事兒就是我一個人的頭腦遊戲。後來貼出來就有人來問了“數據來源?”我這才知道我闖禍了。現在怎麽辦?我隻好說我沒有數據來源。否則還能怎麽辦?大的係列的數據,是可以回憶一點的。海關進出口數據來自陳爭平先生,海關兩和美元的曆年匯率也來自陳先生,外匯匯率是我隨讀隨記的。外債數據來自徐義生先生,上海曆年銀底來自上海錢莊資料這本書,上海的銀拆,洋厘的曆年數據也是來自此書。黃金白銀的進出口數據來自關冊。如此等等。其實呢,有數據來源的不一定就可靠。隨手一引,根本不管其意義的,我見得多了。我可以向你保證每個數據我都是仔細核對過的,知道其中的意義。當然最終還是要你相信,再說一遍,曆史就是你願意相信的那個樣子。
謝謝您閱讀這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